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病脉象探微❋

2019-01-09李亚飞张其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脉象邪气胃气

李亚飞,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传统脉象的二十七脉可分为阴阳两种性质,《濒湖脉学》按照表里、长短、大小、强弱、快慢等征象划分了脉的阴阳属性,其中浮、数、实、长、洪、紧、革、散、动、促为阳脉,沉、迟、涩、虚、短、微、缓、濡、弱、细、伏、结、代为阴脉,滑、芤、弦脉为阳中阴脉,牢为阴中阳脉。阴脉多为机体或受到邪气的长期侵淫,或内在的情志不畅,或虚劳等引起的正气或元气不足的脉象,主要表现为长期性的气血亏欠以及在内的五脏虚损。

久病之脉杂而多端,但决定变化不定的久病脉象是正邪二气的交争。与阴脉形成的原因相同,久病脉或也因邪气侵袭暗耗正气或元气,或亦因内在情志失常以及虚劳,或又为上因之综合。只有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与充盈,才能使正气或元气不断涌现,这是元气充足的必要条件。但久病使正气或元气虚损,这决定了久病脉亦多表象为阴阳皆虚的阴脉。

1 久病脉象多阴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以脉象反映身体状态,结合久病之人病程较长与脉象出现“小弱以涩”的阴脉等因素,举例说明“小弱以涩”这一属于久病的阴脉象征了久病之人的病理状态,即“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1]97。脉小可表气不足,“弱脉阴虚阳气衰”[2]25,弱脉是阴阳二气皆衰的脉象,是病久正气不足;“涩缘血少或伤精”[2]15,涩脉可明精血亏损,这些相兼的阴脉出现提示人体久病多虚。《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亦把久病脉与新病脉作出比较:“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1]97这主要是从外感邪气的角度说明新病之人正气未衰,正气奋起抵御邪气,使得正邪交争激烈,出现了“滑浮而疾”的脉象,此相兼脉属阳脉。虽然《濒湖脉学》将滑脉归为阴中阳脉,但这里又出现了浮、疾相兼的阳脉,是从整体的角度讲该新病脉属于阳脉范畴。张景岳也说:“滑而浮者,脉之阳也。阳脉而疾,邪之盛也。邪盛势张,是为新病。”[3]96新病之所以现阳脉是因亢盛的邪气与正气严重对立,使得身体机能亢奋。久病脉之所以正邪斗争趋于缓和而现阴脉,从病邪由气分入于经络脏腑的角度可以说明:“盖天地四时之邪,始伤气分,留而不去,则入于经。”[1]97正气不足以抵御外来邪气,使得邪气由气分之表逐渐深入到五脏所属的经络,再由经络传入五脏,因五脏的正气长期受到邪气侵淫耗损,故出现了偏虚不足的久病阴脉。外感之脉多为阳脉,为新病;内伤之脉多为阴脉,为久病。如果出现二者的颠倒,则是正气严重不足的危重脉,所以《脉如》说:“外感之脉多有余,忌见阴脉;内伤之脉多不足,忌见阳脉。”[4]450另外,情志失常与过度劳损的病程可不经由表入里的过程,而直接累及五脏,使五脏出现病态的阴脉。

久病之中也有复感新病的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强调,要通过脉色合参区分久病与新病。“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惧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惧不夺者,新病也。”[1]89-90这里说“脉小色不夺”是新病,“脉小”属阴脉,这似乎与《内经》前论“脉小”的阴脉为久病脉矛盾。其实,前论除现“小脉”外,还要兼有“弱”“涩”之阴脉才谓之久病脉,从各阴脉相兼以及参以气色的角度才能确定为久病脉。“脉小”表明邪气较弱,与上述外感的太过邪气当有别:“脉小者邪气不盛,色不夺者形神未伤,故为新病。”[3]122气色尚正常表明形神尚未受到较大伤害,这里出现的“小脉”或亦可视作原来久病的阴脉,当病人出现新的稍有不适情况时,小脉与气色未变表明新病不是久病之衍生。当然也有久病之人的五脏经气尚能维持,尚有各脏脉所主脉象的个性,但是气色已现病态,这时可以判定为久病。另外,病人脉与色都尚是常态,但有苦诉,这是新病势微、尚未影响到气血运行的情况。

2 久病脉贵有胃气与肾气

久病脉虽会出现气血不足的阴脉,但只要各脏脉仍兼有缓脉,尺脉有“沉实而濡”[2]32的本脏脉,人体正气就仍有将复、病向痊愈的希望。因为正常的缓脉是有胃气,尺脉的本脏脉仍显示有肾气,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它们都是脉搏之气得以运行的根本。“脉搏之气不仅需要从先天的‘肾气’中获得,而且需要后天‘胃气’的不断供养。”[5]63脾胃与肾能够产生足够的胃气与肾气以来滋养正气或元气,脾胃与肾保证了脉搏之气的源源不断。

