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探析

2018-11-26邢海洋

运动精品 2018年5期
关键词:院系个性化人才

邢海洋 张 瑜



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探析

邢海洋 张 瑜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 湖北 武汉 430415)

当前体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个性化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文章对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进行研究,指出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养,提出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建议。

体育专业;个性化;培养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与不平衡不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体育视野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诉求日益强烈,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全民健身风气不断形成,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不同人群对体育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广大青少年学子的体质逐年下降,社区体育参与度依然不高,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容依然较为单一。与之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休闲体育渐成风气,但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仍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体育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如此类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也必须要正视,不可否认,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培养能更好适应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的体育诉求,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1 个性化的界定

教育学上的个性与全面是相对的概念,德、智、体、美、劳在受教育个体上的特殊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即是个性[1]。

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

本文所探讨的个性化,是指不同的素质体系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建构,以区别其他个体的个性表现。

2 进行体育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2.1 掌握各类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对体育人才进行调研,一是摸清体育人才的现有数量,正在培养的各类人才数量,二是体育市场的需求数量,只有摸清家底,对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以此为依据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进行统筹安排,有步骤的进行调整,制定人才战略[2],避免部分专业培养人才过剩,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体育教师需求约为12000,而体育教育专业在读大学生以达10万余人,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应减少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计划,慎重扩大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专业招生计划[3]。

2.2 对不同人群的体育诉求有清晰的认识

人们进行各类活动都有内在的原动力,这是人类的基本特点,体育也不例外,人们在进

2.3 建立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通过市场调研,首先确定素质构成体系,然后再确定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体现的整体结构,通过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整理,掌握素质体系的概念、建立原则与方法,然后根据国家高校有关政策法规,当前教育理念[4],市场需求进行体育专业人才素质体系建构。

3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养

3.1 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烙印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这从其创造的灿烂的五千年文化中可以找到论据: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形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她的非宗教性,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远古的华夏民族与地球上的其他民族一样开始也是用神话来解释世界的由来,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后来,开始是图腾崇拜——龙;再到后来是对祖先的崇拜,“三黄五帝”就是这个传说的见证。中华文化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从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而且表现出了良好的继承性[5]。

之所以要求体育院系的学生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烙印,是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坚持我们的主体文化,在他们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能兼容并包,不至于被连根拔起。所谓“根深叶茂”就是此意。

3.2 具有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特征

培养受教育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具有使命感;能尊敬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不囿于传统、安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求真务实,用于进取,体现着乐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6]。

3.3 具有现代体育学意义上的特性

体育院系的学生在其专业是上应“一专多能”,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人类数千年来创造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我们无法数清,而且新的项目还在不断的增加,比如:太极柔力球,就是将太极拳的发力方法与小球的基本规则有机结合而发明的一项新的运动项目。一个数学家可能掌握数学的全部原理和绝大部分内容,而无论多么优秀的体育家却只能掌握体育运动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几乎不可能精通全部体育项目[7],因此,我们提出体育院系的学生要“一专多能”。另外,体育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新兴的分支不断产生,我们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事业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提高不断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并具有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

4 如何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4.1 教育者要具有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苏联的体育教育理念模式未加消化全搬到我国,导致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开始进入我国,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健康体育等,它们象一股清新的风洗涤了我国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也为体育院系的学生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实践就这些新的理念和模式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在国外看来再好的思想理念,进入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进行中国化的处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就象马克思主义一样,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革命,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4.2 政策的制定者要明确市场的走向

我国已经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完善,作为特殊商品的人才也要面临市场的检验,不了解市场需求的教育是要吃亏的。比如:我们培养的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从近年来看已经供大于求,如果我们还继续扩招,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再如:体育经纪人、特勤秘书的需求近年来不断增加,教育主管部门就要根据市场有计划的进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4.3 有赖于体育院系的文化氛围

毋庸置疑,学生培养质量与其校园文化氛围是紧密相连的。从“五.四”运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在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上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可以折射出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上对名牌大学的学生往往总是求贤若渴,难道只是名牌效应的结果,究其根本,是这些名牌大学文化决定了她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或者不够坚定的优秀品质。建国初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先后建成了所谓的“六大体院”,到今天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各大体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共同的趋势是朝向综合性体育大学发展。其实这是一种必然,因为体育要发展,就需要丰富的体育文化的滋养。综合性大学的体育系同样如此,因此,有必要让我们的校园更纯洁、更生动、更有活力。

4.4 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编写应更加人性化

前文已经论及,我国的体育理念及教学模式最初是照搬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不例外,这时的教学文件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共性有余,个性严重不足,时至今日,已经显示出其诸多弊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课程论也应运而生,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是“校本课程”。它告诉我们,设计出适合自我发展的、更具人性化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个性教育不可或缺的。

4.5 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学校就应该象一个超市,我们应该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供顾客来选购。这里所说的商品就是指课程,顾客指我们的学生。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再不能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结构,我们要允许任何类型的体育人才的只有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4.6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环节,课堂是主战场。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强,大多数时间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主动的吸收营养。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7 教师是培养个性化体育人才的关键

一支政治坚定、专业搭配合理、年龄层次合理、善于学习、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是体育院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体育人才的根本保证。

4.8 学生的主动性是决定因素

4.8.1 为“个性”正名

据笔者了解,体育院系的学生对“个性”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很多学生看来,花哨的头发、不修边幅的衣着、怪异的行为、一口的污言秽语等也是“个性”,甚至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有损集体和社会利益、破坏集体和社会秩序的极端倾向也被他们纳入“个性”的范畴。必须通过引导,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我们所说的个性是全面发展的个性,是健康向上的个性,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这是体育院系具有鲜明个性学生的前提。

4.8.2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当前,在体育院系的学生中间比较流行的几个词语是“无聊、空虚、郁闷”等,这实际上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全、存在偏差或不够坚定。因此,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已经刻不容缓,这是培养学生的前提。这对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1]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5.

[2]赵道静,陈小满.我国体育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32.

[3]哈增红.后奥运时期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力问题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107.

[4]邹平.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J].湖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5.

[5]卢元镇编著.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8.

[6]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

[7]毛振明.体育教学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5.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of PE Specialty Students

XING Haiyang, etal.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Wuhan 430415, Hubei, China)

邢海洋(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院系个性化人才
人才云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毛遂自荐
同桌宝贝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