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就近体验+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

2019-01-07娟,刘

甘肃农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作物农户土地

岳 娟,刘 梦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土地作为农民生存之本,目前面临着荒地裸露、集体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不通畅、经营主体流失等问题,因此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同时亟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

据已有研究:首先,在土地“变废为宝”、减少荒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卓有成效,吴晓燕指出要将政府、村委会、外来资本合力,提高农地效益、发展特色农业;王敏提出要将农村社会资本、合作社、政府与市场合力,整合多方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其次,聚焦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叶兴庆指出,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分立”的历史必然,同时赋予经营权相对独立的权能,提出“尊重集体所有权”“划断农户承包权”“保护务农者经营权”;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实施方案》,落实深化土改的基本方向——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晰了土地的三权分置。最后,注重产品的后期营销:一是对营销方式的研究,主要是网络营销与“农超对接”;二是物流体系的研究,一方面由国家牵头资助设立“农商站”,即O2O、O2C等农业电商平台,另一方面以大宗交易为主的F2B、B2C等农业电商平台,例如“美菜网”(北京云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为全国近千万家餐厅和蔬菜店铺提供一站式、全品类、全程无忧的农产品采购服务。

虽然上述研究在激发经营主体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经营质量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投资主体少,面对巨大的投资风险,且投资成本高,大多企业不敢冒险承包;二是网上销售质量出现问题,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且运输体系亟待完善;三是平台信息共享需加强,使其更为一体化、信息更迅速、准确;四是交通存在故障,农村乡间道路大多为单行道,货车运送时易出现故障,还需改善道路。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以蔬菜水果为主,采取就近体验模式营销,增加附加价值,以此延长产业链,进行综合治理。

二、农村就近体验模式及其土地利用的成效

就近体验模式,即在一定需求范围内遵循“地域自给”原则,一方面将原产品销售至地方超市等消费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实地体验的宣传以增加其附加经济价值。由此客户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即时性、直观性观察自己所属作物生长动态,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销售情况以保证经济收益,也可以降低在因作物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同时可以在青少年学习之余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未来农村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一)就近体验模式的经济效应

1.土地承包主体和融资方式。单一到多元合作。改变政府或企业、农户单一投资经营的模式,改由三方合作,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实行“企业+政府+农户”的模式,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铺路,企业融入部分资金,同时提供技术和人才,农户着重耕种和经验交流,以员工形式享有工资,也可按个人意愿参与融资,获取小部分股份收益和分红。此模式不仅利于流畅的分工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个人风险的承担,使收益减少波动。

2.电子信息共享平台。由作物产出到精神产出。转变仅仅使用电商销售作物的模式,增加农业信息共享、就近配送等业务。在电子信息时代,网络销售无疑是一个增长点,大多电商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销售蔬菜、水果,获取单一作物收入;此体验模式通过O2O模式,既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还通过大数据的优势,吸引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进行实地体验与考察,或者以客户为耕种主体的形式收取体验式等增值费用。

3.土地利用价值。从一元化到多元化收益。在土地从荒地到种植作物的基础上,以体验式模式增加其文化价值,获取作物收益和精神文化收益双重收益。就农户而言,一方面成为小投资商,赚取薄利;另一方面代替客户进行作物耕种除草、实时拍摄、制作作物生长影集等,获取全额收益。就政府而言,在治理乡村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以投资方或税收等形式拉动农村经济,促使农户由“扶贫”到自主创业式“脱贫”,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由个体户的量变促成农村GDP的质变。

(二)就近体验模式的政治效应

就近体验模式,是利用土地为纽带,科学合理地利用多方资源,主要整合政府公共资源与社会闲置资本,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政策为其护航,从而激活当地政府内生管理力量,改善当地基层治理难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充社会流向乡村的资本,进一步达到资源优化与发展改革目的,让上下双方进行多维度良性互动,使基层政府取得良好的综合治理管理效果。

1.政治指向的正确性。在我国现行基层政治制度下,就近体验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家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在现行土地制度中,就近体验模式的土地管理利用方法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素养。广泛、宏观的给予了基层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要求,并且,能够融入现行国家土地政策体系中,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2.激活当地基层管理内生力量,改善乡村治理水平。我国基层管理方式正在逐步适应我国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但是在适应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转变中的问题,例如官僚化与行政僵硬化。就近体验模式,能够通过社会外来资本,改善原本的乡村管理结构,多方融合的土地经济管理模式,也会带来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地激活当地基层治理的有生力量,转变乡村社会中日趋严重的“行政化”和“暴力化”治理方式。

3.促进多方多维度良性互动,改善乡村社会群体关系,扩充乡村社会资本。就近体验模式,有助于利用土地优势,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公共利益,推进现代化乡村发展改革,加强多元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事务工作的透明公正化,让上下各方进行多维良性互动,从而求得良好的综合治理效果,促进治理方式现代化,提升治理效率。

(三)就近体验模式的文化效应

农村体验模式是在利用荒地的基础上着重打造精神文化价值,通过互联网监控作物、制作作物生长影集,形成农作物的习性、生长环境等分析,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原始资料研究;此外,以体验模式培养小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农作物认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吸引客户,提高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提高农村主体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长足发展。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以土地作为立足之基。通过就近体验模式引入企业的技术,加之政府互联网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户对互联网的适应能力,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外界先进理念与知识,逐步增强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2.保存农村具有特色的传统习俗,弘扬优秀文化。农村作为古老的村落,较之城市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突,各个村落都有不同的习俗,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人口流动缓慢,导致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日渐消失。通过就近体验模式吸引大量人员流动,以拉动需求,同时将优秀习俗作为传统文明加以保留,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特色与瑰宝。

