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法治、勤奋铸就城市国家辉煌
——新加坡产业发展路径对海南的启示

2019-01-15董学耕

新东方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球性海南新加坡

董学耕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以71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561万人口,在大国的夹缝之间,自1965年建国以来用一代人的时间从第三世界攀升到了第一世界(发达经济体),创造了4200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58665美元(为全球第六),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二,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三(亚洲第一),世界机场排名第一,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第三①以上均为2017年数据。。这一发展奇迹,值得海南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发展自由港的经验

(一)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包容发展

1.地利——马六甲海峡、世界航运枢纽

殖民地时期,英国当局就正确地选择了自由港政策。独立后,新加坡进一步发展自由港,使这个“蕞尔小国”,充分分享了全球化发展的红利②新加坡外贸12000多亿美元,是其GDP的3倍以上。。

小国要成为发达经济体,发展全球化产业是必然选择。作为港口城市,发展港口经济是普遍规律。发达经济体几乎无一不是因为具有发达的港口城市而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必然要大力发展港航物流,必然要大力发展跨境商贸以及发展相应的代理、保险、金融、通信等服务业,同时也必然要大力发展港口工业,包括服务于航运业的造船、修船、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工业,以及依托港航物流的石化、汽车等制造业。

港口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广大的经济腹地。东盟为新加坡提供了这一条件。

2.天时——政治稳定、法治传统、规划先行

并非拥有地利就能发展,并非天然良港就能成功。殖民地时期的三州府(包括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只有新加坡发展起来,还得益于天时、人和。

虽然是国土面积不大,新加坡的领导人却具有全球视野。新加坡政治清明,长期一党执政,政治稳定,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新加坡的发展是审时度势,基于清晰的战略和顶层设计而规划出来的。规划对于发展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新加坡严格遵循了如下发展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修路后建厂,制定规划更要坚持规划,市长可变规划不能变。”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在中国的突出成功,也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

新加坡发展的天时还得益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其发展起飞期正是全球化风起云涌之际,日本的雁行发展说正当其时。新加坡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条件,正确地选择了产业发展顺序,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再到技术密集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正向发展。

3.人和——包容历史、融合族群、吸收外力

新加坡华人占74%,很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新加坡包容历史,兼收东西方文化,既有英国留下的法治文化、契约文化,也有东方人的中和、平衡和进取精神。

新加坡社会华人、马来人、印度裔和欧洲裔人和谐相处,这一点甚至体现在了社区文化中——每一栋组屋①政府建设的高端保障房,占新加坡人居的83%。居住的居民都是按人口比例安排了华人、马来人、印度裔和欧洲裔人。除了英语沟通,新加坡社会拥有多语言融合的优势。

新加坡社会开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几乎每十年一次),大力吸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外脑、外力,吸引高端人才。新加坡自身资源贫乏,而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二)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路径

1.新加坡的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是新加坡政府的重大决策:一是将新加坡作为一个全面的商业中心推向国际市场,积极吸引金融、教育、生活、医药、IT等领域的国际性服务公司。二是将制造业的比重保持在25%的水平,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亚洲邻国,集中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际上这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今天新加坡的产业选择不是凭空得来,实际上依赖于新加坡的发展历程。现代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升级而来的。

新加坡的产业发展策略经历了五个逐步上升的阶段:

(1)20世纪60年代发展劳动密集型。这一时期以初级加工为特征,扩大就业,实施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集中建组屋,腾出港口土地发展出口加工区),并加强国民教育。

(2)70年代发展经济密集型。果断淘汰粗加工传统产业,狠抓技术培训,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3)80年代发展资本密集型。突出国际化的大资本引进,走产业化集群发展之路,重资本、轻资产,积极发展服务业,吸引人才,创造自主品牌。

(4)90年代发展技术密集型。更加注重人力资本,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优雅社会。

(5)新世纪发展知识密集型。在新世纪,新加坡站在知识型社会的新起点,以国际格局的远大胸怀,建设创新人才的宜居家园。

2.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变迁

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变迁(%)① 引自唯一国际集团杨建伟先生讲稿。

由上表可以注意到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作为自由港保持了交通仓储业10%左右的基本面。

(2)第一个十年(1965—1975)制造业大幅跃升了11个百分点,到22%,成为第一大产业,以后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与之相伴随的是批发零售业从第一大产业大幅下滑以及此后的持续下滑,以及制造业带动金融保险业的伴随上升和持续上升。这表明在新加坡的起飞阶段,传统社会的批发零售业主导开始被制造业主导取代,这是起飞的关键一步。

(3)此后批发零售业地位进一步降低,而金融保险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4)制造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5年曾经达到28%。2015年一度降为18%——这与这一阶段房地产的上升相关——新加坡政府及时反思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及时调整,要求制造业比重决不能低于20%,否则经济发展全局会出问题。目前制造业比重已回调到20%-21%。

