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性散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

2019-01-31朱庆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流泪朱自清背影

朱庆国

(江苏省运河中学初中部,江苏 邳州 221300)

统编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回忆性散文,因其视角独特、情感往复、言语蕴藉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拟以《背影》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阐述回忆性散文教学的几点策略,与同仁分享。

一、把握文体特质:双重的“我之心”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经历和感受的一种文章体式。其文体特质表现于两方面:一是错综的叙述视角,即文本中的“我”的叙述视角和作者写作时的回忆视角是交错出现在文章的叙述之中的;二是有两种“我之心”,一种是文本中的“我”在彼时彼地的感受,另一种是作者在写作文本时的感受。需要明确的是,两种感受均是作者发乎内心之感,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空视域和心理状态下对同一事件所生发的不同感触罢了。同时,两种“我之心”愈是相背,则文本内在的情感张力就愈是巨大。

因此,我们在解读和教学回忆性散文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我”在彼时的感受,也要让学生体会写作时的“我”在当下的感受,更要比较、玩味、发现两个“我”不同感受背后的表达张力和矛盾价值。忽略了这一点,便很难真正走进回忆性散文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朱自清的《背影》何以动人心弦?或许可以从文本中的两种“我之心”找到端倪。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四段和第五段,圈出相关语句,把握朱自清在彼时彼地的内心感受。

生:从“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可以看出当时的朱自清认为坐车回北京就是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父亲送他坐车,不过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罢了。

生:从“再三劝他不必去”可以看出朱自清不愿意父亲送自己,反复拒绝父亲,很不耐烦。

生:“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一句中“总……非……不可”几个词语,语意层进,可以想见当时父亲给朱自清的感受是多么的笨嘴拙舌、碍手碍脚,甚至是丢了自己的脸面,巴不得父亲远远走开,说明朱自清很嫌弃父亲,看不起父亲。

生:从“暗笑”“迂”等词语,我读出了朱自清对他父亲的讥笑、不屑和不满。

生:从“难道”中可以读出“我”的叛逆,对父亲的嘱托毫不领情。

……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五段,找出八年之后朱自清写作《背影》时,回忆起这些经历所产生的感受的词句,说说理解。

生: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读出了“我”对当时自己的嘲讽,“过分”一词传达了自责的心理。

生:朱自清说“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意思就是那时太蠢笨了,难道父亲是真的“迂”吗?不懂人情世故吗?只是当时的“我”完全不能领会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罢了!

生:这一段连用两个“聪明”,我读出了朱自清对自己自作聪明的后悔。

生:从一个“太”字,我感受到朱自清对当年自己做法的批评,对往事感到追悔莫及。

生:一个语气词“唉”,是“我”的长长的叹息,“我”当年怎么那么少不更事呢?

……

师:比较朱自清的两种感受,结合全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随着作者的成熟,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

生:从对比和巨大的反差中,我发现了作者内心的愧疚。

生:时间冲淡了幼稚和冲动,留下的是父子之间浓重的亲情。

生:当年父亲的婆婆妈妈,当时的“我”是不以为然的,现在回想起来,点点滴滴都是父亲的关爱,我从“再三”“甚是”“颇”等词语中更读出了一种婆婆妈妈式的父爱。

生:现在对过往的否定,两种感受的交替,是回忆,也是道歉,是反省,也是批判。

……

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此时的“我”和彼时的“我”——之间往往构成自我批判或自我发现关系。在《背影》中,此时的“我”多年后回忆往事,情感发生了动态的变化。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咀嚼和体味这种变化,在两种感情的悬殊和对比中,就能更深刻地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这样的教学,就远比让学生“理解无微不至的父爱”等教学要深入得多、深刻得多、深情得多。

二、聚焦情感内核:错位的“我之心”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对过去生命中生活图景的再现,在再现之中不仅会有今昔不同生命感受的错综,还会有今时情感渗入、改变、遮蔽乃至替代过去感受的错位。何以如此?因为回忆性散文的创作缘由是作者此时此地受到了触动,才忆起了往日的人和事,而且“作者回忆往事时的情感会映射在所忆的往事上,以及回忆往事的整个过程中”[1]。一般来说,作者在冷静叙述时会真实地再现彼时的感受,而热烈叙述时则会今昔感受错置。这里所说的“冷静”和“热烈”是针对抒情是否浓郁而言,情感就如同彩光灯,情感愈浓,则颜色愈浓,所映照的一切,即便材质没有改变,可外在的色彩一定会有所改易。

