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明地区宋元时期陶瓷装饰工艺及其成因

2018-12-04郑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纹饰

摘 要:文章梳理了三明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宋元时期陶瓷资料,进而分析宋元时期陶瓷装饰工艺特点,归纳总结其装饰技法与纹饰的演变。认为宋元时期三明地区形成了以胎体装饰为主的装饰工艺,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堆塑、捏压、贴花、镂空等多种技法广泛运用,题材丰富。彩装饰以及釉装饰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三明地区宋元时期装饰工艺的风貌。

关键词:三明地区;宋元时期;装饰技法;纹饰

地处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从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民国,都有标本或古窑址发现。考古资料表明,宋元时期是三明地区古陶瓷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各县、市几乎都有发现该时期的窑址[1],其中三明市“中村窑”、建宁县“澜溪窑”、尤溪县“半山窑”、将乐县“碗碟墩窑”和“南口窑”、泰宁县“东西窑”等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近年来,随着对这些窑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三明地区宋元时期陶瓷发展概况已趋清晰,此时的陶瓷制品具有区域生产的自身特色与产品面貌。本文以这些窑址的调查报告和发掘简报为依据,分析三明地区宋元时期陶瓷的装饰工艺。

宋元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三明地区的陶瓷制品种类更加丰富,除碗、盘、碟、盏、罐、洗、执壶、杯、瓶、炉、盒等日用器外,还有谷仓罐、枕、人物俑、鸡、狗等明器。产品以素面居多,带有装饰的产品虽然占比少些,但技法和纹样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和丰富。此时,三明地区形成了以胎体装饰为主的装饰工艺,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堆塑、捏压、贴花、镂空等多种技法广泛运用,褐色点彩的彩装饰以及“影青”“白覆轮”等釉装饰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三明地区宋元时期装饰工艺的风貌。

1 胎体装饰

根据产品的工艺特征,宋元时期三明地区的陶瓷胎体装饰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

本期产品胎体轻薄,器物成型非常有特点,碗、盘、盏、杯等不少做成五瓣、六瓣甚至十瓣的花口或葵口,口沿对应处压印出内凸外凹的“出筋”效果。有的壶、罐的腹部刻划或捏压五道或六道竖线条作瓜棱状,还有一些瓶的颈部等分数道凸弦纹形似竹节。这些对器物造型本体的装饰,也是装饰艺术不可缺少的手法之一。

本期刻划花比较常见。此时盛行莲花、牡丹花等花卉纹结合篦纹使用,一般做法是先用简练的线条刻出莲花、牡丹花等花卉轮廓,然后在空白处划上篦纹,作为填充之用。此时篦划线大多使用侧锋,一组一组形成块面。也有在口沿或内底划上弦纹,丰富装饰效果。这类装饰方法多出现于碗、盘、碟类器物,一般施于内壁,也有内外兼做[2]。对于罐、壶、瓶等琢器多采用腹部刻莲瓣纹、菊瓣纹一周,有单层或多层,刻纹深而简单,层次分明,主题纹饰突出,具有浅浮雕效果。有时还会在器物的肩、颈或盖面划出一道或数道弦纹,划出的弦纹纤巧精细,对主题纹饰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印花这个阶段运用较少,印花技法包括模印和压印两种。模印是模具印制成型的,一般用在器物的内底、腹部和器物的部分构件上[3],中村窑的特色产品青白釉菊花纹双钮瓜棱执壶[4],其菊花纹双钮是模印成型的,模印成半立体装饰在器物的肩部,增强了器物的形体造型,起到了良好的装饰作用。另一种是拉坯成形后在修坯过程中进行压印[5],题材有编织纹、菱形格纹、网格纹、竖条纹等。半山窑的编织纹盖罐,腹部满饰编织纹,排列整齐,纹饰清晰[6]。

