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思维与中医理论关系探析❋

2019-01-09葛鹏飞史丽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学意象

葛鹏飞,史丽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意象思维是中华古老历史文化长河中流淌着的朴素的思维之一。中医理论在意象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1 意象思维概述

1.1 “意象”的文字含义

《说文解字》对“意象“两字的解释分别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象,象科的,特别是象属与非洲象属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象”。象的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后来引申为一切存在的物象、形象等。“意象”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周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易。”《易经·系辞》有“观物取象”之说。“意象”是一个复合名词,是“意”与“象”的结合,即主观的神与客观物的结合[1]。

1.2 意象思维的思维过程

意象思维是以“象”为基点,以意为运思过程的思维方式[2]。首先,“观物取象”是意象思维的基础阶段,也可称为素材的积累过程。“观”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观”即指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如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上古时代,古人每天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盈亏有序,以此形成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象,并制定历法来指导农业劳动;这里的“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味觉与听觉等方式对物体进行感观。“象”多是指存在于感觉意识中物体的形象,是脱离客观事物的实体而存在于人脑记忆中的象[3]。能够存在于人脑记忆中的象,说明已经经过了心得感知和大脑的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讲,此刻的“象”就可以称之为“意”了。其次,“由象表意”则是意象思维的目的,也正是意象思维的实际价值所在。经过了“观物取象”的阶段,这时人们对已观的物象在心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意象。对已经形成的意象,人们开始思考以何种方式把它给表达出来,即人世本为“象界”以象明象的方法[4]。如诗人选择优美的文辞,画家选择清淡的笔墨,音乐家选择悠扬的音符等,以分别表达他们心中的意象情感。

1.3 意象思维的科学性

由“观物取象”到“由象达意”构成了意象思维的整个过程。象形文字的形成过程可以作为整个意象思维过程的有力印证。如“美”字为上下部结构,上部为羊,下部为大。何为美?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羊大为美,肥大的羊肉质鲜美。”鲜美的羊肉给人以味觉的刺激,食欲的满足,使人产生了一种最原始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美”的本源。由此可见,在整个意象思维过程中,人即是观察者、思考者,又是表达者,即这个过程已经介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人对原始物象的认识形成“意象”,再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此时的“象”已经失去了客观性,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临摹,但绝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想。它是以物的物质性为第一基础,这也反映了意象思维的科学性[3]。

2 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2.1 意象思维在中医气机方面的体现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人体内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人由天地之气化生,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具有共同的本原(天人一气),又遵循共同的变化规律(天人同道),所以天人能够相通应[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即春气东生,自东至南而西行;夏气南生,自南至西而北行;秋气西生,自西至北而东行;冬气北生,自北至东而南行。由此可见,自然界的气机左升右降、上降下升、周而复始的旋转,如同一种“圆运动。”古人受天地阴阳气机升降之象启发,反观自身,认为人体自身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圆运动。”《素问·刺禁论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肝居下焦,与东方春气相应,故主升;肺居上焦,与西方秋气相应,故主降;心居上焦,与南方夏气相应,故主降;肾居下焦,与北方冬气相应,故主升;脾胃同居中焦,脾气上升,胃气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这样脏腑之气的运行就以脾胃为中轴,肝肾为左轮,心肺为右轮,左升右降、上降下升形成了自身的一种“圆运动。”从天地自然的“圆运动”到人体自身的“圆运动”,充分展现了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启蒙意义。

2.2 意象思维在中医藏象方面的体现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首次提出“藏象”一词。从自身与大自然的“象”来认识、把握内在“藏”的实质是藏象理论的本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心、肺、肝等脏腑在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中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怎样才能更加生动直白地认识这些神秘的脏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为什么用君主来比类心脏?君主自称天子,他是天的惟一合法继承人,天光芒万丈,天子也顺理皇权浩荡,取其象来说明心为阳中之阳以及心阳的重要性。“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大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千万性命掌握于一人之手,凡能成为大将军者必须要勇有谋。正常生理下,肝脏体阴而用阳,如果肝脏出现有勇无谋的现象就会形成肝气证,表现为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脉弦等;相反,肝脏出现有谋无勇的现象就会形成肝郁证,表现为悲愁、纳呆、少寐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这是为了强调胆的升发特性。胆是怎样做到的哪?古诗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大地还未萌动,河里的水鸭与河豚却早已感知初春的气息,并开始跃跃欲试唤醒周围的一切。胆腑就如同水鸭与江豚一样,率先升发人体的阳气,以此传导给予其他脏腑,使脏腑“苏醒。”这种意象思维方式的作用,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

2.3 意象思维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体现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根据所辨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则制定相应的治法。如方药方面有“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逆流挽舟法”等治法,针灸方面有“喜鹊登梅”“金钩钓鱼”“孔雀开屏”等手法,这些具体的治法都蕴含着意象思维的身影。如“逆流挽舟法”,《脾胃论》中的“升阳除湿汤”,临床用于脾胃虚弱、四肢困倦、泄泻无度等症状。《内经》说:“湿盛则濡泄”“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果针对“升阳除湿汤”证采取淡渗利湿的治法,这样只会更加损伤脾阳,使脾阳下陷、泄泻更甚,就如同一叶扁舟,随山间溪流飘荡而下,如何使扁舟逆流而上?设想一幅画面,在一条山间溪流中,一名渔夫站在长长的竹筏上,用手中长长的竹竿悠闲地撑击着两岸的岩石,只见竹筏在逆流的溪水中挺然而上。“升阳除湿汤”中的升麻、柴胡就如同那根长长竹竿一样,升发脾阳,脾阳一升泄泻自止,多么意象的“逆流挽舟法”。

3 意象思维对中医发展的重要性

3.1 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古诗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样一座高山,中国人首先是观看山的走势和气势,西方人则更多的是研究山体的构造和结构等。为什么会不同?物质决定思维及思维方式。西方人是以“分子”“原子”作为物质世界的认知基点,中国人则是以“气”“阴阳”作为物质世界的认知基点,所以形成了两者认识世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毋庸置疑,目前我们生活在西方物质文明所强有力影响世界的时代。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中医学,也不可避免地受西方医学思维、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中医讲“经络”“三焦”“命门”等,作为中医学专有名词,是对人体状态与现象的描述。但是,现代的中医科研者总是乐此不疲地想要证明出“经络”“三焦”“命门”具体是什么物质与功能。这种用物质与功能的人体等同于人体状态与现象的研究方法,就是用西医思维方式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应当怎样学习中医理论呢?土生土长的中医学必然胎印着原汁原味的中医学思维即本土思维。如意象思维是中医的思维特色,所以要牢牢依据本土思维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解决中医的临床问题。

3.2 中医发展的展望

从意象思维的角度认识中医学,可以把中医学称为“象医学”,即中医通过观察机体表面状态与现象的变化,推理它们内部的物质与功能的改变,然后进行整体、综合的定性论治,这正是中医的特色。西医学则是更多地关注机体内部物质与功能的变化。这样看来,中西医如同一个盒子的表里两面。大胆设想,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当阻隔表里半表半里的盒子被揭开的时候,将会是中西医真正联结、融合的时候。那时会创造出一种更包容的体制,把中西医都纳入进来,彼此不需刻意改变自己来适应对方,应努力剔除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特色,实现最终的目的——治疗疾病。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学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意象、形神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