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小说的思辨性阅读

2018-12-14杨丽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项链

杨丽琴

【摘要】学生阅读外国小说时由于不了解中西历史、文化、价值观、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往往以阅读中文小说的经验进行文本解读,陷入阅读的标签化误区。本文尝试以内涵丰富的《项链》为例,通过跨越时代与地缘文化差异与文本对话、去除阅读经验与标签建立自觉的阅读期待视野、关注文本原型人物等途径,以引导学生分析外国小说阅读时容易产生的误区,并进一步建构外国小说文本阅读的方法,培养思辨精神。

【关键词】外国小说 思辨性阅读 项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1-02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6册书共选小说16篇,其中外国小说多达8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大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思辨精神以实现自主有效阅读是外国小说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笔者对教材中8篇小说,从篇幅、篇目年级分布及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进行了分析,在高一下学生有一定外国小说阅读的基础上,以《项链》为例,帮助学生分析在阅读外国小说时可能存在的常见误区及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进一步建构阅读方法,培养思辨精神。

在预习作业《我眼中的马蒂尔德》中,学生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把马蒂尔德这个复杂的人物标签化:认为她贪慕虚荣、追求享乐、需要摒弃;丢失项链后没有逃脱,又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有诚信讲担当,应大肆褒扬。这模板式的答案反映出学生们阅读起点与经验极具相似性,缺乏个性化的阅读思辨精神,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祛蔽和还原。

1.跨越时代的对话与理解

《项链》发表于1884年的法国,跨越时空距离所带来的认识和理解困境是思辨阅读的第一步。

马蒂尔德生在婚姻的缔结不以相互爱慕为前提而以阶级门第、经济财富为基础的时代,出生家境几乎决定了女性的婚姻命运。婚姻不自主的不幸延续到她婚后的生活中,容颜的高贵与美丽,现实生活的寒伧与粗陋,让她不断感到不幸和痛苦。至此学生开始对马蒂尔德发难:认为婚后马蒂尔德能雇得起廉价女仆,生活算过得去,便指责她虚荣而不知满足,然而渴望与自己容貌匹配的生活乃人之常情,谁没有欲望,何况她的欲望是基于对自己美貌的认知。

又有声音呵斥她只沉溺于欲望的幻想中而未能付出实际行动,这更是自以为对想当然的批评。为偿还因项链欠下的巨额债务,她换了小房子,辞退女仆,彼时但凡能出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曾经那么自视高傲的她不会选择把自己沦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女仆”,“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儿”干了十年,甚至成为为一个铜子而争吵受骂的“市侩”模样,“女仆化”和“市侩化”的过程是作为女性的马蒂尔德没有就业权的表现。

经济不独立伴随的自然是没有财产的支配权。为了参加舞会做一条裙子,她必须以哭闹表示委屈的方式来征得丈夫的同意,得到400法郎。可见,除了婚姻不自由,作为女性的马蒂尔德在婚后没有就业权、经济不独立、也无财产支配权,在家庭中处于附庸地位。若这是社会环境使然,那么她幻想着“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则是她久受环境影响,无意识地主动将自己沦为男子附属品的表现。

马蒂尔德的遭遇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同时代法国女性的悲剧。“法国大革命……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性质,女性仍处于“第二性”的附属地位”。[1]分析至此,学生们表示马蒂尔德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虚荣,相反“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从这段叙述中不难看出相比于同时代的大多数女性来说,她对现实的不满中蕴含着渴望改变现状的可贵意识。这是一种求新求变的思想萌芽,也是女性意識复苏的表现。

反思阅读过程,学生们意识到对“马蒂尔德极其虚荣”的误读是源于对作品中所表现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婚姻观、女性命运等背景缺乏深入了解以致简单片面地贴上了虚荣的标签。了解背景后,学生们对于不能自主命运且不自知地沦落为男性附庸的她,更多的是叹惜。

因此,在阅读外国小说时深入了解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社会时代背景是读者与作品人物及作者对话,形成个性化思辨与思考的首要途径。

2.跨越地缘文化差异的碰撞

马蒂尔德毅然决然地用十年辛劳偿还丢失的项链,十年后不复青春与美貌。读到此处,学生不禁对马蒂尔德没有选择退却、逃跑,坦然承担沉重债务进行了大肆肯定和赞扬。对马蒂尔德形象进行“360度正面式逆转”确实是作者创作意图吗?其实不然。1884年的法国,契约精神是在的,且根基丝毫也没有动摇的迹象。“契约精神在西方古已有之,……近代,启蒙知识分子努力建构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新伦理价值体系,比如‘契约精神”。[2]契科夫所描绘的马蒂尔德那个时代的法国以诚信为核心的契约精神是每一个民众立身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3]由此,践行契约精神已成为她文化心理的构成部分,是她行为中不容怀疑的前提,作者此处对于马蒂尔德这个人物诚信的塑造显然不是要显示她有多美好的诚信担当品质,而这本就是她所处文化的环境使然,是尊重角色真实性的需要。