剔花凹凸感较强,一般运用在炉、罐、瓶、壶的外腹或足壁上。这种装饰技法在碗碟墩窑时有发现,一类是罐、瓶的腹部或高足炉的足部用竹、木等剔刻工具剔除出凹陷的菊瓣纹、莲瓣纹,抽象而自然。还有一类凸起的莲瓣纹和菊瓣纹,是将纹饰以外的胎土去除,纹饰微微凸起具有浅浮雕感,装饰效果颇佳。

受闽北、闽西北丧葬习俗的影响,三明地区不少窑口生产谷仓罐、多嘴壶、蟠龙瓶、人物俑、狗、鸡等明器,这些器物往往采用堆塑装饰技法。其中,谷仓罐、多嘴壶、蟠龙瓶等器身多用泥条堆贴成波浪纹、荷叶纹、桥形纹、附加纹、云气纹、乳钉纹等,装饰在盖面、肩、腹部等处。也有直接在器身上塑造凤、蟠龙、狗、鸡、神仙等造型。碗碟墩窑典型器物凤首瓶在口颈间塑一神态逼真的凤,眼、嘴等五官俱全,生动形象[7]。蟠龙塑造得简洁,作腾云驾雾状,堆塑颈部一周。而神仙人物往往随意捏塑,一般是多个神仙人物均等地排列在器物的肩颈处。在不少宋代墓葬中还出土组合的人物俑、鸡、狗、灶及水桶、水瓢等明器,这些明器直接用瓷泥捏成,虽然器小、捏塑粗糙,但真实、自然生动,具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镂空相对较少,多见用于香熏的顶面或炉的足部,纹样一般较为简单,为几何纹、卷草图案。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年,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题材除莲荷、牡丹、菊花、月华锦、缠枝花卉、蕉叶、团花、卷草、瓜蒂等植物纹样外,还有弦纹、篦纹、云气纹、回纹、人物、动物纹等,布局密集,手法简炼,技巧娴熟。

1.2 南宋中晚期到元代初年

本期装饰风格沿袭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但题材略有减少,画面较前期疏朗,线条比较柔和。装饰工艺以刻花、划花为主,篦划纹仍然流行。一般是变体花卉纹或粗、细线条与篦纹组合,有时也结合弦纹使用;也有不使用其他纹饰而是直接在弦纹内刻划箆纹。此时的篦划纹不再是辅助纹饰,而成为主体纹饰,但刻划得较为草率。中村窑瓷碗的内壁有不少是“3”或“S”字形曲线纹与篦纹配合的[8],“3”或“S”字形曲线纹潦草刻划,篦纹横一组、竖一组,较为随意,分布不均匀,整体构图疏朗不拘谨。

印花日趋盛行,多施于器物的内壁、内底和器盖,印花采用模制成型手法,印纹大都是阳纹,略微凸起。三明地区各窑址中,澜溪窑、南口窑及建爱窑印花颇具特色。其中,瀾溪窑、南口窑生产的碗、盘、盏托的内壁或盘沿模印缠枝莲纹、婴戏纹、花卉纹、卷草纹等,有的还在主题纹饰边沿装饰一圈连珠纹或弦纹。印花纹饰规整,布局严谨,团花式构图,线条清晰,密而不乱。受德化窑的影响,建爱窑大量生产各式粉盒,粉盒盖面模印朵梅、荷花、石榴、折枝花卉、莲花鱼池、蝶恋牡丹等植物纹饰[9],还有“福”“寿”“用”等文字符号,纹样居中,纹路清晰,布局疏朗。

堆塑、剔花、贴花、镂空等装饰技法仍有一定的运用,手法与前期相似,但表现内容有所变化,如前期的堆塑盖钮往往以瓜蒂等植物纹饰为主,而此时更多见的是狮、狗、鸡等动物纹样。

南宋中晚期到元代初年,装饰技法仍以刻划花为主,但较前期少见,印花日趋盛行。题材包括莲荷、菊瓣、梅花、牡丹、莱菔菜、石榴、卷草、缠枝花卉纹等植物纹样,还有婴戏、鱼藻、蝶、蟠龙、鸡、狗及“福”“寿”等吉祥文字符号,边饰用连续的回纹、条纹、连珠纹等配饰,图案疏密有致。

