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形”义解析❋

2019-01-09李佳佳陈仁波盖国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灵枢有形素问

李佳佳,陈仁波,盖国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中医“形”本义

“形”为中国常用汉字,常用词有形象、形体、形容、图形等。《庄子·天地》明确指出:“物成生理谓之形。[1]”《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2]”《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3]”中医对“形”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决气》:“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阳化气,阴成形。”《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则十分明确的定义“形”曰:“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形,象形也。[4]”这里的“形”指的是文字学意义,非本义研究范畴,中医的“形”具有明显的生命特征。“形”本义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可见中医值得探究。本文根据古代文献和中医典籍有关“形”的论述,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1 中医“形”可指形体、形质

“形”可指形体,形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灵枢·寿夭刚柔》:“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胜形则夭。”《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本神第八》:“目之视,耳之听,鼻之臭,口之味,手之舞,足之蹈,在地所生之形气也。[5]”《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形体论》:“《内经》之论形体,头足腹背,经络脏腑,详矣,而独未总论夫形体之大纲,不揣鄙陋补之。人之形体,顶天立地,端直以长,不偏不倚,木之象也。在天为元,在五常为仁,是天以仁付之人也,故使其体直……人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生哉!医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治哉![6]”中医“形”论列形体、经络、脏腑、头足腹背、耳、鼻、口、手等,反映了生命结构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1.2 中医“形”可指形色

中医“形”可指形色。《灵枢·五阅五使》:“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五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六·五色第四十九》:“盖言面部之形色。应天地之形气。[5]722”

1.3 中医“形”可指形态

“形”可指形态,如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等。中医的“形”具有一定的特征形态和可见性。《灵枢·本脏四十七》:“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所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并治》:“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九窍论》:“耳听无形之声,为上窍阳中之至阳,中虚而形纵,两开相离甚远。目视有形之色,为上窍阳中之阴,中实而横,两开相离较近。鼻嗅无形之气,为上窍阴中之阳,虚而形纵,虽亦两窍,外则仍统于一。口食有形之五味,为上窍阴中之阴,中又虚又实,有出有纳,而形横,外虽一窍,而中仍二。[6]273”中医“形”不仅可见且形态分阴阳,其反映的是生命结构具有可识别性。

1.4 中医“形”可指形势、情形

司马迁《报任安书》:“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血溢,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瘛疭……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伤寒论注·卷二·大青龙汤证》:“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浅深。故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中医“形”亦可为形势、情形,反映了生命结构的层次性。

1.5 中医“形”可指形志(容貌与性情、感觉)

中医强调“形神一体观”,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描述了“苦笑”“形苦志乐”“真乐”“真苦”“惊恐”五形。《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描述了“肾着”病腰中冷、如坐水中的形志。《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治形论(十七)》:“余则曰: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是可见人之所有者唯吾,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身之首务哉。第形之为义,其义甚微,如言动视听,非此形乎?俊丑美恶,非此形乎?勇怯愚智,非此形乎?死生安否,非此形乎?人事之交,以形交也。功业之建,以形建也……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7],描述了形神的关系,形是神的载体,不同的形反映不同的神,二者相互影响。

1.6 中医“形”可有病理反应即形异、病形

中医“形”可有病理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喜怒伤气,寒暑伤形。”《难经·四十九难》:“形寒冷饮则伤肺。[8]”《脉经·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而短气。[9]”《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杂病·血枯》:“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胁支满;二妨于食;三病将发,先闻腥臊臭气;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时复出血。有此八状,名曰血枯之病。[10]”

1.7 中医“形”可指形坏,形极

“形”可指形寂(死亡)、形解(形体超脱现实)。《灵枢·天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中医“形”也具有相似的意义,反映了“形”的时限性和变化性。从动态、时间的角度,观察了中医特有的物质基础精、气、血、天癸、经络等变化。

1.8 中医“形”可指使之现形

“形”可指使之现形。《孙子·虚实》:“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11]”《资治通鉴》:“非名不著,非器不形。[1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上下之气使然。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初气,主风木,客燥金。”中医“形”理论亦有“使之现形”之意,此处侧重于文字学角度,不属于本义研究范畴。

1.9 “形”可指形成

“形”可指形成。《管子》:“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也,病之形能也。”中医“形”理论亦有“形成”之意,此处亦侧重于文字学角度,不属于本义研究范畴。

2 现代对中医“形”的研究

现代对中医“形”研究者不多。王琦[14]认为形有三层涵义:“其一,人体是由具体形质结构构成的;其二,“形”是对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的抽象和概括;其三,生命功能活动有赖于“形”的存在。“形”是功能活动的载体。”潘怡宏[15]认为:“形是指人体的一切有形之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由先天父母之精相合而成,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蒋璐[16]认为,“中医学所说的形,即指实体结构的客观存在,亦是对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脏腑组织、四肢九窍等有形躯体的抽象和概括。形是生命活动的载体。从病理方面讲,形是机体内在病理状态的外在征象,通过诊察外部形质与形态变化来诊察体内气化功能的状态及气血痰瘀、脏腑组织形质的病理变化。”李政、张散文[17]认为,“体之形是有形实体,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作为人的外在形态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有形可见的物质承载部分。”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理论研究,认为中医“形”理论的基本内涵应为:“形”泛指由相同或相似的器物组成,表现出一定的体征形态和相对功能,且具有生命特征的组织结构。中医“形”具有有形质、形色、形态、形势、形志、形异等基本构成要素。中医“形”具有明显的生命特征,且具有时限性、变化性,其反映的生命结构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可识别性。

猜你喜欢

灵枢有形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未定义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