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潜能生”的培育

2019-01-31宋前前沈贵鹏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潜能生德性差生

宋前前,沈贵鹏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心态,如积极情绪、优秀品格、幸福体验等,在教育过程中则强调培养能积极面对生活、有道德情操、有理性自觉、能和谐相处的人。在积极心理学视域内,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能动体,具有无限的可塑性,那些发展靠后的学生,他们不是教育的负担、累赘,恰恰相反,这些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教育得法,他们的潜能必将得到充分彰显。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潜能生界定

将“差生”改称“潜能生”,绝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而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的革命。[1]韩玉琳认为差生是潜能生的前身,所以在探讨潜能生概念时应当参考一下差生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和“学习有困难的”三个类型。[2]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生涯中,他认为真正的差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差生的“隐性天赋”,并给予正确的教学指导,潜能生的潜能会得到外显。钟启泉教授认为,差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做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3]俞国良认为,我们只能把品德、学习、行为诸方面长期落后且又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即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配置”结构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差生。[4]钟启泉、俞国良两位研究者一致把差生的概念界定在智力发展水平正常的学生群体,然后关注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常的道德行为。从以上几位研究者提到的差生概念中可以看出,与差生相关的核心词涉及学业成绩、天赋(潜能)、智力以及品德行为不良等。通过吸收与借鉴以上研究者的差生概念,潜能生的概念主要着眼于学业不良中自身固有的潜在能力没有得到发掘的学生,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常,只是在学业成绩以及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天赋尚未得到发掘。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潜能生固有的潜在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育,其潜力必将得到彰显。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潜能生潜能

潜能,通常是指自身的内在潜力以外显的形式得到展现。潜能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自身潜在的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致使内在的潜能没有以外显的方式得到展现。潜能生的潜能包括:学习兴趣有待强化;动机有待提升;交际范围有待拓展;德性有待培养。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关注潜能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即致力于潜能生自身的潜能,使其内在潜能发展成为外显的能力,使得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1.潜能生的学习兴趣有待强化

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一样,分为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个人兴趣类似于内部动机,是潜能生内心对于学习产生持久性的关注。而情境兴趣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相对个人兴趣而言,外部兴趣的持久性比较低。潜能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其自身对于知识内容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在课堂上,潜能生对于教师讲解的课堂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不耐烦的抵触心理,具体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课外活动时间,潜能生抵触与逃避课后作业内容,具体表现为不去加强和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不主动去预习新的课程内容。学习兴趣的匮乏是限制潜能生发展的一个症结,以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使潜能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这能够相应地促进潜能生身心融合的发展。

2.潜能生学习动机有待提升

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潜能生学习的内力。学习动机本身具有复杂的结构,由各种因素复合而成。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相似,它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内部动机一般是潜能生对学习内容自身产生兴趣,潜能生能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外部动机主要是潜能生由外部诱因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比如想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夸奖与赞扬,或者想逃避教师、家长的批评而去努力学习。学习动机作为潜能生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它能够间接地作用于潜能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能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去表现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与兴趣,他们缺乏一定的内部学习动机,对于教师、家长、同学的表扬也不存在相应的兴趣,对于外部动机的追求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因此在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中,潜能生并没有很强的存在感。

3.潜能生的交际范围有待拓展

人际交往能力是潜能生的重要潜能之一,提升潜能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之一。潜能生交际范围的大小能够对潜能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潜能生通过与其他群体交流经验,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潜能生与教师、潜能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潜能生会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面对课堂上小组之间的问题讨论,潜能生与学生群体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外活动时间,潜能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也较低,潜能生在课外活动时间比较喜欢自娱自乐,沉浸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交际范围的缩小,对于潜能生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潜能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中会相应地提升自身的眼界,发现自身闪光点的同时也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交际范围的拓展也有助于潜能生与家长进一步进行心灵交流,打开心理的隔阂。

