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客家山歌现状与保护传承模式研究

2019-01-21吕春玲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明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社会价值。闽西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典型代表,是客家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练出的智慧结晶,其曲风淳朴自然,曲调婉转,风格多变,在我国音乐、文学、民俗等研究领域都居于一席之地。笔者以闽西客家山歌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研究,探究其发展现状,并得出闽西客家山歌保护传承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参与者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客家山歌;保护;传承

闽西是客家祖地,历史上的汀州府下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共8个纯客家县,在浩浩南流的汀江哺育下,中原遗风与汀江两岸的土著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历史久远、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对此,温萍先生在《客家音乐文化概论》的“绪论”中提到:“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流传着客家音乐。”客家山歌是客家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桂东、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客属聚居区。2006年,以广东梅州山歌和江西兴国山歌为代表的“客家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客家三大聚居区之一的闽西客家山歌曲调婉转多变、凸显时代变迁,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探讨闽西客家山歌的生存现状,构建其保护性传承模式,促进闽西客家山歌的适应性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

一、闽西客家山歌

客家,亦可称之为客家人、客家族群或客家民系,客家产生于唐末至两宋初期的闽西、粤东地区,因北方战乱与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纷纷迁往南方避难并定居于此。受嶺南山歌的启发,客家人将原中原地区的民歌引入,并进行适当的改编,将岭南山歌的特色与元素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闽西客家山歌。闽西传统的农耕生活与丰富的习俗民风使得闽西客家山歌独具特色。

(1)主题多样、类型丰富

客家先民们迁居于闽西后,上山砍柴、伐木、采割松脂,每日早出晚归,肩挑手提地辛勤劳作。面对崇山峻岭、万籁俱静的大山,行走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且需借助扁担运输的现状,为排解疲累的身心,更为了克服森林茂密、鸟兽众多所带来的恐惧,客家先民们借助山歌,以打发无聊的耕作时光。

闽西客家山歌主题多样、类型丰富。从艺术角度看,其表现手法多“比兴”,常用“重章迭句”,尤以比喻“双关”见长;而句式多为七言四句,遣词设句生动通俗、精到凝练,求平仄、押方言韵,富于文学性,极易上口;题材范围也十分广泛,四时农作、乡间轶事、男女情爱乃至家庭生活皆入素材,劳动歌、情歌、仪式歌、儿歌、革命山歌和新时政歌等;从形式上看,对歌、盘歌、索歌、驳歌,不一而足,多数为男女对唱,一问一答,一锁一开,机智敏捷、风趣诙谐、攻防转合、尾驳相连。此外,红色山歌在闽西客家山歌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尤其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搜集民歌作为红军教材,激发起军队和人民积极投身参加革命的热忱。”闽西人民响应号召,用唱山歌的形式抒发出对革命的忠诚,用唱山歌的方法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励亲人当红军上前线。

(2)内容淳朴、真实自然

闽西客家山歌承接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唐诗、律句、宋词以及南方民歌的相关因素,伴随闽西客家人的生产劳动而形成,并自成体系。闽西客家山歌具有着闽西地域及客家人民的典型特点,淳朴、真实、自然,且乡土气息浓厚。闽西客家山歌以口语为表现形式,且以客家话为吟唱语言,简单直接,无过多修饰,贴近客家人的真实生活与民风民俗,由于闽西客家山歌的结构较短,讲究押韵与用词和谐,歌词易记,朗朗上口。闽西客家山歌中涉及主题最多的即是情歌。闽西情歌曲风热烈、歌词简单直接,大胆披露与表白情感,毫无虚饰与矫情,反映出劳动人民对于真挚情感的美好追求。

(3)曲调婉转、风格多变

闽西客家山歌曲调轻快、热情而奔放,吟唱时候可根据当时情感而缩短节奏、亦可延长,也可对曲调作出适当改变。闽西客家山歌的音阶结构主要采用四五六声,曲调婉转、节拍多样,往往一首歌曲内含有多种节拍。其所用音域较窄,多维持在五度,但注重中高音区,这种曲调旋法的形成源于闽西客家人居住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闽西虽山多水长,但却属丘陵地貌,海拔较低,因此,只需声调略提,即可对门而歌,且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山歌号子 多采用“哟呵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四句八节山歌 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 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十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二、闽西客家山歌的生存现状及主要问题

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有山就有客,有客就有客家山歌。黄有东在《从两个核心范畴“客”和“山”看客家山歌的意蕴》中,从“客”和“山”分析客家山歌的意蕴,指出因为是来自中原的“客”,客家山歌“诗味”特别浓,有关离别与送别的歌最为凄切动人,而“山性”让客家山歌具有最为珍贵的“真心”、“童心”。因而,闽西客家山歌是闽西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与展示着客家族群从古至今的生活面貌与民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闽西客家山歌获得了更多元的发展与传播途径,也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及下属设区市政府分别组织多次文化普查,并对闽西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调查,通过指派民族音乐研究者、教育者与歌唱家深入闽西的山水田园之中,实地走访,以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但结果表明,闽西客家山歌尚未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对闽西客家山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闽西客家山歌在当前条件下加速消亡的现实。闽西客家山歌资料遗失严重,且处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断层期,专门从事客家山歌表演与传播的客家人却逐步减少,甚至后继无人。