3.制作农村作物的生长影集,为研究农业发展提供资料。现代化农业种植过程中,缺少作物生长的原始资料,通过原始的农村种植,收集作物生长资料,移交给科研院,在此基础上研发新品种,从而推动作物丰产。除此之外,制作孩子及家人劳动影集,形成纪念价值,对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农村就近体验模式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该模式解决了运输成本、单一收成、销售渠道、市场销售等问题,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丘陵地区土地整改难度大、技术人力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外来资本与本地农民利益冲突、政府资金未落实处等问题。

(一)农业耕种技术投入低,“作物产出”效益低

目前我国农村主要的耕作方式还是犁耕、人力耕作,部分使用“铁牛”、旋耕机等小型机械化工具,此类机械化工具仍依托于人力耕作,同时也存在耗时耗力、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之对比,美国、日本、德国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用信息技术化方式,成立CAB(英联邦农业局)、AC RICOLA(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等数据库,将计算机运用于作物育种、农业气象、病虫害诊断等。1993年,美国小型农场(年产值在十万美元以下)占83.6%,农业产值占34.2%,大型农场(年产值在五十万美元以上)仅占2.2%,但其农业产值却占27.8%。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化的“精准耕作”其产值效益明显。

(二)农户原子化趋势明显,“土地共治”难度大

农户原子化趋势指农户之间合作意识薄弱,难以合力共同致力土地建设,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耗时费力。农户合作意愿低,一是利益划分不清,容易产生利益纠纷;二是无权威组织起领军作用,如一盘散沙;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共同合力建设容易出现农村合作化时期的懒散、坐享其成现象。但是个人力量有限,且对于耕作等需要大量机械与劳动力,必须形成合作模式,农户原子化趋势明晰。

(三)多元化主体融资,“效益分配”难以平衡

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融资,在资本逐利趋势下必然寻求资本收益最大化,三方各谋所利,必然产生竞争与冲突。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地方政府引入外企和私企,承包给企业耕作,一方面企业资金流动范围广,带来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信息渠道广;另一方面,其专业化的治理使效率提升,更具商业性。但其中存在利益排斥现象,如大范围土地整改中“钉子户”出现,导致工程无法进行;除此之外,企业在银行的融资较难,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风险大,银行为自身利益着想,不敢冒险投资。

(四)政府政策“空洞化”现象存在

迫于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压力,地方政府为“应付”上级压力,盲目施策。如M村,为了整治荒地、减少裸露面积,政府免费对农户发放除草剂,对所属土地进行除草,除草效果治标不治本;在此基础上,在经“整治”过的土地中种植大面积核桃树,在其生长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甚微,导致投入与产出成负相关关系。究其深层原因,一是中央划分任务,通过层层程序,地方落实时间大大缩短,中间环节过多,产生时间、资金、人力等额外成本;二是基层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基层治理透明度低,民主性亟待提高,用于建设的资金通过层层“通融”,用于实际建设的投入少,产出匮乏;三是劳动者利用“计时工资制”钻空子,农村多数以天为单位计算工资,劳动者每天劳动量不足、劳动质量欠佳,长期的诟病使得政府产生“免疫效应”,对农村土地问题治理的积极性与目的性低下。

四、农村就近体验模式下土地利用的展望与思考

在就近体验模式下,针对技术投入不足、农户原子趋势、利益冲突加剧等问题的出现,必须深化改革,在此基础上“精准治理”,建立对应措施,吸引“农业精英”,引入技术;进行由“集权”到“放权”的转变,加强基层治理,发挥农民的主人公作用。

(一)落实“引进人才”战略,推动农业机械化、管理现代化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为促使农产品效率与效益的提升,需要引进“农业高精尖”人才。由于农村交通不便、现代化程度低,导致“经济人”到农村发展的意愿低下,为此基层政府需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提升薪资、医疗保障、住宅保障等福利来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培养本地创新人才,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种植观念,通过机械化提高效率,通过“精准种植”提升效益,推动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为此,不仅需要将扶贫资金用于技术、人力投入,还需要组织基层“共治共享”,出纳部分资金投入。

(二)完善基层自治体系,发挥农民在“共享共治”中的主体作用

农户作为农村体验模式建设的主体,决定了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在农村体验模式下,引入精英人才,其作为土地建设的主体,理应加入基层治理行列。改变传统选举“内定”形式,通过选举竞争,选举实力担当,为土地建设贡献力量。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实质是民主的体现,农民通过参与村民自治,利于激发其主体意识,土地收成作为农户利益的基础,农户必然结成特定力量,争取利益,利益是一切关系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激发人们主动参与的精神源泉。因此,完善村民自治,利于同心协力搞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工作效率。

(三)以政府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资本融合

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以利益为目的,若单纯以民间资本为中心,则在资本收益最大化要求下,三方各有所需,那么必然会产生竞争与冲突。而以政府为中心,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倾斜,就可以改善利益纠葛,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利益的和谐。政府以自身信用作为担保,引入大额度外来资本,而政府也应当在有限的资金下,利用土地作为桥梁,吸引大量的小额资本投资。如此一来,政府在其中的权益将会占有大股份额,从而防止利益的倾轧与融资风险。

(四)加强地方官员反腐能力,充分保障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

要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做到“有权必有责”、“责任终身制”,发挥法律的规范和权威作用,坚持“违权必究”加大惩罚力度。政府腐败、“懒政”等行为的出现,其深层原因是制度体系不健全,对官员约束力弱。要产出深层次的腐败,必须从容易滋生腐败的人、财、物、事以及流通环节着手,增加制度化、程序化操作,减少中间环节和人为因素干扰,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作物农户土地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我爱这土地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