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影响的调查

2018-12-27王素芳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微时代大学生

王素芳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获取网络信息的基本途径和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加深对社会问题和生活的理解、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等;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很有必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和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在职能部门的组建设置、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管疏导的实施效果等方面有待提高,存在缺乏专职人员、专门机构和相关规章制度、管理不完善、不贴近学生实际、缺少人文关怀,舆情表达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有待提高。若网络舆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高校应科学、合理、妥善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网络舆情 影响状况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1.调查方法

为了充分掌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状况、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教师卷两种。受调查者是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涉及文、工、理三类学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四个年级,学生卷共有效填写714份,教师卷共有效填写70份。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共七所高校784名师生。

受调查的高校管理者共70名,其中男性27人(39.13%),女性42人(60.87%),涉及宣传部、网络中心、学工部、学院、网络舆情监管专门机构五个部门;受调查的大学生共714人,其中男生268人(37.54%)、女生446人(62.46%),学生干部314人(43.98%)、普通学生400人(56.02%),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四个年级。

二、调查涉及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了解他们获取网络信息的基本途径和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

2.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通过涉及相关问题,了解到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

3.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通过涉及相关问题,了解到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

4.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现状调查

通过涉及相关问题,了解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建设情况、存在问题、网络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处理等情况,从而为高校网络舆论监管与疏导工作提供指导。

三、调查内容和结果

1.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调查结果

(1)网龄调查

在被调查的714名学生中,网龄1年以下的7人,占总人数的0.98%;1年-3年网龄的40人,占总人数的5.60%;3年-5年网龄的116人,占总人数的16.25%;5年以上网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551人,占总人数的77.17%。

由网龄分布情况可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被调查者中93.42%的学生使用网络达到三年以上,有五年以上网龄的高达77.17%,网络已经深深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上网时间调查

上网时间调查分为每天上网时间段和上网时间量两个指标。

在上网时间段的调查中,夜间(18:00-6:00)上网的学生60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4.17%。可见此时间段是大学生上网的高峰期,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的重要时间段。

上网时间量的调查中,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31人,1小时—3小时的学生224人,3小时-5小时的学生268人,5小时以上的学生191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4%、31.37%、37.54%、26.75%。可见上网已占据大学生的很多时间,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使用网络工具调查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广泛,涉及手机软件上的热点推荐、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大型论坛、电子邮件、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上的聊天讨论等。通过调查,高校学生主要通过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上的聊天讨论获取网络信息。在被调查的714名大学生中,使用这些工具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88.24%,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

2.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调查分析

(1)高校学生关注社会热情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涉及娱乐消遣、个人学习、社会稳定的热点事件关注度最高,分别为85.99%、68.91%、66.25%。涉及社会稳定的热点事件类主题关注度很高,这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这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强烈。

(2)高校学生网络舆论情绪化明显

在被调查中,21.29%的学生在校园相关网站或论坛公开发表或分享过帖子,虽然主要以叙事为主(60.92%),但仍有28.29%的学生网络状态属于交流型,希望引起共鳴,共同参与讨论,2.66%的学生在调查中承认自己在网络上发表过过激言论,宣泄过不满情绪。在问及“您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您会采取哪种表达方式”时,仍有26.89%的学生选择网络发帖引起关注、17.09%的学生选择向校外媒体反映情况。当问及“现在很多同学遇到事情会选择第一时间发布在网络上,并@好友、学校老师或者其他有影响力的人解决问题,对于这种做法您的态度”时,有26.33%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能快速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在回答“下列情况是否符合您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1→5表示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时,“经常积极参与网上话题讨论,表现活跃”、“发布和传播过虚假信息”、“其他网民对网络事件发表的观点会影响您的判断”这几个选项都有相当程度的呈现。

以上调查情况都表明,大学生网络舆情非理性、情绪化明显。这种情绪化的言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将引发负面的网络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3)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影响情况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内容、性质、程度三个方面。通过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影响内容上: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加强对社会问题和生活的理解(78.99%)、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44.96%)、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40.62%)、其他影响(27.73%)。

