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重构

2019-01-19高伟玮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高伟玮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在经济基础之上,映射出经济基础的本性,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系统化思维观念。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意识形态复杂、多元的动态特征表明,谁能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谁就能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创造有利条件。

1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内涵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缺少精神支柱,就谈不上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如何去塑造一个文化意识形态体系,其根本是要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去进行去发掘,并围绕时代性、地域性进行有机结合。任何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让国民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与安全感,就会去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丧失执政基础。所以,执政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科学内涵,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特点,构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起到了“举旗定向”作用。这些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由谁来发布,意识形态的表述内容有哪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主流意识的传播。“谁来说”是传播主体的确定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最核心的主体,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传播与践行来实现。“说什么”是国家和社会领域内议题的设置问题。结合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是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学深悟透,才能掌握核心要义。“怎么说”是传播方式问题,要用通俗的语言围绕社会发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阐述好“党与政府要说明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媒体感兴趣的”问题,营造“党与群众心连心、党管媒体树正气、群众媒体频互动”的新局面,最大程度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2 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

一是话语创新的实践性。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赋予意识形态话语权新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后,在不断总结国内外斗争与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与完善,总结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紧握时代脉搏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出了强大的时代生命力。

二是话语表述的群众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群众简明易懂、耳熟能详的意识形态话语,并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推进了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与认同。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党群关系的紧密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

三是话语定位的精准性。党中央从顶层开始,先后召开了文艺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全国宣传思想领域的座谈会等一系列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会议,对全国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统一部署,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和核心引领作用。执政党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精准的政策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大众价值追求,过去的“杂音”、“非主流”失去了民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全党全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新格局。

四是话语辨析的斗争性。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形势总体向好,但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信息化时代,西方渗透思想的侵入更加隐蔽、更加多样、更加密集,年轻人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有抬头和蔓延趋势。非典型的话语困境,使人们在面对社会发展问题时产生的观念意识的多元化和冲突化比较难以调和,从而影响社会共识的一致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被弱化的风险,应当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时刻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斗争,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强势发声,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动权。

3 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困境审视

一是话语缺乏时代性与普遍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更迭,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显得刻板而僵硬,缺乏时代特征,甚至还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致使党群之间在沟通与交流时,在信息处理上不能同频共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直观认识和信任程度,这已成为制约主流意识形态广泛传播过程中急需重视的问题。

二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力不够。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们正在积极尝试探索以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用多种信息手段加以表述,但在很多时候仍然沿用“被动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尚未充分开发,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影响力还不尽如人意。

三是意识形态发布渠道的掌控缺乏力度。我国在舆论和意识形态的管控上,一般多以传统媒介为主,这显然与网络时代不相适应,特别是缺乏有效应对新媒体的管控方法和手段。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党委政府部门漠视新媒体,这样的“宽容”就等于是“放纵”。但若对多元意识形态不加引导地简单管控,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4 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重构的路径选择

一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是要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意识越发丰富多彩,特别是社会思潮不断分化整合,面对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思潮,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搞清不同社会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对于不同思想认识领域的问题做好整合与引领,对于触及政治底线的原则性问题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要维护好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体地位,提高对当代中国实践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诠释能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基因、独特发展轨迹、独特基本国情进行学理分析,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现出更强渗透力、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是要把握好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文化传播规律。网络背景下自媒体、大众媒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媒成为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方式。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就要善于把握现代文化的传播规律,借助数字、图标、卡通、动漫等新载体,让理性表达与感性表达相结合,推动意识形态表达的科学化。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文化传播不仅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也改变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不仅可以从理论层面认识、传播意识形态,同样意识形态也可以借助传媒的各种感性形式增强话语权。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话语宣传的范围,利用网络媒体的先进科技,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时更多的时代感染性、亲近感和吸引力,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生动起来,入心入脑。

三是要解决好日常实践中的话语空间体系重塑。第一,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意识形态只有深入日常生活,才能深入人心。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成为信息传播主体,要深刻认识新形势,新时代,新变化。一方面,结合社会发展情况,鼓励科技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以创新举措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话语空间当中的影响力[2]。另一方面,要设置相关的渠道,在有效把握的基础上让老百姓、社会群众有发声的条件和阐述观念的空间,让党群之间进行有益的交互获得,从而增进党群之间的关系。第二,要坚守舆论阵地。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空间的管理,保障主流媒体所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特别是关乎民生的重大事件,更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确保信息公开,满足民众知情权。对于各类谣言、中伤、虚假信息要加大打击力度,为意识形态话语空间领域营造风清气正的正能量氛围。第三,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高校师生往往是网络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晴雨表”,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秉承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的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四是要构建好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语言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是话语权的现实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外化形式。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正确处理好传统话语与当代实践话语、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彻始终。要着眼我国和世界的变革,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传统话语要及时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和表达方式,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充分吸收人类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加工,凸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风尚。同时,构建好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语言体系,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让群众听得进、听得懂,创造亲近文本把抽象的政治性语言向日常大众语言转化,增强话语信服力。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