1.3 元代

本期产品种类减少,各式碗、盘、碟为大宗,质量较为粗糙,胎体变厚。刻花、划花日趋见少,刻痕比较草率,纹样也趋于简单,常见有莲瓣纹、菊瓣纹、弦纹、双线纹、放射纹和文字符号等,一般作为辅助纹样配合印花使用。

本期装饰工艺以印花为主,与前期模印阳纹不同,本期手法是压印阴纹,多施于器物的内底心和器盖。题材广泛,有各种变体莲花、鱼藻、三鱼戏莲、朵梅、折枝梅花、折枝牡丹、四季花等。纹样图案化不如前期生动,草率且模糊不清。中村窑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碗、盘标本,内底印有各种变体莲花,也有大量的鱼和鱼藻纹,偶见刻划花的放射纹。小团菊花印花中,有的能见“三”“四”“六”等数字和“福”“禄”“富”“寿”等吉祥文字[10]。澜溪窑岭庙后山的印花盘与中村窑草寮山窑址的印花盘相似,在盘心压印莲花、梅花等,纹样线条比较草率简单,但主题突出[11]。

堆塑、剔花、镂空等装饰技法仍然使用。堆塑主要运用在谷仓罐、瓶等器物上,常见动物纹、人物纹。镂空主要运用在座器、香薰等器物上,有几何纹和花卉纹。

元代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日趋见少,题材有变体莲花、鱼藻、三鱼戏莲、朵梅、折枝梅花、折枝牡丹、四季花等,还有蟠龙、鸡、狗、弦纹、双线条、放射纹以及数字、文字等,纹饰草率简单,无法与前期相比。

综上,三明地区宋元时期的胎装饰纹饰主要以花卉图案为主,内容属于日常生活常见或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装饰技法追求纹样的立体,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法同时运用,内容与技法的和谐搭配,装饰效果显著。

2 褐彩装饰

褐彩以铁为呈色剂,绘于青瓷或青白瓷表面,呈褐色花紋,属于绘画装饰工艺。宋元时期,褐彩装饰在三明地区各窑口少量运用,一般装饰在器物的口、盖、肩、腹部,或者在人物、动物造型的眼、嘴、足等醒目部位,纹样包括圆点、条纹、卷草纹等,题写褐彩文字也有出现。明溪县博物馆内有一件宋青白釉瓷罐,腹部用褐彩绘画四季花。将乐县墓葬出土了青白釉谷仓罐,顶部用圆点或条纹褐彩点缀。碗碟墩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器物足部的标本,外壁釉下褐彩绘有卷草纹;还发现一件青白釉瓷碗,内底釉下褐彩书写“千”字[12]。虽然褐彩画风粗糙随意,但无论从点彩到条形绘彩,还是到随意的花卉纹样的绘制,褐彩打破了单色釉的单调,使器物更富有变化。

3 釉装饰

釉装饰是以釉色构成器物色彩的装饰技法。宋元时期,三明地区各窑口大多以烧青白釉为主,兼烧青釉、酱釉瓷器,这些不同的釉色本身就带有装饰意义。随着制瓷技术日趋成熟,当地窑工在自然或非自然的条件下,使釉装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澜溪窑釉色青白中泛水绿色,有明显的“影青”效果;半山窑有仿哥窑“金丝铁线”和“鱼子纹”等开片釉;东西窑出现豆青釉;中村窑的龙窑窑基内采集到仿南宋官窑炉残片;碗碟墩窑青釉瓷多呈青黄色,类似同安窑的“珠光青瓷”,还有少量的茶叶末色釉,该窑还出土了酱釉花口盘,釉面布满冰裂纹,可见放射状细毫纹[13];还有在器物口沿施一圈青白釉,其余施酱釉的“白覆轮”多色釉装饰。此阶段釉的美不仅表现在釉色上,还表现在釉的肌理上,釉装饰有了很多新成就。

