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走进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9-01-03沈如男

报刊精萃 2019年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沈如男

【摘要】摘要: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历来也十分重视人的道德品德教育,而且人们普遍认为,学期时期正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最佳时期,因此,自古以来,在童蒙教育的内容中,都会渗透着良好品德礼仪的教育。

【关键词】关键词:  德育工作; 日常活动; 留守儿童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领会规程”中指出的德育重点和主要途径,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使教育实现整体优化便成了我们思考的主题之一。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话,我不由得掩卷沉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陶老先生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真字的含义应该是极高的德育层面。为人师者,该如何去科学践行教育家的德育价值观,多少年来,我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为了使幼儿的行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幼儿园的活动,学习古代的传统美德,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学龄前儿童的世界是变动的,在理解周围的世界时,还不会采用逻辑思维的操作,他们善于使用比喻的、幻想的、共同感受的与魔法般的方式来接纳这个世界。游戏是能满足学龄前儿童发展需求最为重要的方式。由于脑神经系统还没有完整地髓鞘化,因此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有着特别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德育重点就是要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无忧的、处于被关注状态的社交和情绪的空间,让孩子学习如何在集体中生活,如何与人互动,如何理解纪律,搭配动手操作的互动环境,来促进孩子健全的脑神经的成长。

一、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途径

日常生活为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行为联系和实践的机会。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巧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入园,离园,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均为儿童提供了自然的交往机会,他们正是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了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通过进行各种行为的重复练习,逐步培养了友爱、同情、自信等积极情感,学会了互助、合作、分享等良好行为,养成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爱护公物等道德行为习惯。

二、家园共促道德教育

我班有个别留守儿童,与一般学生不同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此他们往往表现为自尊心或逆反心理特别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就像久旱的小苗,渴望得到甘露一样,他们也想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爱,。一天,小A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这时小B走了过去,想问小A借球玩,可是小A说什么都不肯。小B见商量了半天他还不肯借,情急之下就要去抢。小A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过后我对他说:“小B跟你商量借球,你都不肯借给他。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出现上述的情况,明显可以看出小A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交谈中得知,小A是个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也都很宠爱他,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通过交谈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我想首先应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应自我检讨。因为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溺爱形成的。

其次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孩子走出狭小的空间。例如,通过到超市里看超市工作人员的工作,了解叔叔阿姨的工作,爱惜他们的劳动、学会尊重他人,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发展。在重阳节时看望留守老人,表演节目,提高幼儿尊老爱幼的意识。

三、严爱相济,爱而有教

我国素有爱生若子的教师美德和“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爱的情感基础上教书育人,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当前,人民教师总体上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严慈失度、爱教分离的偏失。他们或者对学生在性格道德品行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讲原则地姑息迁就,以“慈善先生”面目示人,毫无老师应有的威严;或者仅以幼儿外貌,智商论优劣,对家庭背景差的学生没有一丝爱心,对一些所谓的“问题儿童”恨得咬牙切齿,将其贴上“无可救药”的道德标签,以罚代教,动辄用粗暴的言行发泄自己的不满,树立自己绝对的权威。

教师应结合现实需求和时代精神,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之知来转换、丰富“知”的内涵,以使学生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积极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来拓宽“行”的渠道,造就新时期的“文明人”、“道德人”和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素质和经验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情况而调整自身的教育素质;不能再以教师的决定就是圣旨,甚至用体罚代替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地去协调、指导学生改正缺点、错误。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学习、掌握先进的必要的学生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让学生在平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1]《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54

2.[2]《幼儿园工作规程》,首都师大,2016.03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