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9-01-21李小博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践论毛泽东价值

摘 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哲学著作,既对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路线进行了哲学批判,又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了哲学概括和总结。系统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始终牢固树立实践观点,重视调查研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关键词:价值;实践论;毛泽东

《实践论》是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写于1937年7月,当时毛泽东以这篇著作的观点和内容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隔81年,学习《实践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一)深刻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歷了异常艰难和曲折的革命道路。革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的力量悬殊所造成的,但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路线。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不顾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错误路线之所以在党内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当时大多数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不能识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正确结合起来,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全党武装起来,全党才有能力抵制任何形态的错误路线。1936年10月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正处于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国内外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斗争尖锐曲折。面对新的革命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从哲学的高度和思想路线的高度系统论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充分的理论准备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当时创作《实践论》,经过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特别重视学习和研究哲学,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重要的文章,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主张,1930年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1935年和1936年分别写下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些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实践。大量的创作以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原著,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毛泽东还积极参加哲学小组学习哲学的活动,并亲自到抗日军政大学给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系列的理论活动以及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为《实践论》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践论》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以及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论》全文共有26段,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践论》的开篇,毛泽东指出实践的特征,在他看来,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性的人的活动,因而他把“实践”称之为“社会实践”,这是他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实践”主要包含物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类,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毛泽东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并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等方面证明了这一问题。系统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1]。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这部分的内容紧紧围绕三个问题,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是怎样进行的,过程怎样,有什么规律。毛泽东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个具体的认识要经历两个阶段或两次能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围绕认识的两次飞跃,毛泽东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首先,从认识发生的顺序来看,感性认识是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第二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为了说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实践论中用举例的方式进行说明。在文中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其特点是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进而批判了革命队伍中的教条主义,他们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正确理论来自于哪儿?它们来自于革命的实践,是总结了革命斗争经验、总结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应当从哪里来?他们认为,只要把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一般原理搬过来就行了,但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革命理论路线只能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把书本中的公式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没有完成认识的真正任务,就好比加工厂有一大堆原材料却没有加工为产品,炊事员有了米却没做成饭一样。实践论批评了哲学史上的另一个派别——经验论。这个派别恰好与唯理论相反,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而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当时毛泽东批评了革命队伍中的经验主义错误。许多干部辛苦地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很有经验,但认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不了解事物的规律性,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前途,只能成为盲目的庸俗的事务主义者,常常被错误路线牵着鼻子走。

“唯理论”和“经验论”是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教育全党,毛泽东深刻揭露了这两种错误思想在认识论上的特征及其根源,指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2]。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3]。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4]”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形成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因为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的飞跃,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是正确的,也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在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使认识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认识发展过程的总规律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要履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就要自觉实现理论与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要掌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他在最后一段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實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5]这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总结式的精辟概括。

三.《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实践论》以最简短的篇幅系统深刻又通俗生动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理,创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为人人都能掌握的工作方法,并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知行问题的争论作了科学总结。这部著作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新时代的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习近平总书记对《实践论》作出了深刻的理解和阐释。97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认识、自我革命,对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经验进行反复总结,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和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进行对比,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这正是历史经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作出的回答,这个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没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便会失去有效的支撑。

(二)始终重视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认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货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7]。这一观点被具体化为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重视实践,重视调查研究,在新时代尤为重要。

习近平同志在《谈谈调查研究》这篇文章中写到:“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的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正式并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干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8]”调查研究是我们进行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决策要科学,就要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查研究也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是加强党性锻炼、强化理想信念宗旨的过程。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调查研究,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实践主体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阐明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致性。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鲜明提出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心中有民,心中为民。这既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守和践行,也涵盖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愿景。

今天重读《实践论》,我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5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6页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2页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96—297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39—40页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第二版,第287页

[8]参见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李小博(1981—),女,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实践论毛泽东价值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一粒米的价值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