久病的阴脉兼有和缓脉是有胃气,胃气滋养正气的同时,也能保证阴脉不至于再趋衰微甚而消失。因有胃气的缓脉是“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2]21。如兼有缓脉的久病脉使沉脉不至于过沉甚至沉极不现,使迟脉不至于过迟、迟极不现,使细脉不至于过细、细极不现等。缓脉之所以能够维持诸阴脉,使其不至于衰弱至极,因其有胃气的表现,而胃气又能够滋养正气,从而使生命得以存在下去,甚至会使生命出现转机,故“久病而稍带一缓字,是为有胃气,其生可预卜耳”[6]。

除久病阴脉需兼有和缓脉外,其也要兼具有肾气的沉脉。因肾气的有无可定人生死,“宿病死生主左手关尺。”[4]451此把久病生死的尺度系于左关的肝脉与左尺的肾脉,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生,所以把左关尺的脉象作为精血有无的准绳,一旦精血耗尽,生命也就结束。虽然这里同重视肝肾之脉,但肾为先天之本,肾与肝是母子关系,所以表象肾气或精气的肾脉才是检验生死存亡的终极尺度。故《难经·十四难》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犹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7],这是把下部的尺脉比作生命的根本。所以,久病脉更要重视表象肾气的肾脉,久病脉有肾脉是生命仍能绵延的前提。

总之,久病之人贵有胃气与肾气,有缓脉的胃气能够滋养脏腑,有“沉实而濡”脉的肾气能够涵养精血,脏腑与精血能够不断化生元气或正气,促进久病之人维持生理机能,并使疾病有趋愈的潜能。

3 久病脉有四时顺逆,脉证相符或不符

久病脉若有胃气与肾气则各部脉兼有缓脉,尺部有“沉实而濡”脉,这是正气或元气充足的表现,身体当不会出现与四时脉相逆或脉证不符的危证。一旦久病脉缺少或失去缓脉与尺部常脉,则元气内脱,形神将去,会出现逆四时与脉证不符的危脉,久病脉的阴脉也会向阳脉或无脉转化。

春弦夏洪,秋毛(浮)冬石(沉)是四季脉所主的脉象,但各季还要兼有缓脉,尺脉要兼有“沉实而濡”脉才是阴阳和谐的脉象。在四季脉中要重视各部兼有缓脉,不仅因有缓脉的脾胃能把谷物精气间接或直接输送至各脏腑,还因四季皆有脾的主时,“四季和缓,是谓平脉”[2]32。四季脉要兼有缓脉才是平脉。久病脉如果顺应四时之脉兼有缓脉,是病情趋向好转及久病或将痊愈的脉象,故《内经》说“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1]98。如果久病脉与四时相逆,这是有胃气的缓脉衰微或消亡:“五脏脉以有胃气为本,五脏脉不得胃气是阴阳严重失和的危病脉”[5]63,胃气的不足可使五脏精气不足,阴阳错乱,使五脏不能与四季的变化相适应,脉象也不能顺应春夏阳气释放而现弦洪,不能随着秋冬阳气敛藏而现毛石,反而会出现“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1]99,春夏脉瘦表明人体阳气不能顺应春夏阳气释放的节奏,秋冬脉浮大是说人体阳气不能与秋冬阳气潜藏的状态保持一致,故“命曰逆四时也”[1]99。

久病脉除有四时顺逆外,还有脉证是否相符的情况,且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脉证不符的内容一为危证的脉证不符,二为久病脉得相克之脉。“久病,脉滑疾如电掣,不直手略按,即空而无根,此元气将脱之兆也”[4]452。此指前者,久病脉多有阴脉为脉证相符,这里却出现了极其滑疾的阳亢之脉,是脉证不符、元气将脱的危病之脉,但其阳脉为虚阳脉,因其不任重按。总之,久病脉多表阴病或阴阳皆虚之病,当得阴脉为顺且兼有四时脉与缓脉,反此为逆。久病得相克之脉也是有胃气的缓脉衰微或消亡,因胃气所生的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内经》说:“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1]111”这是从四时五脏脉相克的角度来讲,如冬脉是肾水之气主时,脉当沉石,却反得克其长夏脾脉,这是脏气衰弱、相克非相生而传的危脉。

4 结语

以上是对久病脉象的表现及其辨证纲领的探微,诊脉知病应有见微知著的功夫,任何脉象都在时间中不断运动变化,不可机械静止的观脉证,透析脉象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以时间统摄空间,即用感性直观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方式把握纷繁的脉象。久病虽多阴证阴脉或阴阳皆虚之脉,但亦有久病现阳证阳脉,诸如癫狂、三消类疾病,故不可拘泥。当此类阳证如现阴脉,则脉证不符,正气危亡。

猜你喜欢

脉象邪气胃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幸福来自感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别轻易拔罐刮痧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