3.新加坡产业发展路径的启示

(1)制造业的基础地位。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工业经济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跨越到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经之路,概莫能外。特别对于自贸港建设,港航物流、修船造船、石油化工、临港工业都是必然要发展的产业,在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并不矛盾③新加坡裕廊岛,石化产业与蓝天碧海并存,花园城市与重化工交相辉映。,并且具备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条件,也是促进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2)现代服务业的必然趋势。即便发展制造业也是瞄准重资本、轻资产的目标,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发展,侧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港口基础设施,对全球资源的调集、整合;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大趋势下,加大服务业比重,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产业发展路径问题。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成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体都基于建立在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全球大市场,经历了从纺织工业起飞,到消费品工业、机械、电气、化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新加坡现今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也同样是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顺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走在相同的产业发展路径上。

二、海南发展自贸区(港)的产业选择及建议

(一)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原则要求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海南的历史使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遵循新加坡等自由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海南实际,站在新时代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一般规律”“海南实际”“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1.海南自贸港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就是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要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承担起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国家担当,勇作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就是要探索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制度体系。

2.海南自贸港的时代特色

时代特色,就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改革开放,坚持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立足生产力发展到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立足全球经济命脉已经从交通动脉、石油血液、金融经络演进到数字大脑和神经中枢的时代特点,大力建设数字自由港。

3.自贸港的海南实际

海南实际,就是要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特区优势。海南姓海,就是要在海洋经济、港口经济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海南名南,就是要实施南向战略,打开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开放门户;特区姓特,就是要大胆闯、大胆试、主动改。

4.自贸港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就是要建设国际化大通道,培育国际化大市场,打造国际化大产业。大通道就是要大力发展航运、物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联互通;大市场就是要深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经济,分享全球化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大产业就是要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面向大市场,发展大产业

1.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不等于不搞制造业

海南自贸区(港)定位不能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必须辨明的是,不以转口贸易为重点不等于不搞贸易,反而要大力发展增值贸易;不以简单加工制造为重点不等于不搞加工制造,更不等于不搞制造业,反而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术制造业。对这点如果缺乏清醒认识,简单认为不搞加工贸易、不搞制造业,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全面理解,就根本不符合自贸港建设的一般规律,这种思维必将贻害自贸区(港)建设。

2.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产业优先顺序

简单的转口贸易和简单的加工制造确实不能作为主导产业来选择,而要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三大方向中,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选择,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就是打造大产业,结构性改革就是选择好大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经济体或者区域经济起飞的先例来看,一般规律就是必须依赖大市场,结合自身资源秉赋和比较优势,选择需求弹性大的大产业。需求弹性大意味着对价格敏感,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生产率提高带来价格下降会诱导需求的大幅上升。需求弹性大的产业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力,可以成长为带头产业、支柱产业,才具备全球化产业的潜质。这样的产业在海南来说,比如互联网产业、健康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医药产业、油气化工等。

选择全球化的产业,不仅要考虑需求侧的全球性,还要考虑供给侧的全球性。在某地生产,而能使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分发、供应,在全球消费,这才是完全的全球性产业,即产业的在地性(局域性)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全球性的完整结合。完全的全球性是产业选择的首选,其次才是部分全球性的产业。

部分全球性的产业例如旅游业、康养业等。它们基本不具备供给侧的全球性,依赖于在地消费,在地体验,在供给侧属于在地性。但是在需求侧,它们是全球性的,全球的消费者都可以来到海南消费。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驱动下,这些产业也具有向双重全球性转化的能力。这些产业可以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但其发展顺序应该在完全的全球性产业之后。

3.找准海南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海南实际,优先选择完全全球性的产业。

(1)扎实发展港口经济,包括港航物流业、临港制造业(石化、修造船、飞机维修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这是补传统自贸区建设之课。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以100万吨乙烯等项目为契机,延伸产业链,可以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优先发展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互联网+”和“+互联网”,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机遇,换道超车,建设新兴产业生态,发展基于数字经济的现代服务业。以区块链理念打造可信互联网,建立跨境数据协同体系,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以运营商面向两洋建设国际光缆为契机,打通全球化数字经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家数字丝绸之路。

(3)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海南海洋生物资源和热带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天然优势,结合海南生态环境利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优势,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心①康养产业依赖在地性服务,医药产业却是完全全球性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范。以乐城健康先行试验区、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管理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选择产业突破口并不排斥其他产业发展,例如电子制造等轻物流的高技术制造业。全球性产业的发展也进而更能支撑金融业、物流业、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全球性的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4.规划先行,立法立威

全球化产业的发展急不得,需要规划先行。通过特区立法权,让产业规划成为法定文件,树立规划权威性。将产业规划纳入“多规合一”范畴,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的空间布局。规划法定,让投资者看到不可随意更改的产业愿景,使产业政策透明、稳定和法治化,也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在良好营商环境下的招商引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在一带一路共赢发展,在海南自贸区(港)良好营商环境的感召下,全球厂商、全球人才能不纷至沓来、安居乐业、大展宏图吗?

猜你喜欢

全球性海南新加坡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新加坡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论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
热带宝岛海南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构建体系设计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全球广播电视的新进展和技术趋势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