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可归结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受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强化,尤其是道路交通及通信设施,使得原本独立且相对闭塞的客家人感受到不同的多元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步追求潮流化和国际化,而淡忘本土客家音乐。其次,传统文化宣传与保护意识淡薄,面对信息化浪潮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客家族群的民俗风俗与山歌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其的保护与宣传活动较为罕见;再次,客家山歌的内容与曲调创作缺乏创新性发展。尽管社会日新月异,但闽西客家山歌仍保持着传统模式,其单调节奏与表演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休闲娱乐方式。

三、闽西客家山歌的保护性传承模式

闽西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情感价值的体现,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信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的分析视角,闽西客家山歌对于承接闽西客家文化形态、维护客家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音乐文化多样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力量与客家人共同举措、三位一体的保护性传承模式。

(1)政府主导、构建全面的保护性机制

要把闽西客家山歌保护和传承工作摆在大力弘扬闽西特色文化、不断增强发展软实力、打响龙岩文化品牌的战略高度,纳入政府的工作职责,纳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是深入挖掘,构建资料库。闽西客家居住区域范围广、且地形复杂,这在现实生活中无形中增大了调查的难度,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成立调查项目并组建专业调查组,深入挖掘,发现并整理有关闽西客家山歌的资料,以构建系统化的民歌资料库。

二是真实记录,保留最原始的形态。调查过程应以保护原有山歌风貌为基础,细致地记录、保存、整理和评估,深入到客家族系内探访山歌专业艺人、年长者等,查阅族内日志与相关记载,调查者不仅用语言文字记录下相关资料,还可采用录像的形式将访问过程和真实表演收录起来,进而保留传统闽西客家山歌最原始的形态。

三是加大扶持、扩大宣传。政府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导性力量,应统筹规划、给予政策指导,同时强化扶持、组织并支持闽西客家山歌相关演出活动,扩大宣传,增加闽西客家山歌的多元发展渠道。一方面,可充分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介绍并弘扬传统客家音乐文化。另一方面,旅游作为闽西地区的的主要产业之一,可将客家山歌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客家音乐文化旅游节,促进人们对于闽西客家山歌的了解和认可。

(2)社会力量多元参与、促进传承

闽西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多元支持。教育机构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也是闽西客家山歌最具影响力、最具价值的保护性传承途径之一。一是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可借助教育教学活动将闽西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把客家音乐文化与具体山歌编入学习教材并授课,或在课堂教学中示例闽西客家山歌,以达到介绍和推广闽西客家山歌的目的,增进学生对于传统山歌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客家山歌的艺术传承奠定人力基础。二是组织鼓励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非遗研究保护机构,各种文艺宣传团体,围绕龙岩市创新型工贸旅游强市建设,充分利用各地民间传统节日和每年“文化遗产日”,举办展演、互动、论坛、讲座等形式多样的闽西客家山歌创作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闽西客家山歌的意识。三是各社会组织应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强化对闽西客家山歌的扶持和赞助,如通过开展闽西客家音乐文化节、山歌演出活动、山歌擂台以及客家山歌艺术研究项目,帮助出版歌册、论文集,刻錄光盘与视频等,拓展闽西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

(3)创作者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客家人作为闽西客家山歌的创作者,其主体力量的发挥对于客家音乐的延续与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客家人应正视时代发展,转变观念,在被社会多元文化吸引的同时,关注本土山歌的生存与发展,积极挖掘其特色与优势,树立本土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二是客家族群必须重视对老山歌艺人的支持和对年轻山歌艺人的培养,在社会生活中予以尊重,物质生活中给予帮扶和资助。同时,对闽西客家山歌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艺人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嘉奖。三是不断探索,在保留原有艺术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丰富闽西客家山歌的题材与曲调,适应新时代音乐发展趋势、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四是综合运用闽西客家山歌的多样素材,引入当代多元的表演乐器和表演形式,发展出独有时代特色、人们喜闻乐见、且彰显客家人生活面貌与思维方式的闽西客家新山歌。五是借鉴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如学习广东梅州、江西赣州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山歌大赛,推动闽西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闽西客家山歌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仅是客家人生产劳作与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快速发展、文化繁荣进步的今天,认识闽西客家山歌的特点与生存状况,针对性的构建保护性传承模式,是客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上?下册[M].北京:中国ISBN 中心出版,1996.

[2]刘泽梅.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

[3]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4]黄永珍.试论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J].老区建设,2009(6).

作者简介:吕春玲(1989-)女,福建省上杭县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