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虚词 品读《雨巷》

2018-12-29陈鹏录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品读雨巷虚词

摘要:《雨巷》共7节,除第5节外,其他六6节每节都出现一个虚词。在备课中,教师可紧紧抓住这6个虚词,分析其承载的意义,品悟出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情感。

关键词:虚词;《雨巷》;品读

《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备课时,我游走在“雨巷”中,吮吸其字里行间充盈着的彷徨、惆怅、哀怨、苦闷、迷茫的情感汁水。备课时,我行走在“雨巷”中,发现本诗第1、2、3、4、7节反复出现虚词“又”,第6节出现虚词“甚至”。全诗共7节,除第5节外,其他6节每节都出现一个虚词,这难道仅仅是作者用词的巧合?我认为绝对不是这么简单,这其中一定蕴含着解读“诗歌情感的密码”。我们应紧紧抓住这6个虚词,品读其承载的意义。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第1节中,“又”出现在第3行,连接了“悠长,悠长”和“寂寥”,表递进关系。“悠长”反复出现,凸显了雨巷窄长、似乎无尽头的特点。“寂寥”表现的是雨巷的寂静、无声。“又”字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渲染了一种凄清、寂静、逼仄、阴冷的氛围。我们把视野向整节诗的前面拓展会发现,(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似乎没有尽头的狭窄的雨巷中,内心已充满孤寂、不安、压抑和惶恐,再经凄清、寂静、逼仄、阴冷氛围的渲染,作者内心的孤寂、惆怅、彷徨、迷茫势必会更深一层。可见,“又”不但写出了“雨巷”凄清、寂静、逼仄、阴冷的特点,还加深了作者内心无穷的孤寂、惆怅、彷徨、迷茫之情。“我”这样一种心境,就更“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字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使得诗歌内在气韵更加通畅。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歌第2、3节,“又”出现在每节诗的最后一行。含“又”的几句诗都写丁香姑娘,“又”字表示丁香姑娘身上同时带有几种气质,且这些气质是由外而内依次增强。“又”前的“哀怨”“彳亍”“冷漠”“凄清”重在描摹丁香姑娘外在神情,“又”后的“彷徨”“惆怅”重在表现丁香姑娘内心情感。细读诗句,我们发现,这两句诗中作者强调的重点明显在“又”后。“又”后的“彷徨”和“惆怅”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又”字重在强调丁香姑娘与“我”在情感和心灵上的相通和共鸣。作者以丁香姑娘映射自己,“又”字凸显了作者内心恐慌不定、哀怨惆怅的情感。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诗歌第4节,“又”是连词,表示转折。“又”前“走近”反复使用,表现的是“我”“希望逢着”的丁香姑娘走近时“我”的那种期盼、向往、激动和喜悦之情。“又”后紧随的“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眼睛”这扇窗户来透视内心之情感,写出了丁香姑娘走近“我”时迷离恍惚的神情和哀怨悲伤的愁情。“我”怀着期盼、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迎来的却是一位神情迷离恍惚、内心哀伤悲怨的女子,“又”字将此时“我”内心的失落、感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往后读,可知“我”期盼、向往的丁香姑娘走近“我”之后,没有丝毫停留就“飘过”,她就“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只不过是一个离奇飘忽的梦幻,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渺茫,“又”字道出“我”心中理想难以实现的哀怨、惆怅和苦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诗歌第6节,在第4行出现了副词“甚至”。“甚至”前是“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后面是“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颜色”写丁香姑娘的容颜,“芬芳”说丁香姑娘的气质,“眼光”写丁香姑娘的神情,“惆怅”体现丁香姑娘的内心情感。“甚至”用在此处有递进的意味,全方面、多角度地写出了丁香姑娘从容颜到气质、从神情到内心情感,一点一点在“我”眼前无情消散时,“我”内心的无助、无奈和无望,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我”的那种悲痛、伤感、哀愁和凄苦之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最后一节,在内容上和第1节相通通,但情感绝对不是第1节的简单重复。“我”苦苦追寻的丁香姑娘和“我”只是短暂地擦肩而过,此时的“我”继续孤寂地“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又”字写尽了“我”追寻理想失败后的那种悲伤、失望、无助和迷惘之情,使得作者哀怨、惆怅、彷徨的情感向纵深方向更进了一层,强化了全诗的抒情色彩。

虚词,意义空灵,在语句中词汇意义不实在,只起语法作用。诗歌中一般很少使用虚词,同一首诗中反复使用同一虚词更是不常见。但《雨巷》中的这6个虚词并不虚,尤其是“又”的反复灵活运用,更加增强了诗作的抒情性。品读这6个虚词时,似乎有一位撑着油纸伞、孤寂、哀伤、悲戚、失落的为理想苦苦求索的青年男子向我们迎面走来。这也启示我们,备课时不可轻易放过文本中的一词一句,一定要紧扣文本字句,反复涵泳,仔细品悟,用心研读,发常人之未发,品常人之未品,游走于文本字里行间,品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作者简介:陈鹏录(1983—),男,陕西省渭南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品读雨巷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
雨巷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