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叔宁墓志》时代背景和书法风格考略

2016-10-15郭淑娟

今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墓志艺术风格纹饰

郭淑娟?

"

"

摘 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墓志发展极其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不管从出土数量还是碑文的字数来说,都是很受瞩目的。这些墓志为研究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志文文字也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价值。《王叔宁墓志》主要记载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等,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文化。本文从该墓志的释读入手,对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从史料方面进行考证,运用对比法对《王叔宁墓志》的楷书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主要对墓志形制、纹饰、艺术风格等作研究。

关键词:王叔宁;墓志;纹饰;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56-02

一、绪 论

1.概述。《王叔宁墓志》为唐元和年间楷书墓志。墓主王叔宁,唐元和十年(815)6月23日卒,8月4日葬。葬于过去的宣城郡王掾吏于长安城西南方向的龙首原。《王叔宁墓志》,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土门,石现藏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藏拓。志石并盖长、宽均25厘米,志石四侧及盖题四周饰牡丹纹,志盖四杀饰四神图案。志盖标题大唐故王府君墓志铭,3行,行3字,篆书。志文25行,满行24字,楷书。志文标题,唐故朝议郎宣州司法参军上柱国王君墓志铭并序。周因撰。

2.课题背景。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代,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国势蒸蒸日上。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古代墓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数量之多,铭文之长,历来备受学术界的瞩目。这些墓志是研究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志文文字也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价值。当时经济富庶,政通人和,统治者十分重视书法的发展,上行下效,造就了一个书法盛行的时代。

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王叔宁墓志》主要记载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等,本文对王叔宁的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从史料方面进行考证,对《王叔宁墓志》的书法字体进行借鉴比较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因此方墓志的字体,与欧阳询的楷书比较相似,不管是结构、字形还是风格,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是用欧阳询的楷书与《王叔宁墓志》进行对比的。还有墓志的形制、纹饰,墓志盖上的篆书题铭和纹饰,墓志的大小,文化背景以及艺术风格,这些都是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王叔宁墓志》文化解读

1.墓志主人王叔宁及家族世系

墓主王叔宁,他的家族史上是太原有才德的家族。王父为朝议大夫,母亲是陇西李氏。墓志铭文记载他对事物的见识和见解超过了春秋吴国君主太伯,后升迁为朝议郎行宣州司法参军上柱国。他在缑氏仙山的仙举,载入史册纪录实况,为后人留下了盛德美名。乙未夏季的六月廿三日,王叔宁生命结束于布政使里中宅地,享年五十三岁。兄长王绪,为岳州司马。弟弟王政,为左武卫仓曹参军。释弟惠清,为西明寺供奉律德。

2.墓志纹饰

《王叔宁墓志》志石四侧及盖题四周饰牡丹纹,牡丹纹是唐代流行的纹饰之一,唐代长安、洛阳的牡丹具有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被称为富贵之花,尤其是洛阳牡丹在唐代冠名天下。故在墓志装饰中多用作主纹,以显示墓志主人身份的高贵。盛行牡丹纹,源于墓碑的装饰风尚,但题材内容却不尽相同,这主要是树墓碑和埋墓志的根本目的有所不同而产生的。唐代以前的较少,有见于洛阳唐代墓葬的石墓门,墓志边饰,以阴线刻花为主要造型。这方墓志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牡丹纹饰来说,都有很鲜明的风格,墓志盖和志石上都有牡丹纹饰,纹饰的线条流畅,流动感很强。

3.墓志的文化背景

《王叔宁墓志》1980年出土于西安土门,属于晚唐时期的墓志。中唐以后,唐朝国势衰落。国家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唐宪宗即位后,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墓主王叔宁生活的年代是晚唐宪宗统治时期。唐代书法五体繁盛,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书法作品形式多样,石刻书法与墨迹书法共同繁荣。唐代墓志数量极多,现已出土的有3300件以上,以真书居多,隶、行次之,篆书多书于志盖。

