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膏配伍探讨

2019-01-30郝玉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防己升麻知母

郝玉英

(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24)

历代本草对石膏药性及功效的阐述始于《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创。”《本草纲目》曰:“石膏辛,微寒,无毒。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解肌发汗,止火燥和葱煎茶,去头痛……”。《名医别录》载:“石膏辛,甘,大寒,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历代本草记载石膏的性味相同的是“辛、甘”,不同在大寒与微寒[1-2]。现代一般认为,石膏辛甘大寒,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

张锡纯最善用石膏,认为“其寒凉之性远逊于黄连、黄柏、龙胆草、知母等药,而退热之功远过于诸药”,石膏“凉而能散,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放胆用之直胜金丹”,且“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且毫无汁浆留中伤脾胃之嫌”,故30 g以上大剂量无伤脾胃之患。并指出“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能使内蕴之热自毛孔透出,故石膏性虽微寒,但却能退大热”[3]。临床应用上取石膏善退热而性非大寒的优点,便可用于治疗体虚兼热或胎产之热。孔伯华言:“石膏性凉,微寒无毒。石膏大寒之说,主要倡于唐宋之后,沿袭成风,习而不察,畏如虎狼。”

单独用石膏,它的药性是不变的,但因为病人的个人体质,疾病的病位,发展趋势,兼夹症状各不相同,多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如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焦有热而中焦虚寒,主治症的不同决定了石膏不同的配伍及其用量比例之异,正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临床石膏还广泛应用于老人、儿童、产后,若要应用大寒作用则配伍药物和剂量应用有所不同。如果掌握好石膏与药对和药方组成及配比,则可事半功倍,左右方药归经、性味,困难的就是如何配伍,故研究探讨如下。

1 石膏与药物配伍

1.1 石膏配知母 如白虎汤治高热烦渴,属同类相求,知母辛甘而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清肺热,中清胃火,下泻相火。胃为肾之关门,水入于胃,通过脾的运化和肺气肃降,下流而归于肾,若胃火太盛,则烁干肾水。石膏明以泻胃火,实以救肾水。且知母退热作用持久而力缓,石膏反之,二药相配,互制其短,相互促进,退热快作用强且持久,临床应用剂量比3∶1时药效最优。

石膏主要治疗阳明气分实热证,通过配伍也可治疗血分热证。如在白虎汤基础上加入生地黄、玄参以滋阴凉血,成清气凉血之效,主治气血(营)两燔之发斑、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即《温病条辨》的“化斑汤”。石膏临床多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而如果转为身热夜甚或口渴喜冷饮转为口渴反不甚渴饮,舌苔黄燥或转为红绛无苔,则病邪发展入营血,至营尤可透热转气[4]。石膏、知母,配玄参、水牛角清解营血热毒,并有托毒外出之功。温病学大家赵绍琴教授提出:“心胃火燔,应以石膏等清气分热以透热转气”[5]。

1.2 竹叶配石膏 如竹叶石膏汤中上病下取配伍。竹叶味甘,性寒,气轻上浮,引石膏升降以清心经之热,并甘缓石膏之猛,清泄胃火之功也愈强,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石膏甘寒不峻,清热而不伤阴,热除则津液复口渴止,更能助竹叶清心除烦功用的发挥。二药配伍相得益彰,可治疗口疮、上消等热性病等。

1.3 人参配石膏 清补兼施如白虎加人参汤中,人参味甘,性温。《神农本草经》:“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在热病后期,以人参扶正气助石膏退热;同时石膏性寒,佐人参温性,二药配伍,相使为用,可防药寒病热之格拒,使得清热中有益气,益气中有生津,达清热透邪生津之目的。