1947年,《文艺知识》的编者问及朱自清为何写《背影》,朱自清回答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2]可见《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朱自清浓郁的情感一定会渗入,甚至笼罩整个的回忆过程。这一点,我们从文中的多次流泪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得到。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一文素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3]其实,《背影》中的伤感、《背影》中的眼泪与朱自清在写作时的情感是分不开的。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朱自清是不是把此时写作《背影》的眼泪有意无意地转移、叠加、替代到了彼时在车站的感受上了。当我们找到了这盏情感的聚光灯后,也许就可以更容易窥见《背影》的堂奥。试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结合上下文,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第二次流泪是作者在当时的情境下的自然流泪吗?说说理由。

生:第二次是作者在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目睹背影,当时流下了感动的泪。

生:我不同意,从上文中,我们知道,在车站送别时,朱自清对父亲很不以为然,甚至嫌弃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这种情况下给“我”买橘子,“我”是不会感动到流泪的。

生:朱自清当时对父亲是拒绝和不满的,买橘子一事又能带来多大的震动呢?我觉得当时不可能因为一个笨拙的背影而流下眼泪。

师:那怎样理解这次流泪呢?提醒大家关注本文的文体——回忆性散文,其中有两个“我”在抒情。

生:作者收到父亲的来信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泪水中忆起往事,会不会给往事也抹上了一层伤感的色调呢?

生:对背影的感受是此时的“我”在晶莹的泪光中的二度感受,应该是此时的泪水强化了那次的感受。

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生:文章结尾写父亲即将老去了,作者泪如泉涌,再回忆当年的往事,是今时的泪水转移到了过去,是迟到的、弥补的眼泪。

……

师:从作者当时不流泪,而在写作时流泪了,却又把写作时的情感嫁接到了当时,你悟出了些什么?

生:买橘子虽是小事,却有父亲对朱自清浓浓的爱意,只是当年的朱自清并没有体会到,现在他理解了,觉察了,所以用眼泪向父亲表明他理解了父亲的心意。

生:如果说第五段是作者在写作时直接插入言语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那么此处则是用流泪这一具体的行为间接表达自己的悔意和歉意。

生:这篇文章带给我的不仅是父爱的感动,还有儿子对父亲的愧悔,父子间彼此的和解,我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人间永恒的爱!

生:我领悟到理解爱意要及时,有矛盾也要及时弥补,不要等到日后再去追悔。

……

第二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教学用书这样解说:“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目睹父亲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4]这一表述是含混的,是当年看到父亲的背影,还是回忆中目睹父亲的背影?如果当年看到父亲背影的时候有这样真切的感动和伤感,那后续还会不会有父子间的龃龉和冲突?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说:“第二次流泪的原因还是‘大去不远’,不是被父亲买橘而感动(反而是反感父亲买橘)。”[5]“大去不远”是什么时候的感受?当然是朱自清收到父亲一信而写作时的感受。李华平教授也说:“其实,《背影》中的父亲根本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朱自清的父亲,而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的文学形象——父亲的‘背影’中映射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一如落日余晖中的青山,此时彼刻我们看到的青山与一般意义上的青山是迥然不同的青山。”[6]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只有切中这一情感特点——错位的“我之心”,沉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才能读出作者隐含于文字背后的曲折,才能探明作者幽微的内心世界。

三、探究表达形式:侧重的“我之心”

散文重在表达“我之心”,作为散文中特殊的一类——回忆性散文——侧重表达的则是写作时的“我之心”。同时,《背影》又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教一篇”而“知一类”的范式教学任务。教学时,在明确这篇文本表达了什么样的“我之心”之后,还要探究文本怎样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我之心”。