三、《王叔宁墓志》书法艺术分析

1.《王叔宁墓志》楷书风格

唐代墓志楷书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唐代楷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承隋、求变、鼎盛、衰落。有的墓志与唐代楷书整体发展状况相似,受时代书风影响;有的墓志楷书与北碑、隋碑一脉相承,不太受时代书风影响;也有一部分墓志楷书具有融汇性的特点,融合北碑、隋碑和时代书风;还有一部分墓志楷书具有超前性,当左右时代书风的名家楷书出现之前,在墓志楷书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风格。甚至在唐代楷书衰落期中,墓志楷书仍然有不少水平很高的佳作。唐代墓志楷书数量宏大且具复杂性,风格多样,艺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上乘之作并不比当时名家楷书逊色,足以后人为法。

《王叔宁墓志》在晚唐凋散的书法风气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细细品味其全志,点画之精湛,章法之严谨,让我们看到了唐初书风对晚唐楷书的影响。字体虽然不是当时的楷书名家所写,但是对于系统研究唐宪宗时期楷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叔宁墓志》的楷书笔法传承脉络清晰,它结体上疏朗有致、摆布匀整。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2.《王叔宁墓志》与欧阳询楷书比较分析

《王叔宁墓志》的书法风格在晚唐墓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观此墓志书法,欧书风格贯穿始终。从结构到点画,无不体现出娴熟的欧体技法,但又不完全是欧体风格,可明显看出是晚唐书写者追溯初唐名家书风。

《王叔宁墓志》的楷书笔法传承脉络清晰,它结体上疏朗有致、摆布匀整。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欧阳询楷书的风韵,为楷书上乘之作,由此可见欧阳询书法对当时的影响颇深。

(2)《三国志》引注《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在生活上如此节俭之人,必然不会在丧葬之事上大肆铺张,曹操这种节俭对身边的臣属影响颇大,并产生了切实的效果,后代君主及其曹魏皇室、官员大臣都实行薄葬,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承袭父制,丧事亦从简,说明薄葬禁碑观念已深入人心。

(3)灾荒年代,社会上盗墓之风猖獗,这种盗墓之事直至汉末接踵发生。况且曹操在征战中,设置“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率领部下从事盗墓,以获取珠宝金银充当军饷之用。以免自己的坟冢遭到不测,陵墓不留任何痕迹。曹丕之语更是表明其对掘墓之忧:“自古至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室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4]”

4.厚葬树碑潜在的危害导致丧葬制度由厚到薄,碑铭由树到禁。生活潦倒的普通百姓难免会大肆盗墓以获取金银器具和珍珠宝石等。基于种种危害,曹魏统治者提倡以俭率人,生而节俭,死而薄葬也是禁碑这一现状缘由之一。

刘涛先生在《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一文中推测曹魏时期经朝廷特许仍可树立私碑,情况有二:其一为官方旨意为忠臣树碑,以示优礼;其二表现为普通庶民或故吏上表恳求为清官良将树碑,朝廷“降敕许之”,顺应民意。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薄葬禁碑一直被贯彻执行,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这一时期仅存的碑,如《孔羡碑》、《曹真残碑》、《王基残碑》、《范式碑》、《郛休碑》等皆是如此。由此可见曹魏禁碑实为勒令限制私家刻石纪功之自由,并非禁绝立碑颂德之民俗。

三、结 语

曹操不曾料到“禁碑令”的出台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的政令,墓前的石碑之制既少,埋入墓穴的墓志之作大兴,但各朝执行的情况不一样,时而严厉,时而宽缓,尽管树碑未绝,却无复东汉之盛。

综上所述,不仅是曹魏,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虽葬制不一,却大都不行墓祭,信奉“礼不墓祭”,则必然消减人们在丧葬上的耗费,使之成为简便,成为趋势。禁碑是汉末至曹魏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种种因素下的必然产物,由于当时统治者的法令约束和社会经济、政治动荡以及特殊思想氛围,使得薄葬禁碑能得到长期的推行,但归根结底薄葬禁碑还是在于统治阶级选择丧葬制度的着眼点是否能维护其统治的稳定性。总而言之,碑刻“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故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5]。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碑已经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重视和珍惜。

参考文献:

[1] 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墓志艺术风格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蜡染的纹饰探讨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