4.潜能生的德性有待培养

德性本身作为自身意志的凝结,它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德性培养的过程也是潜能生自身的意志自律形成的过程。关于德性的培养方法上,规训并不是潜能生德性形成的途径与方法,教育者应谨慎使用被动的方式去培养潜能生的德性,相应地应当使用一种主动的教育方式让潜能生去承担起自身的义务与对他人的义务。潜能生在履行义务过程中,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尊严,也能够敬畏和尊重他人的权利。潜能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常打乱课堂上课秩序,相应地体现出了德性的缺失,不懂得去尊重教师,缺乏对于教师的敬畏。与此同时,打乱课堂纪律侵犯了其他同学接受知识的权利,在这里也体现了对于他人权利的不尊重。在潜能生的德性培养过程中,不仅能够弥补潜能生学业成绩的不足,而且也会给予潜能生一定的道德自律意志。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潜能生培育

1.强化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个体全身心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真正的认识过程,应加强对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倡导开展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融合,充分发挥理智与情感的作用。[5]潜能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违反上课纪律、交头接耳等行为;在课外时间,抵触与逃避复习和预习基础知识。强化潜能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针对潜能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自身应当进行适度反思。教师在课堂上除对潜能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制止外,是否在课下与其进行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在进行充分的了解与交流之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激发潜能生的兴趣。如果潜能生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和困难,是否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协调好潜能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在课外时间,针对潜能生表现出来的对于知识的抵触情绪,家长应当与潜能生进行相应的沟通,了解到具体的情况与原因之后,针对潜能生存在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一定的交流与讨论,有针对性地对潜能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策略。

2.提升潜能生的学习动机

从动机产生的来源方面来说,它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相比于外部动机更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潜能生内部动机缺乏的表现主要是对于学习的内容没有好奇心和兴趣,表现得郁郁寡欢。外部动机缺乏的表现主要是,对于教师、家长的期望、奖励、赞赏漠不关心,在同学面前也不去表现自己,更多地选择默默地待在角落里。针对潜能生的内部动机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了解潜能生的兴趣点,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去呈现相应的知识内容,引发潜能生的求知欲与兴趣。当潜能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内部动机,家长和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赞美和鼓励,进行适时强化。在潜能生的外部动机方面,首先是教师针对潜能生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外部强化。比如在学科课程中是否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是否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目标要求,对潜能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3.拓展潜能生的交际范围

人际交往一般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潜能生在学校里的交际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潜能生在师生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潜能生在同学关系中的表现为,针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参与度不高。在课外活动时间,潜能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也相对较低。针对潜能生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最推崇的。以往的“独裁式”“独白式”师生关系切断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造成潜能生价值观、个性、人格品质的曲折发展。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提升自己的交流技巧对于解决潜能生交流障碍是十分必要的。在与潜能生交流过程中采用一种民主、协商、理性的方式,这样相对来说容易打开潜能生的心扉,使其袒露自己的心声。教师沟通能力的相应提升能够促进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关于潜能生的同学关系方面,教师通过研究型学习任务,让学生结成相应的学习小组,为潜能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相应的交流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倡导协作学习理念,制造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创设一个团结的学习环境。在良好团结班级氛围的影响下,潜能生能够养成一定的团结意识,也有助于潜能生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入班集体中。团队学习和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提升潜能生的交际能力,这也有助于潜能生交际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潜能生通过教学交往使教师与潜能生之间、潜能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及相互理解,进而形成共同的观点和思想,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4.呵护潜能生的德性成长

德性作为一种意志精神,它需要潜能生通过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进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自律。道德体验是认识和行善内化形成美德的过程,道德实践是内在的德性外在显现成行为的过程,是理论化为德性的外在象征。在潜能生将其德性外显过程中,教师、家长谨慎使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否则会大大地削弱德性自身的价值。潜能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打乱上课秩序,而教师意识到这违反了课堂秩序,针对此现象,教师应当让潜能生参加一定的班级团体实践活动,通过一定的体验认识到团体这个概念。当潜能生意识到自己是团体的一员时,他也相应地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失,进而意识到自己应当懂得去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尊重其他同学接受知识的权利。在道德体验或者道德实践中,教师应当意识到一点,德性并不是在规劝这种教学方式下形成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或与潜能生交流中,应注重建立基于自律的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潜能生德性差生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浅谈“潜能生”的转化方法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