4 装饰工艺特征的成因

宋元时期,三明地区的装饰工艺深受周边窑场的影响,尤其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景德镇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宋代产青白瓷以后,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青白瓷系瓷窑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北、两广等地[14]。三明也是青白瓷产区,据族谱和地方志考证,宋代曾有多批江西(景德镇)窑工到三明筑窑生产陶瓷[15],也有县民到景德镇学习。据康熙年间《建宁县志》记载:“南宋德祐元年(1275)县人从景德镇学制瓷还,在澜溪店前到沙洲石门店前建窑制瓷。”三明窑口与景德镇有着密切联系,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生产之间存在技术传承关系,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的半刀泥刻花、芒口印花、影青、釉下褐彩等装饰技法以及莲花、牡丹、菊花、婴戏、箆纹、水波、莲鱼等纹饰,也是三明各窑的流行款式。与景德镇窑口相比,三明窑口的刻花刀法不够深刻,划花使用更为普遍,印花图案不如景德镇繁密,没有故事题材的装饰。

“以福建宋元以来的青瓷产品而论,基本上是仿龙泉窑的体系。”[16]龙泉窑兴于北宋,盛于南宋,以青瓷而著名,是宋代一个非常大的窑系,其窑系绵延数百千米。三明地区的青瓷装饰工艺深受龙泉窑的影响,如外刻直线、内刻划卷草、花卉间饰箆纹的碗碟,外壁刻有“类浮雕”感的莲瓣,圆器内底有的模印花卉、动物、文字图案,元代常见“墩子碗”等,均为龙泉窑产品的特征。三明地区青瓷虽仿龙泉窑,但制作草率急就,部分产品出现了装饰简化现象,花纹图案有所简略,与龙泉青瓷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此外,受宋代“斗茶”风尚和建窑产品的影响,中村窑、半山窑、碗碟墩窑、碗窑上窑等也烧制酱黑釉瓷盏。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在临近德化的建爱窑、温厝窑大量生产德化窑系的粉盒、犀角杯等产品。

5 结语

陶瓷装饰工艺是窑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份,宋元时期三明地区的陶瓷装饰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图案上,综合运用刻划花、印花、剔花、镂空、堆塑、釉下褐彩等技法,生产出精美实用的陶瓷产品。这些技法的运用不仅充分体现当时的制瓷技艺以及与周边窑口的技术传承关系,同时也是当时审美、流行风尚、文化背景、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直接反映,这对于我们研究三明陶瓷发展历史、探索当地社会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生富.三明市三十年文物考古综述[J].福建文博,2011(3).

[2]林忠干,张文崟.福建宋元青白瓷概论[J].景德镇陶瓷,1993(Z1).

[3]李建军.福建三明地区陶瓷考古综述[J].福建文博,1995(2).

[4]朱凯,夏莹洁,黄敏.三明市中村宋元窑址相关问题初探[J].福建文博,2011(3).

[5]孟原召.试析闽南地区宋元时期陶瓷器的装饰工艺[J].福建文博,2010(2).

[6]陈长根.尤溪半山窑址调查简报[J].福建文博,1995(2).

[7]郑华.略论将乐窑宋元瓷器[J].福建文博,2011(3).

[8]王永平.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三明窑[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9]陈其忠.闽中大田文物精粹[M].福州:海峡书局,2011.

[10]李建军.三明中村回瑶宋元青白瓷生产概述[J].景德镇陶瓷,1993(Z1).

[11]余生富,曹建新.建宁澜溪窑调查[J].福建文博,1995(2).

[12]羊泽林.将乐碗碟墩窑址考古发掘报告[M].福州:福建海峡出版社,2018.

[13]羊泽林,潘国平.2016~2017年将乐县碗碟墩窑一号窑址考古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7(4).

[14]冯先铭.我国宋元时期的青白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30-38.

[15]陈邵龙.将乐古陶瓷发展与“将乐窑”的特征[J].福建文博,2016(4).

[16]粟建安.福建仿龙泉青瓷的几个问题[J].东方博物,1999(3):81.

猜你喜欢

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浅谈元青花纹饰
陶瓷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探索
《王叔宁墓志》时代背景和书法风格考略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原始陶器的造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