1.4 升麻配石膏 如麻黄升麻汤里升降脾胃的配伍,升麻性味辛寒,功能升阳,清热解毒升麻味微甘,性微寒轻清升散,既能疏散肌表风热又能泻阳明胃火。石膏辛能发散,得升麻之引上达头面,将体内热邪外散,兼生津液;升麻得石膏之助清透之力更强,二者清泻胃火疏散风热愈强。麻黄升麻汤方的作用可使入里之热邪通过清透而解散,失和之肺气通过宣降而复常,二者相配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头痛、牙痛、咽痛、目痛等。

1.5 麻黄配石膏 清泄肺热,如大清龙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辛苦,微温,邪热闭肺无汗麻黄配石膏剂量可用 1∶3,邪热壅肺、有汗则剂量是 1∶5,麻黄宣肺而不助热,石膏清肺而不留邪,二药是相制为用,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若减石膏用量,则可用于寒性咳嗽,药后当取微汗。可以将体内热邪发散至表,从毛孔而出。临床二者配伍可用于治疗流感、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1.6 杏仁配石膏 清热平喘,如在麻杏石甘汤中治疗邪热壅肺的发热喘咳,石膏善于清泄肺热,杏仁苦而微温,功擅宣利肺气,二者合用,能清泄肺热,又能宣利肺气,用于邪热壅肺,证见咳嗽、咳痰、气喘、烦渴、身热、胸闷等。1.7半夏配石膏 肺胃同治,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实热,半夏辛温行散,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良药。两药相合,既能清泄肺胃之热,又能化痰降逆止呕,止咳之妙。温病热在肺胃,证见胸腹痞闷、恶心呕吐、咳嗽气喘、痰黄黏稠者皆可用之。治疗胃热湿阻,舌苔偏腻,属胃气上逆所致的咳痰喘息,胸闷不适等,石膏又可稀释痰液有利痰液咳出。

2 石膏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

生石膏因其味辛、甘,可宣解上焦实热,即清宣透达,治疗上焦热病有突出疗效。泻黄散治疗脾胃伏火,由石膏加藿香叶、生栀子、甘草、防风等组成,证见舌红脉数、脾热弄舌等;玉女煎治疗胃热阴虚证,亦治消渴,由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等组成,证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清燥救肺汤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由桑叶、石膏、阿胶、枇杷叶、人参、麦冬等组成,证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程士德认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6],提出了因势利导这一重要的治疗原则。《名医别录》指出,一般清热药苦寒降泄,多伤脾胃,石膏则解肌透热,老人、儿童都可应用,针对温邪上受之温热实邪或伤寒入里化热的邪气,即可清解郁热,又可透邪外出,具有其他清热药物不具有的优势,因而成为治疗外感气分实热的首选药物。

生石膏应用于“竹皮大丸”“木防己汤”等内伤杂病方中,并均为主药,其病变部位在中、上焦。如竹皮大丸所主心烦、恶心呕吐、烦喘,木防己汤所主喘满、心下痞坚,喘与呕二证均与身体上半部气机不畅有关。竹皮大丸由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等组成,用于妇人产后虚热、心烦不安、恶心呕吐;木防己汤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等组成,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属虚者。功效补虚散饮。木防己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石膏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甘美,治喘消膈饮,补心肺不足;桂枝辛热,通血脉,开结气,宣导诸气,在气分服之即愈。

中医用药讲究一个基本的法则,就是七情和合。七情和合,就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组合,而产生不同的作用,这是中医用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正因为有这个组合观念,所以古人用药总是有方。比如石膏它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绝不是单一的作用。它和这一味药配,就起这个作用,换一味药配,它又起另外一个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并不是由同类功效药物单纯、任意地叠加构成,具备一定的规律性,这种配伍关系可称为规律性组合[7]。我们今后应该如同研究石膏一样,注意研究其它药物如何配伍应用,从而达到我们所需的不同的治疗目的,而不是如西医改良中医那样,从中提取不同的成分去应用,应该抓住其最本质的东西即性味归经功效,灵活配伍应用[8]。

猜你喜欢

防己升麻知母
升麻的品种考证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防己与常见伪品的鉴别综述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粉防己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