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界模糊的未来

2019-01-21刘晓旸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互文性文化内涵

刘晓旸

摘 要:现代社会,人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人类享受着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但是一些科技成果的出现却会让我们重新反思。部分科学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道德伦理边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基于此种原因,科幻小说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名为“赛博朋克”的分支,这类小说着重描绘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数码社会的生活,故事绝大部分涉及网络和数码时空,带有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本文以两部电影版的《攻壳机动队》——1995年押井守执导的剧场版动画和2017年美国派拉蒙版真人电影——为文本,从意义分析这一方面入手,浅析《攻壳机动队》传递的赛博朋克观念和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攻壳机动队;互文性;历史背景;文化内涵

1“素子”成长史——《攻壳机动队》的由来及发展

《攻壳机动队》最早来源于日本士郎正宗1989年创作的同名漫画,讲述的是公元2029年,人脑已经可以与外部网络相结合,随之而来的是人脑被入侵的风险增加,一些名为“幽灵黑客”的网络罪犯,在入侵人脑后,控制被入侵者的整个人格,进行犯罪行为。为了对付这些日渐新颖的网络犯罪,日本内务府组建成一支由草薙素子少佐为队长的秘密部队“公安九课”——也就是俗称的“攻壳机动队”——来专门应付那些不能用常规手段处理的突发事件。《攻壳机动队》的创作并不是靠士郎正宗一人之力凭空而来,其源头,就是科幻小说界相当著名的“赛博朋克”类小说。

所以,从时间发展的纵向这一维上,我们需要先对赛博朋克类小说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目前为止,小说界比较公认的是,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是赛博朋克类作品的前身。迪克的小说奠定了赛博朋克小说悲观衰败的基调,着重展示了文明的落没和科技的沦陷,侧重讨论“何为真实?”这样一个话题,即人机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这一主题也成为以后赛博朋克类小说和电影的一大内涵。而美国的另一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赛博朋克运动之父。他的小说将重点放到了未来信息世界的跨国企业上,它们主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间也进行无停歇的信息大战,未来人类失去了健全的人格,沦为了维持世界运转的工具,所有人都生活在精确到细枝末节的监控之中。

赛博朋克类小说的兴起,最开始是在科幻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被主流文化所认同,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引起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二十世纪后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些赛博朋克小说中的预言变为现实,人们不得不正视起信息社会为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下,日本《攻壳机动队》才诞生。

其实,在电影版动画《攻壳机动队》出现前,已经出现了一部比较著名的赛博朋克小说改编电影,就是1982年的《银翼杀手》。《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谈论了人与复制人之间的关系。而1989年的《攻壳机动队》更像是融合了迪克小说中的文明毁灭和吉布森小说中的信息战争这两大背景,创造出了“义体人”这样一个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赛博朋克类电影。但是,与赛博朋克作品中普遍地流露出对科技未来的怀疑和否定不同,士郎正宗相对地肯定科技的益处,相信人性,认为人性中好的那一面会一直敦促科技的发展,正是这样的想法,才有了后来漫画中出现的“未来应该是更光明才对”这句话。但是1995年押井守动画版的《攻壳机动队》则又有不同,押井守更像是传统的赛博朋克作者,坚持科技发展最终带来人类毁灭这一思想主题,又将赛博朋克向前发展一步,探讨“生命与机械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这个相对来说沉重得多的主题。

而在动画版《攻壳机动队》之后,赛博朋克类作品的發展又出现了一个转型,也就是渐渐弱化其中的悲观色彩,沿袭回士郎正宗的主题,将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人性的胜利上面,但探讨的仍然是人面对机械以及信息时代的种种困境。而发展到2017年派拉蒙真人电影版的《攻壳机动队》,则是更加明显地展示出这种倾向。真人版的《攻壳机动队》其实更贴近美国近些年很火爆的超级英雄电影发展模式,虽然主人公草薙素子还是一个介于人机之间的义体人,但是讨论的主题已经不是生命和机械之间的关系,或是试图界定出两者之间的边界——因为在现代社会,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已然模糊——而是将义体人默认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后,再讨论其如何形成这种心理认同的过程,也就是类似于超级英雄人物塑造中发现自我——质疑自我——回归自我的套路。

