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嬗变

2019-01-14倪长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问题情境

【摘 要】课堂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当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共通取向,实践证明教师影响学生发展要通过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单一地依靠课堂中某一要素,要将目标、问题、互动、评价等四个关键要素的整合作为学习活动的脉络,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学习行为特征与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关联,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舒展生长。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学习目标;问题情境;为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1-0011-04

【作者简介】倪长娥,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210004)教师,高级教师。

在学校教育不断面临“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追问面前,国家给出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铿锵回应。怎样立德树人?如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其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营造舒展的教育状态,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舒展是一种四肢伸展、呼吸畅快、心灵释放的放松状态。以这样的状态走进课堂,会在明亮的文化空间里自由漫步,在开放的教育资源中自主成长,在创意的学习路径中快乐体验。舒展是课堂的精神长相,以学习为中心是课堂的核心架构,从当下的课堂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舒展样态。那么,我们要经历怎样的教学嬗变?

一、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

传统课堂中教师与知识是直接联系的,学生与知识的联系是由教师连接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会更多地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直接发生联系,降低间隔着的教师“教”的功能。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过程的体验、宝贵的参与和情感价值观的塑造及升华。从间接到直接,课堂并不是完全根据学生的思想行走,而是师生围绕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广泛参与、积极思维、主动迁移、逐步达成目标,能够体验成功的课堂。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的教,而是关注教师怎么教,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关注教的技术,更关注教的价值;关注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更关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合理性;关注考试成绩,但成绩的获得必须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要能促进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从“教”的中心,转为“学”的中心,是课堂主体发生了变化,是学习方式的重大革新,是课堂人际的重新调整,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具体践行。

二、从“教学目标”走向“学习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综观课改后的教学目标,叙写方式已有很大转变,普遍把主语换成了学生。但是很多的目标本质上还是“教师心中的目标”,即教师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学生多是被动地参与。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学习者,目标必须透明化,学生必须知晓“要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益。

1.教师解读目标。成人的话语体系及表达方式与未成年人是有区别的,要让学生能知晓目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水平将教学目标进行解读。解读时,教师需要运用学科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表达对学生学习的期待,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激励他们为达成目标付出努力。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不能照搬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设计中的现成目标,可以用举例、比较、联系等方法说明,或者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个课时里有一个教学目标常被表述为“理解社会秩序的作用”,教师解读时可表达为“我们在学习中可以通过采访家长、老师、同学,听听他们对社会秩序作用的理解,感受社会秩序对人民生活发展的作用”。这样的解读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让“教学目标”变成可分解可具体测量的“学习目标”。

2.学生生发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教学目标的解读,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其实学生才是完成目标的主体,如果在目标制订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哪些是重点难点,怎么学,花多长时间学”,那么这样的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愿意达至的“方向”。例如,关于上例“理解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个学习目标里,学生会生发出“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有什么关系”“社会秩序良好会让每个人受益吗”等新的思考点。

3.互动生成目标。教师制订的目标学生不易懂,学生制订的目标又容易把握不准、表述不当,所以目标的制订不该是教师或学生唱“独角戏”,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协奏曲”。如果时间允许,师生可以根据课程項目的特点共同备课,学生主动表达诉求,教师尽可能听取学生的意见,协商拟定教学目标。如果时间不允许,教师可以先行制订目标再向学生解读,学生认真倾听后提出修改建议。这样的调整改变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控制权”,旨在让学生在目标制订上享有话语权,设置出可操作的目标。

制订目标的过程,也是为课堂量身定制学习方式的过程,制订和达成目标的过程将充分展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成新的知识和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二是生发兴趣和情感,深层挖掘学生的智慧,释放学生情感。

三、从“为问而问”到“因问设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紧扣学习目标,打造“学问”的课堂。学问课堂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提出问题为重点,解决问题为过程和终点的课堂。问题提得恰到好处,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出好问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备受欢迎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方式。问题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有价值的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质:贴近学生生活,紧扣学习目标,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能激发学习兴趣,能为深度思考搭建桥梁,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仅依据教材文本提问是不够的,因为问题多局限于知识本身;仅依赖教材案例提问会缺少创新,因为熟悉的素材缺少新鲜感。教师如果搜索热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吸引眼球,还可以聚焦问题,触发学生的学习灵感。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建设美丽中国》中的“资源环境面临危机”部分,提到了“绿色发展”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绿色发展”概念时,可以选择热门的垃圾分类为素材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中国当前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地进行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很多相关的小问题,例如:垃圾为什么要分类?怎么分类?这样的分类合理吗?……一问激起千层浪,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当然,问题情境不止于提供素材情境进行提问,还可以设置活动情境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述的垃圾分类话题,当学生的各類问题提出后,还可以设置活动现场,如对教室里废纸篓中的垃圾进行分类。

综上,我们打造的“学问课堂”,是从学生的问题开始,以学习为中心的。这样的课堂尊重学生的起点,通过情境创设,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这样的课堂尊重个性化的回馈,会加上“你怎么看”“你会怎么选择”等开放性设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样的课堂不是一路问到底,而是有适度留白,动静相宜,给学生留有余地。

四、从“对教学评价”到“为教学评价”

传统课堂设计的线路是“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这样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实现“堂堂清”“段段清”,质量难以保障;二是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容易导致“评、教分离”“评、学分离”“先教后评”“先学后评”;三是预想的“学习中心课堂”在实施中常常向“完成讲授任务”漂移。

传统课堂的问题出在对“评价”功能的认知上。这里的评价,不应该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才出现,它是“促进学习的评价”,应该是“边教边评”“边学边评”的,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将课堂设计路线调整为“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师生先共同商定“学习目标”,再思考“用怎样的学习任务来证明、促进、帮助目标的达成”,即思考“评价任务”;最后思考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落实评价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表1是我们正在研讨的课堂评价要点的“内容维度”。

“对教学评价”是为评价组织的教学,关注的重点是“评价”,这个评价通常发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比如家庭作业、检测,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为教学评价”是为教学组织的评价,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是为调节、激励、促进教学而进行评价,评价会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和评估学生问题,调整学习方式。对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师的“指挥棒”,而是教学的“服务器”,将生成并守护教学的价值,创造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指向学生问题的情境为任务驱动,评价任务贯穿始终,试图引发学生学习意义的觉醒的课堂。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力图通过学生“学”的行为与教师“教”的行为的变化,通过课堂新样态的推陈,透现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J].教育研究,2012(7):98-103.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问题情境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