(一)载体的选择

情感不能凭空依存,总要有所寄托,或含于事,或寓于景,或托于物,等等。教学时不仅要找到这一载体,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载体;既要与文本对话,也要与作者对话。教学时笔者问学生,一个儿子回忆自己的父亲,可写的材料会有哪些?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父亲进行人物描写?朱自清为什么选择着力去写父亲的背影?有的学生说车站送别买橘子的背影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有的学生从父子二人一直不和的关系中猜测或许这些年作者没有好好地正面看一看父亲;有的学生从不描写父亲的面容而去写背影的比较中感受到作者间接的抒情;也有的同学发现蹒跚的背影恰好能表达作者此时此刻愧悔的心情;等等。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背影”这一载体的择定,其实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写作时的情感需要而为之。

(二)滤掉的信息

回忆性散文的创作是因为作者偶然受到触发,想起了过往的人和事,又借着对过往的人和事的描写,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因此,作者并不把过往的人和事的一幕幕都叙述出来,而只是有所选择地叙述那些最能反映此时内心状态的典型事件、关键场景,等等。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也会有意识地隐晦一些内容。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探究:朱自清为什么不把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清晰明白地叙述出来?如果把这些信息添在课文中,好不好?再进一步思考《背影》这篇文章指向的读者是谁?隐去后会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明白了作者其实是借这一篇文章委婉地向父亲传递自己的“愧悔”之意,滤掉这一部分信息的做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写作的意图。

(三)境况的渲染

笔者发现,在有关《背影》的教学案例中,对作者所交代的有关家境的文字,关注者很少。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这些文字——“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并思考:朱自清写了当时怎样的家境?为什么用“很是”“一日不如一日”“哪知”“颓唐”等词语处处强化当时的家境、父亲的处境?有的同学体会到反复渲染家境的惨淡,更衬托了父亲对“我”的好;有的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沉重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作者理解了作为一名父亲的不容易;等等。笔者接着问,那父亲个人的身体境况又如何呢?学生又去细读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从“黑”“蹒跚”“不容易”“努力”等词语背后感受到了父亲的老态,感受到了作者的体谅,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即将亡去的悲哀;等等。笔者认为,回忆性散文中境况的渲染,其实是作者写作时心境的外化,扣住了这一点,也就领会了作者情感表达的基调。

(四)节奏的打破

回忆性散文中,作者是从文本中“我”的见闻感受的角度编排材料、组织行文的,但有时又会从写作时“我”的角度插入内容,人为地打破这种叙述的节奏,而后又回归到文本中“我”的叙述。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打破这种叙述的节奏?学生说是为了插入作者在写作时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愧悔之情。笔者进一步追问,还有其他用意吗?比如我们改动一下,把第五段的“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去掉,把五、六两段勾连起来读一读,还会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从“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于是,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中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的驱赶,有的学生从中读出了一种冷漠,等等。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改动前后的比较,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节奏的打破不仅可以表达此时的感受,还可以很好地掩盖作者在那个时候的情绪,更感叹于作者的表达竟是如此的曲折含蓄。

(五)表述的方式

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描述虽是真实呈现的,但有时会巧妙地运用叙述的技巧来达成写作时的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背影》中,“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7]。《朱自清年谱》(1917年冬)有如下记载: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8]

这一事实,应当如何记述呢?当笔者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一致认为正确的表述方式应当为:“那年冬天,父亲的差使交卸了,导致祖母也死了。”笔者让学生探究:为何作者在课文中表述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在比较探究中,学生逐渐明确:作者的表述,只交代事实,有意略去了事实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朱自清在当年写作,或许就会清晰明白地表述出来,但时过境迁,作者在写作时是怀着一种体谅和愧悔的心情,所以才这样表述。可见,虽然是同样的事件,但因侧重表达“我之心”的不同,表述的方式也会不同。《背影》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等。

综上,回忆性散文的教学,要紧扣文体特质,寻找、比较和体认双重的“我之心”,聚焦、解析和探明错位的“我之心”,推敲、考究和归纳作者如何表达写作时的“我之心”。这样,学生就能够超越时空的隔阂,走进回忆性散文微妙难言的情感世界。

王荣生老师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9]语文教师要有知“这一类文体”而教“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意识,并努力探究和开发适宜“这一类文体”的教学的具体策略。▲

猜你喜欢

流泪朱自清背影
清芬正气朱自清
流泪
感动得流泪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流泪的红舞鞋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画面太美,哭到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