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媒介素养的培育

2018-12-27陈肖前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学生发展互联网

陈肖前

摘 要: 媒介素养包含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并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素养的延伸。“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学生,媒介素养普遍较低。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媒介素养的技能,帮助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工具,不被未来的AI(人工智能)时代淘汰,成为每位道法教师深思并付诸实践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媒介素养的重要性、道法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等入手,探讨从课程内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和课堂实践。

关键词: 互联网+ 媒介素养 学生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一、媒介素养对“数字土著”成长的重要性

“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称为“数字土著”,他们自出生时就赶上了数字化、信息化生活方式的巨变。自2016年发布的《国内首份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显示,7岁—14岁未成年的手机接触率为91.8%,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媒介和智能手机上网成为新趋势。然而,通过信息素养测评框架与上海学生PISA数字化阅读素养测评的对比分析,发现上海学生在信息素养的“整合与解释”方面表现较弱,不由使教育工作引起警惕和思考: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互联网。

二、媒介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联

(一)媒介素养包含在学生核心素养中。

“媒体与信息素养”MIL,在定义中包含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分析学生核心素养中有关“媒介素养”的内容,其中包括:文化基础中的科学精神(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学习方式方法选择、信息意识等);社会参与中的实践创新(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技术应用等)。

(二)媒介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延伸。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为根本追求目标。这一目标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延伸包括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参与素养”,同时延伸学习的时间,也就是终身教育。

三、道法学科教师对媒介素养的认识现状分析

笔者对本区60位初中学段道法教师进行了問卷调查,涵盖了教师对媒介素养的认识程度、学生与教师沟通媒介方面的程度及教师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和落实到课堂中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设计等方面。

(一)教师对媒介素养重要性认识程度高。

在调查中,超过98%的道法教师认为媒介素养对青少年的成长作用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已经普遍认识到媒介素养对于“数字土著”一代的重要性。

学生若能很好地使用新媒体,80%多的教师表示欣喜和接受,教师们对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接纳度比较高,可见道法教师已经关注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对在课堂中提高媒介素养是一个极有利的教育意识上的基础。

(二)教师与学生对新媒体的感知程度有差距。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偶尔会向任课教师讲述他们使用新媒体的经验,但经常提及的并不多,可见师生对于新媒体方面的内容沟通并不深入。

调查中,教师认为学生上网时间更多的用在娱乐和社交,学习相对比较少。但这与学生的感知差别较大。根据笔者在本校6-8年级中随机调查的近百名学生的反馈,学生认为自己用互联网学习的占到60%以上,社交和娱乐仅为第二、第三位。对学情的不了解和误解,将会直接导致设计教学内容、方法的偏差。因此,道法课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对症下药”。

(三)教师将媒介素养落实课堂设计的频率低。

对于教师之间关于媒介素养的话题讨论频率看,还是比较多的,说明道法学科教师对该话题的关注度颇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热衷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媒介素养。表示“一般擅长”的为7成,“不擅长”的为2成,仅有1成的教师认为自己还是“比较擅长”的。同时,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媒体技能评价较低导致。

通过调查,道法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但普遍有授课的困惑。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课堂实践,对“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媒介素养养成,进行研究和课堂实践,找到一些行而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了解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对症下药

了解学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如何评判学生媒介素养,笔者制定了以下几个考量指标:

(一)媒介素养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关。

城镇家庭的学生接触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间早、频率高,相对来说,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强,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比较广泛。农村家庭(包括外来务)的学生接触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间相对较晚,硬件水平较低。

(二)媒介素养与学业成绩相关。

学业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对网络咨询整合能力、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学业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和娱乐方面,对于新闻资讯的获取比较被动。使用网络自学,往往不经思考,抄取答案的为多。

五、教学设计中渗透媒介素养

针对学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媒介素养融合到学科教学中。

(一)提高能力,终身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时代自学方法,教学时可用视频和学生使用APP自学的案例作为课堂的导入。“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网络自学等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常态。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WIFI,就可以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终身教育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同时成为实现核心素养中的“自我发展”。

(二)求真务实,独立思考。

媒介素养提高,就是用好搜索软件、APP等高科技教育的“双刃剑”。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强调把握好网络工具的尺度,就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事半功倍;反之则属于投机取巧,沦为不诚信的、作弊的工具。作为道法学科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利用作业包、百度来完成作业,就要及时地指出和制止该类“不劳而获”的现象,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求知精神,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三)识别质疑,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在探究学习中尝试使用“实验法”。以下是教学设计:

【现场实验】这是真的吗?

师:这个一滴墨能够画一幅画吗,你们怎么看?认为是真的举手,认为是假的举手。好,你怎么判断它不是真的?

生1:略

师:光猜没用,你们愿意上来试试看吗?只有一支干的毛笔和一滴墨水,看你如何作画。(生1:尝试失败)

师:还有没有其他想法?(生2:尝试失败)

师:吹画也是一种绘画技巧,但完成一幅画有难度。那还有什么办法呢?我来试一下。(一遍操作,一遍解释原理“扩散”,水彩画“湿画法”)

师:生活中有许多“为什么”需要探究。与其猜测,不如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现在你看到微信上经常有某些传言,你会怎么做?

生3:找出正确答案,证识才转发。

师:很好,我们需要求证和辨别能力,不能盲目地转发。

现场实验的议题来源于网络,该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证过程体现科学求证精神,体现媒介素养中的质疑能力。通过实验,得出结論,提高学生的评估能力。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在互联网时代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成为自己信息发布的“把关人”。这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领域的内涵延展。

(四)信息整合,训练思维。

Mind Map(思维导图)Anchor Chart(要点图)的使用,体现了媒介素养中的思辨能力和创造生产能力。图表能帮助学生一层层梳理问题、理清思路[2]。

笔者对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话题,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学习方法的“明线”。而“科学精神”是本单元的主要内涵,是一条“暗线”,体现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媒介素养”。

“信息整合能力”是指人们将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一种能力[3]。创新领路,重在实践。在分享探究成果的展现方式多样化话题时,笔者引入AnchorChart、思维导图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表达方式,体现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信息整合,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必备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道法教师若在教学设计中主动了解和掌握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终身学习、独立思考、思辨能力、思维整合等方面,巧妙地设计授课环节,增强互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为了让我们的未来一代更有竞争力,也为了让任课教师不被AI(人工智能)取代,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成就“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程萌萌,夏文菁,王嘉舟,郑颖,张剑平.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UNESCO)解读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9).

[2]吴小华.系统提升农村初中生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互联网论文库,2016(11).

[3]任瑞仙,张敬环.LUPA“人才芯片工程”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17).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学生发展互联网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