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审美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2018-12-17范春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

范春玲

摘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精细挖掘课程、精妙建构课堂、精心开发实践活动等途径,引领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以基因微专题为例,分析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策略,可以让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学生物教学;美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21-0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可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成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着力点。

一、精细挖掘课程,引领学生发现美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实践的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内涵,但不像人文学科那样直露,需要教者有意识地发掘和巧妙地展现,启发学生对美的鉴赏[1]。在教学中,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剖析,练就发现美的慧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实现以美启智的基础。

1.善用模型建构,关注生命的自然美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浩瀚宇宙之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生命体及生命现象,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比如在基因微专题教学中,教师从引导学生亲自观察与勾画精彩纷呈的细胞之美出发,通过探索“细胞分化的本质”引发学生对基因本质的思考;通过对经典模型的建构,重现四种碱基对两两配对的简洁之美,亲手打磨盘延上升的螺旋,从结构的拓扑美中领悟生命与数学的契合。

可见,只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有关模型的内容,并将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构建中发现生命结构及运行机制中的美学元素。高中生物课程中除了诸如真核细胞、模型生物膜等物理模型,还可以总结种群增长模型等数学模型的各种形式,让学生思考数学模型(表格类转化成曲线类)之间的转换,感受数学模型的奇妙性和规律美;还可以开展小组交流,演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等概念模型,让学生交流概念模型的精妙美。

2.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转为直观。如利用模拟实验室展现“生物进化”跨越时空的过程之美;用视频动画演绎“蜜蜂寻找花蜜时的优美舞姿”;通过数字仿真模型分析“基因表达的有序性”,领略功能的变化多端,沉浸于逻辑思辨的思维之美等等。无论是直观地呈现浓缩的时空、放大的微观世界,突破静态、割裂、线性的瓶颈进行资源应用创新,还是利用翻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从三维视角发现学科的魅力,在愉快的情感中认识、理解科学的自然美。

3.发掘科学发现史,重现科学家的人格美

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有许多经典的研究和发现,既有构思缜密的实验,也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话,这些皆可作为美育的良好载体。如本节教学中提出DNA建构中的关键信息是嘌呤(A、G)的量等于嘧啶(T、C)的量的量,这些信息从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手中获得的,他如何得出此结论的呢?教师提供与此相关的“四核苷酸假说让位”的内容,借助问题与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的思维创新之处与团结协作之美。

可见,在科学史中渗透美育,首先需要教师积极拓展科学发展史的深度与广度,适时运用生动、感人的史实故事,借助点滴细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索求真、崇尚科学之德的审美情趣。其次,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制作科学史的微课,追溯科学家探寻之路上做过的奉献;还可以实施模拟,尝试对科学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进行猜想和论证……

二、精妙建构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美

提高审美层次,升华人格是以美育人的核心目标。教师应当精妙地建构课堂,引导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性情。

1.创设探究情境,领悟逻辑美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应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所体现的生命研究过程的逻辑美,既是学科育人的目标所在,也是生物学美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串,激趣促疑。比如本节通过“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引导学生分析“根本”是何物?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基因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吗?一系列递进式问题的抛出点燃了學生探究的热情。还可以应用实验创设探究情境,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2]。如教者在实验小组的《DNA的粗提取》的实验展示中,抓住师生讨论的关键点和闪光点,发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深层次的探究(见表1)。

形式多样的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引领学生懂得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3],进而领略科学思维的求实之美,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欢愉、创造的惊喜。

2.优化教学过程,感受互动美

和谐、共长的学习氛围是美育的范畴。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本节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突破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之间是这样互动的:

师: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几条?

生:4条,但是两两之间大小是一样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师:对,大小和形状是相同的,但是它们有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吗?

生: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它们的颜色不同,这有什么代表意义吗?

师:被你们发现了,这是代表它们分别来源于父方和母方。

生:老师,我们观察的是初级精母细胞,怎么会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呢?

师:这得从它们的来源说起呀(介绍受精作用,结合图片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另外,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吗?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有,但是好像和初级精母细胞中看到的同源染色体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笔者带领学生讨论进而归纳出“联会的是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不一定联会”这样富有辩证思维的结论,并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存在状态的同源染色体。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于情理交融中领略分享之喜悦。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优化教学过程意味着对教材经典、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和有效整合,少些计划推进,重在师生互动生成,秉持因学而教,老师要用雪亮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用灵敏的耳朵去聆听学生的自由之声,敏锐地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展现课堂每一个互动的美好瞬间,让学生在被尊重、被关心、被鼓励的温馨情愫中健康成长。

三、精心开发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美

渗透于生物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发现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领悟美,还需要延伸课堂,带领学生去探寻、实践美,懂得用生物的美去美化生活。

1.开发校本资源,探寻多样“塑美”途径

开发校本资源,需要结合本地的资源,以校园为依托,以学科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计划,创设实践课程。例如针对本节的基因专题的学习,课题小组走出教室,积极开展“淮阴中学学生遗传性状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分组、确定调查性状、设计问卷、获取资料数据等一系列调查活动,课题成员用生动的图片、精确的数据、发人深思的问题进行汇报,加深对基因相关内容的理解,还以图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多途径地展现生命的多样美。

开发校本资源还可以关注身边的最生动的人与物,利用生命创造校园的美。又如,对学校造景进行鉴赏和设计,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意识到美化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智慧创造生活的力量。

2.紧贴社会实践,创新多彩“造美”活动

联系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亦可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结合本节基因专题的学习,校生物实验社团走进本市妇幼保健院,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在本市的应用进行访谈。在课题汇报中,孩子们分享了采访过程中了解的动人的故事,介绍了该技术惠及广大孕妇,特别是高龄产妇的原因,利用视频等形式展现了多名高龄产妇在生育健康婴儿后的喜悦和医生职业生活的动人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项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起众多同學对基因的发展与研究的浓厚兴趣,带给大家“技术改变生活”的美好感动。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把火,那么结合学科学习,创设多彩丰富的实践活动就如激发孩子们创造热情的星星之火。在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还有对用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即是学科审美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高伟.赏析中学生物学中蕴含的美[J].吉林教育,2013(2):27.

[2]霍静.高中生物实验中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2):15-19.

[3]周金成.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思考[J].生物学教学, 2018(2):8-9.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中专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阅读教学之审美教育方略
墨香满园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