影响性质上:31.5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积极影响更大,10.9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消极影响更大,22.8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一样大,34.73%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不清楚。

影响程度上:在回答“您认为高校网络舆论对您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大吗?程度值1-5表示影响程度大小,值越大影响程度越大。”时,10.36%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1”,19.75%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2”,51.54%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3”,14.85%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4”,3.50%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5”。

基于以上情况,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学校有必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和疏导吗?”时,高达80.67%的学生选择有必要,仅有19.3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

3.网络舆论对和谐校园建设影响情况

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通过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影响性质上:17.39%的被调查管理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积极的正面影响,5.80%的被调查管理者认为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高达76.81%的被调查管理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

影响程度上: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校园建设影响较大、影响重大的被调查管理者分别为50.72%和24.64%,仅有23.19%的被调查管理者认为存在一定的影响,1.45%的被调查管理者认为影响较小。

基于以上情况,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学校有必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和疏导吗?”时,高达92.75%的管理者选择有必要,仅有7.25%的管理者认为没必要。

4.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现状调查

(1)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建设情况

被调查各高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建设情况采用了职能部门的组建设置、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管疏导的实施效果三个测量指标。调查情况如下:

在职能部门的组建设置上:在被调查管理者中,65.22%的管理者回答所在高校没有设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的专门职能部门。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上,仅有18.84%的管理者回答所在高校制定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而且效果很好;24.64%的管理者回答所在高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效果较好;30.43%的管理者回答所在高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效果却一般;仍有26.09%的管理者回答所在学校没有制定这方面的规章制度。

在监管疏导的实施效果上,课题组在学生卷和教师卷两组调查问卷中,都设置了“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监管得如何?”一题。经过比较,回答比较一致,比例由高到低的回答依次都是:一般、严格规范、不严格、没有监管。并且回答监管疏导效果一般的比例都很高,分别是:教师卷为52.17%,学生卷为63.17%。

(2)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上,课题组在学生卷和教师卷两组调查问卷中,都设置了“您认为现在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一题。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疏导工作中被调查管理者和大学生关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很一致,主要是:缺乏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教师卷0.59;学生卷0.36),管理不完善、论坛等言辞不文明等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卷0.49;学生卷0.47),缺乏大学生网络言论表达的规章制度(教师卷0.46;学生卷0.32),不贴近学生实际、缺少人文关怀(教师卷0.46;学生卷0.35),舆情表达渠道不畅通(教师卷0.41;学生卷0.37)。

(3)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开展情况

经调查,在回答“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方面的宣传教育?”时,63.77%管理者回答“时”,36.23%的管理者回答“否”。

在教育内容上,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开展网络素质教育,主要涉及哪些内容?”时,高校都开展了网络思想政治(68.89%)、网络道德教育(80.00%)、网络法制教育(73.33%)、网络安全教育(86.67%)、选择媒介素质教育(35.56%),但选择媒介素质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四类。

课题组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媒介素质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共4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结果:媒介素质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共4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966、0.968、0.965、0.968,并且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意味着媒介素质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共4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可见作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媒介素质教育应得到高校重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时,在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应着力开展媒介素质教育。

在教育方式上,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专家讲座、广播、条幅、海报等传统方式相结合,达到教育目的,以多媒体手段为主。

在教育效果上,54.55%的管理者认为效果一般,可见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高校應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情况

当网络舆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进一步演变成危机事件。高校应科学、合理、妥善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在五种处理方式中,平均值最高的是用恰当方式引导舆论(0.62),这是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有效方式。采用“堵”和“捂”的办法的平均值最低(0.25),这是一种负向的测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没有必要,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处理。

参考文献:

[1]雷铭.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探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社会治安研究,2011,26(6).

[2]宋光慧,聂琰,郭建康.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构建及应对机制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11).

[3]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