至此,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赛博朋克类电影的有源起和发展已经十分清晰了,两版《攻壳机动队》也呈现出了赛博朋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侧重点,但是《攻壳机动队》作为日本赛博朋克的代表作,也离不开特定社会背景和语境下的日本社会文化情境。所以,我们需要再从横向的维度上,探讨一下日本赛博朋克的本土化之处。

2“素子”存在的特殊语境

上一章我们看到了《攻壳机动队》本质上作为一部赛博朋克作品,与其他同类型小说和电影的区别与联系。但是,如果我们将《攻壳机动队》作为文本,讨论其意义,就不能抛开它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

1995年剧场版的导演押井守在谈到《攻壳机动队》时,曾经提到,他认为这是一部只有日本人自己才能体会的作品,它并不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即便它最后影响了一批赛博朋克类电影,像是《少数派报告》、《黑客帝国》等。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当时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一个影响比较大的是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日本在经历了战后60至80年这三十年的发展,创造了惊人的“日本速度”,但是在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了长时间经济增长的低迷,致使大量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上世纪末日本弥漫着一种彷徨无助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一情绪,也带入到了甚至可以说暗合了赛博朋克作品的心理。因此,在1989年《攻壳机动队》的漫画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漫画爱好者的追捧,对于作品中那种反乌托邦社会的描写,使得一些读者认为那便是日本未来社会的真实写照。同时,日本本身的民族性格中存在的压抑和暴力的特点,也使得赛博朋克这类倾向于描写黑暗心理的作品,在日本有较大市场。

其次,是在1989年和1991年发生的轰动日本的宫崎勤事件和纱织事件。尤其是宫崎勤事件,直接成为了日后政府“有害图书运动”的导火索。宫崎勤事件,是指在1988和1989年之间,在日本东京都和埼玉县发生的连环幼女诱拐杀人事件。警方在将宫崎勤抓捕后,从其住所处搜出了许多漫画相关资料,描写性虐待和性变态的漫画,色情录影带和性变态录像。这一事件,使得许多民间群体和媒体,将矛头对准日本“御宅族”,抨击他们的“不道德”,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清理运动,致使日本漫画界出现了五年左右的萧条期。虽然处于这样的特定背景下,《攻壳机动队》漫画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继续连载。其原因,就是因为《攻壳机动队》的主人公,即使面对科技异化的世界,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正是由于当时特定时期日本漫画界充斥的恐慌与不安气氛,《攻壳机动队》的热血成分,才恰恰符合了漫画读者的心理需求。

最后,像是《攻壳机动队》这样本质上是赛博朋克类作品的漫画电影在日本获得发展,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社会情境就是日本的审查制度。日本的电视动画是没有第三方审核的,换句话说,动画是靠制作方和放映方自我规范,在放映之后,只要没有投诉,就没有太大问题。当然,不得不说这种审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出现“藏污纳垢”的现象。所以,作为《攻壳机动队》来说,原本赛博朋克小说中那种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描写,被日本漫画动画界毫无保留,甚至有时还刻意放大地继承了下来,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攻壳机动队》这样一部作品。

所以至此,我们通过对《攻壳机动队》这一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它确实是美国科幻界赛博朋克类小说的延续,本质上仍保留了其讨论的信息时代人与机械的关系这样一个主题,同时也影响了后续一系列赛博朋克作品的发展。但是,从具体的社會文化情境来看,它也带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不仅仅是之前同类作品的延续,而是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元素,形成了日本本土化的赛博朋克作品。

参考文献:

[1]王麟.攻壳机动队:赛博格技术的未来预言[N].科技日报,2017-4-20(4).

[2]金格,张永宁.浅谈不同设计风格下日本动画蕴含的时代意义——以攻壳机动队和

千与千寻为例[J].艺术天地,2016,(336).

[3]粟桢.攻壳机动队的未来反思与科技哲学[J].影视评论,2011,(24).

[4]胡玉香.攻壳机动队:逐步简化“灵魂”[N].人民日报,2017-4-20(19).

[5]张桢希.攻壳机动队:好莱坞套路的“负分再版”[N].文汇报,2017-4-11(7).

[6]李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山口康男.日本动画全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互文性文化内涵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