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咏春拳课程设计

2018-11-26蔡朝翔

运动精品 2018年5期
关键词:咏春拳课程设计武术

蔡朝翔



中小学咏春拳课程设计

蔡朝翔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对学校武术课程设计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分析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师资、评价等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学校咏春拳的开展情况,为学校咏春拳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学校;咏春拳;课程设计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早在1915年就被教育部正式定为学校教育内容。可是学校武术发展至今,效果仍不理想。这与武术的课程设计有关,其中包括武术教学的理念、内容、师资、方法、评价等。咏春拳作为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健心健身的价值功能,其动作简单易学,具有丰富的攻防含义,富有趣味性,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咏春拳作为学校武术课程的新兴内容,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1 咏春拳在学校开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近年来影视文化对咏春拳的宣扬,使得咏春拳的发展相当火热,为人们所认识、接受和追捧,在一些地方,咏春拳以体育课的形式进入到学校教育的行列,部分大中小学校也开设了咏春拳课,部分学者也对学校咏春拳的开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林虹全[1]认为学校咏春拳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准确,没有凸显传统武术的价值;教材、教学内容不确定,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不合理;只重招式,不重攻防与功法练习;师资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编订教材;注重基本功、功法练习;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营造文化氛围等。

黄丹[2]指出咏春拳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健身娱乐性和简单易学性等特点。他强调学校要加强重视力度,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教学要突出专业性,活泼与严肃并重,而且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提高武德修养。

综上所述,咏春拳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咏春拳在学校的发展并不乐观,首先是缺乏相应的机制;其教学目标不明确;咏春拳课程不规范;教学的方法和方式有所欠缺;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许多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使得优秀的拳种咏春拳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2 学校武术教学的研究现状

2.1 学校武术教学的目的与理念

武术教学的理念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学的理念指导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无论是在武术教学还是在武术课程设计上,其理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峰等[3]认为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应以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为指导,增加格斗内容,合理规定教学时数。

姚晋宏[4]认为武术运动要走出困境必须在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中形成四大教育新理念:快乐型、健康型、传统文化型、终身武术教育型,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武术,参与武术运动,从而使中华武术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张峰[5]认为学校武术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为宗旨,将“强身健体”理念寓于武术教学和生活中。

2.2 学校武术教学的师资研究

张峰[5]认为武术教师是学校武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学校武术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同于专业武术工作者,二者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应该有所侧重。学校武术教师应该是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的武术教育工作者。

刘文武[6]认为师资在武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改变师资知能结构的途径。第一,学院培养与师承培养相结合;第二,现任武术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学习;第三,学校体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武术教师的再培训。

2.3 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武术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随着武术教育改革,武术在教学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盛杰[7]认为套路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内容,是中小学武术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根据武术的教学特点,合理选择完整与分解、言传身教、口令指挥和分析对比等方法。

张峰[5]认为在武术教学方法方面要利用互补定律,运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分阶段进行模仿和发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武术特征,进行动作组合拓展,丰富武术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

朱伟[8]认为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化等问题。

张昊[9]认为情景和游戏两种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了课上的效率问题,更解决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特点。

综上所述,中小学武术教学中需要重视武术教学的方法,不能像竞技武术队那样进行严苛的单调的武术训练。尤其是小学的武术教学,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武术教学课程,运用情景法和游戏法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在使得课程生动有趣的同时教会学生必要的武术技能,既锻炼了身心、学习了技术,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4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研究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学的关键,自武术进入学校以来,套路成为武术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可是武术套路在学校教学中的弊端越发地凸显出来,这也是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原因之一。宿继光[10]认为武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分为三个层面:即器物层面的知识技能;制度层面的行为习惯;精神层面的道德修养。学校武术教育应将武术礼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李富刚等[11]认为武术套路“实效性”、竞技性、游戏性、时尚性等的缺乏都是导致其与学校体育格格不入的深层制约因素。

许之星[12]认为现代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忽略技击而空谈健身和修心的现象。针对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是:重拾武术的技击性,在教学中平衡武术的三个价值体系,并以回归武术的本质作为改革目标。

卢玉等[13]认为教材内容应该以一两种武术技能为主,实现终身体育教育;凸显武术教材文化教化功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一纲多本,以校本教材为主。

朱燕[14]提出在小学阶段构建一体化的武术教学内容,他对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了学习领域目标的划分,分别是武术文化、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动作技能、身体健康这四个方面,并且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目标进一步细化。

总而言之,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一直是以套路为主,套路练习比较枯燥,不适合在小学中安排,应该突出武术的技击作用,在教学中加入对练的内容。

2.5 学校武术教学评价研究

武术教学评价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难点,这与武术的自身性质有关。郭清霞[15]认为武术是一个主观性评价较高的项目,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是中小学体育课最有效的评价方法。

宿继光[10]认为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武术教育评价应该从一个宽泛的角度,将习武者的武术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武术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做全面考核。注重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乔丽娜[16]认为发展性武术教学评价体系相较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在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认知方面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提升。

张峰[5]认为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保证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全面和客观;依据“和合理论”,进行差异性评价,尊重学生差异,使差异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认为武术项目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应该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采取多元评价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运用恰当的评价形式与方法,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差异性评价,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3 结论

3.1 学校武术教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其中针对武术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师资、评价都分析地非常细致,也相应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地具体化。

3.2 咏春拳作为学校武术的新兴内容,已经在部分学校开展,但是其研究较为缺乏,在课程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咏春拳的特色。应该加大对学校咏春拳的教学研究和课程设计。

[1]林虹全.学校咏春拳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11(7):77-79.

[2]黄丹,刘永峰,欧光强.佛山地区高校开展咏春拳教学和实证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5-118.

[3]张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4]姚晋宏.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183-184.

[5]张峰.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探骊——以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为基点[D].上海体育学院,2015.

[6]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7] 盛杰.对中小学武术套路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科技信息,2012(7):447.

[8] 朱伟.简析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J].青少年体育,2014(10):97-98.

[9] 张昊.情境与游戏教学法在蛟河市中学武术教学中的对比研究——以太极拳为例[D].吉林体育学院,2017.

[10]宿继光.学校武术教育的当代困境与出路[D].山西大学,2016.

[11] 李富刚,涂琳琳,季浏.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5).

[12] 许之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13] 卢玉,陶丽.对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J].体育教学,2012(12).

[14] 朱燕.小学阶段武术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7.

[15] 郭清霞.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5).

[16] 乔丽娜.上海市小学发展性武术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17]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李万斌.咏春拳的风格特点[J].名拳荟萃,2003,4:32-33.

[2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2]隋国增.咏春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6-88.

[23]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84-87.

[24]刘娜,崔琳.浅析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中华武术研究,2011(3):32-35.

[25]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26]邱丕相,王国志. 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 体育学刊,2006(2):76-78.

[27]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6.

[28]兰孝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7):136.

[29]张德良,石萌,张峰,等.回归武术之本真:再论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设计[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2) :137-142.

Curriculum Design of Yong Chun Box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CAI Chaoxiang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蔡朝翔(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武术教育。

猜你喜欢

咏春拳课程设计武术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咏春拳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民生·创业让咏春拳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