检视此处学生们的误读,是对于18世纪法国社会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以自身先在文化经验带入文本解读,忽略了地缘文化、国籍文化、时代文化、群体文化的影响,“以己度人”造成理解误区。可见,关注地缘文化差异是进行外国小说思辨性阅读,形成有效阅读方法的又一重要途径。

3.去除经验与标签,建立自觉的阅读期待视野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互动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要关注作品形成时外在的时空大环境外,阅读者也要关注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所谓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指阅读者并不是一张白纸,在进行文本阅读前及阅读过程中,已有的阅读水平、习惯、目的,阅读审美能力及经验,文化价值取向等都会在大脑上形成某种潜在的心理图式或审美期待。阅读期待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一方面阅读期待促成个性化阅读的实现,另一方面先入为主的阅读期待又会对阅读者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造成妨碍。在 《项链》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两处误读除了对作品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和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缺乏理解,同时受到了个体先在经验,也即阅读期待视野的影响。

“马蒂尔德极度虚荣”的标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将认知中的“贫困道德化”这一价值观强加给马蒂尔德。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极为推崇“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继孔子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大加赞赏后,“安贫乐道”不仅成了中国士人追求的一种品德标杆,更逐渐地成为了一种价值判断。“安贫乐道”若是对自我的要求,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用作衡量他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是值得商榷的。这一价值标准在流传中出现了理解的偏差,很多人把原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视为对他人道德评价的标准,形成了“贫困”光荣的价值评价尺度,一旦有人产生超过自身生活状态的物质追求便无情地视为“虚荣”,对马蒂尔德的误读即是如此。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贫穷的人最富于想象力,贫穷激发人类追求美好的冲动,但贫穷本身并不值得肯定。”

同样,对于马蒂尔德借了东西就忠诚偿还这样再正常不过的“诚信”做法,为何学生会将之上升为值得歌颂的品质?学生在追问自己的思考结论时,谈及社会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生活在一个诚信常常缺位的环境中,他们会自然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对文本人物的解读中,从而认为马蒂尔德的行为与众不同,显得诚信有担当。

学生在阅读时,容易按照个体先在经验和习惯性思维模式给作品中的人物按照类别贴上标签,因此阅读小说时去标签化、去先验化建立合理的阅读期待是读者减少阅读误区产生,更加接近作者意图的有效途径。

4.关注人物原型,把握作者创作意图

《项链》一文文本意蕴十分丰富,关于主旨的解读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之前的主旨探讨中,读者们更多地是从占大量篇幅的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出发进行思考,而丈夫路瓦栽这个角色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忽略,在笔者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时,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路瓦栽着眼却有了新的收获。虽然文本中关于他描写的甚少,但他始终占领着主导地位,是故事的推动者。从舞会前费尽心思地张罗请柬,到舞会上故意给妻子制造出尽风头的机会,再到项链丢失后害怕名誉扫地而费心写信以谎言赢取时间以张罗赔偿项链事宜。这整个过程路瓦栽才是主导者,是马蒂尔德所有行为的引领者,且行为目的很明确,无非想借助妻子的美貌牢牢抓住升迁机会,用以改变他教育部小职员的地位。莫泊桑笔下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漂亮的朋友》中杜瓦洛也是一例。

熟悉莫泊桑生平经历的读者会发现以“路瓦栽”为代表的这类角色身上隐现着作者的影子。莫泊桑“近10年的小职员经历中他经历了生活和经济上的困窘……为了保持财富和声望,莫泊桑不断地创作,他的神经痛不断复发,他的眼睛几乎失明。然而他对病情满不在乎……他成了欲望的奴隶,他被名利所驱使,且不顾后果。”[4]此外,他频繁参加各种社交,拓宽交际,以实现用声望摆脱原有阶层。从莫泊桑的经历中可以看到“路瓦栽”这一形象产生的源头,看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及在资本的重新配置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不愿意失去任何一个求取上升的机会却又缺乏足够能力以摆脱社会大洪流为他們所安排的生活道路与历史命运。

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脱离于作者和时代而独立存在,对路瓦栽人物原型的关注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接近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阅读外国小说时指导学生关注小说原型人物,力求还原作品原始表达是让阅读真实发生,培养学生求真思辨精神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严萍.19世纪法国妇女社会角色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陈秀萍.西方契约精神的伦理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6.8

[3]毕飞宇.莫泊桑和他的世道[J].中国作家网

[4]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编著.名人传记丛书·莫泊桑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项链
丢失的项链
项链的秘密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
找项链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