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辽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28李冰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李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的瑰宝,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贵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特别是作为文化聚集的高校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对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相继设立了非遗人才培养基地,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性的传承、传播和弘扬。因此,非遗教育在地方高校的课程实施,可以让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朝多样化、灵活化方向发展,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各取所长,自主地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学习、研究和传承。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为例,分析高校非遗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非遗文化;培养模式

高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认知、文化记忆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辽宁应立足实际, 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社会教育等在人力、智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优势, 创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 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传播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设置

在高校教育课程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设计活动,培养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相关联的辅助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相关衍生品的应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范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作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进行推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建设进行体制改革。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专属机构设置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教育中建立以专业人才为中心的民间艺术非遗研究机构,利用在课程实践中所获取得直接或间接资源进行研究与创新,在对艺术设计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创造出更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艺术形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执行在全国高校进行辐射应用,对保护和传承艺术设计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体系有较高的成效。完善多媒体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资源库。建立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形成一套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相互推进发展。高校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思路,特别是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开辟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从特色专业入手,建设发展传承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特色专业,为学校专业建设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

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首先,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来自传统的非遗予以活态展现,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使之触手可及。例如,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非遗板块中,公众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就能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的妈祖信俗、中国剪纸等非遗展品,只需要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中一同学习烙画、漆画等非遗技艺。其次,温度质感为体,在非遗传播过程中,要思索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此,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加快建立非遗资源要素的现代转化机制,革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再次,要充分发挥借力意识来促进非遗传播。当前,非遗尚未实现社会群体的广泛认知,要学会借助教育时代發展大势来传播非遗,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工作者要积极践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倡议,不断更新非遗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助推华夏非遗走出国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实践基地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实践研究,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定期带领学生到非遗保护生态园、民族节庆展示园、遗存古址等地进行参观采访与义务服务,创建互动的学习环境、创造多元体验的学习途径,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企业、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合作构建内外创业环境,在开放的视野下打造教学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借鉴社会有利创业条件,以形成高校、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品牌企业成为教学实践合作单位,如本溪桥头石雕、铁岭王千石雕、通话松花砚雕、满族剪纸、大连庄河剪纸、满族刺绣等企业,这些企业深知非遗创意开发的实际症结,能够为课程训练指出明确的攻坚课题,并提供实践基地,使学生有的放失地发挥创意潜力。

总之,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何使与社会与时俱进,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这不仅是高校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国情所需。那么高校又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更好的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社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在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上创造出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辽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JG18DB434)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