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逻辑

2019-02-06仲昱晓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 本文以习近平“六个下功夫”精神为指导,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形式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认为,一要充分认识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必要性;二要增强“对话”互动,引导学生信念与情怀的自发形成;三要创新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价值与品质的大力培养;四要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视野与能力的不断增强。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形式;改革创新;“六个下功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人才的重要课程,一直受到国家的广泛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育学生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一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充斥着“坐后排”、“低头玩手机”等现象,为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此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究其原因,这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为“讲道理”的课程,加之部分思想政治教师陈旧的教学形式,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

转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仅靠理念的灌输远远不够,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认识学习目标,提起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直接决定了课程的精彩程度,因此不断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调整极为必要。只有当课程内容、教学形式适应发展需要时,学生才会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从而形成学习兴趣,也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才能落实。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教学形式需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一方面,课程内容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但决不是将内容彻底的“翻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能抛却根本,对于基本原则与观点必须坚持,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另一方面,教学形式、教学机制必须积极创新,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习近平“六个下功夫”重要精神对于“怎么培养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逻辑指导。

二、增强“对话”互动,引导学生信念与情怀的自发形成

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从理想信念的本质来看,理想信念是对个体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否定超越和执着追求。[2]因此理想信念产生的原初动力和内在依据应是人对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在感悟之后自发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亦是如此。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依旧缺少灵活性,机械的知识灌输以及枯燥的实例无法令学生产生共鸣。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信念、情怀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以师生“对话”促进课堂互动

“对话式教学”是学界向来倡导创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实现过程中,这一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受制于授课内容和“对话”形式,学生对话题无法产生兴趣,这便造成了教师的单方面询问,学生敷衍回答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学过于随意,课堂效果很好,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针对此,“对话互动式教学”的创新需要把握平衡点。第一,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对话”方式,学生乐于与老师平等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长者式”教育往往并不能收获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的形成,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用更为“亲切”的话语引领学生思考是关键;第二,避免“暗示性”对话,重视教育的实际作用,针对学生中极少数不适当的信念,应以更为切实地进行引导,避免“暗示”对教育的敷衍;第三,掌握“对话”主动权,教师应注重对课堂交流的把控,在既定预期内进行互动。

2、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人生哲学,其课程内容应避免成为“心灵鸡汤”,尤其对于理念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尤为重要。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包含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维度。[3]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休戚相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爱国主义也并无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促进更为科学、深刻的理想信念以及爱国情怀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是教学者,亦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应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教师应用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待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问题,其解释方法也应多采取马克思主义观点,促进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方式,在确保理论观点正确的前提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更为科学理性地爱国。

三、创新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价值与品质的切实培养

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内容,同时品德修养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因此对于学生内在的培养,同样要在传统上进行突破,不断创新。如果说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于内省自发,那么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的形成更为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价值与品质的培养应更多采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其特有逻辑:

1、注重实践多样性,提高实践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相较于课堂中的大道理灌输,让学生切身进行体会更为有效。应用好高校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尤为重要,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开展实践课程最直接、最形象的重要方式。[5]这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应保证实践的多样性,上述所提到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依托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进行,对于品德修養、奋斗精神的教育可更为丰富。除了体验观看式的实践,还应增加学生可实际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其次,实践应体现地方特色,各高校所处环境不同,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尤其需要体现特色性,结合当地实际对实践内容、形式进行设置;最后,应注重实践成效的考核,校外德育实践基地不应只是一块牌子,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实践考核极为必要,为学生确定考核目标,可间接促进其奋斗精神的养成。

2、实践辅以案例,促使理论结合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需要辅以理论教育,对于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而言,贴合当下实际的案例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运用是从案例中引出要讲的理论,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路径,体现了归纳法的思维方式。[6]“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相区别,教师应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探讨过程中运用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向学生阐明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品质,尝试将案例融入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相关修养与精神的形成。同时,切不可忽视对经典案例的解读探讨,如马列经典原著中的案例,其反映出的修养与精神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经典与现实案例的结合,案例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当前高校师生皆是一种考验,也正因如此,需要在品德修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具体要求。

四、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视野与能力的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学生视野能力的不断增强应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直接目的,所以习近平还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针对如何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本文认为需要不斷整合教育资源,在运用教育资源的方式上实现创新。

1、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开阔眼界

伴随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互联网媒介能帮助大学生更为便捷地了解当今世界。事实上,在“互联网+教育”观念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在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的途径,如“慕课”平台的建设。然而,缘由互联网自身开放性的特点,网络平台上的资源良莠不齐,部分观点及资源对学生拓宽视野起到了阻碍作用,这便要求高校从如下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网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计算机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很好解决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矛盾。[7]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需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基础的理论教育;第二,选择的资源应具备多样性,运用于教学的资源应尽可能多样,展示多样的观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用更为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第三,加强教师相关培训,只有当教师自身对互联网有着正确的态度与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

2、创新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能力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求高校培养应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扎实学科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智力支持,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8]只有教师具备了更为多元的能力,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形成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10-16.

[2] 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学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6)135-139.

[3] 李良华,廖春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转变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100-105.

[4] 朱大卫,马强强.新时代大学生应坚守什么样的理想信念[J].人民论坛,2019(09)116-117.

[5] 宋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9)125-128.

[6] 崔建霞.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114-117.

[7] 李肖.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63-64.

[8] 王亚南.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43-45.

【作者简介】

仲昱晓(1994—)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