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合作助力工艺振兴

2018-11-22马达

创意设计源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

马达

[摘要]文章以江苏地区工艺美术为例,结合江苏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机遇,指出产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产学合作模式能够拓宽传统工艺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工艺美术行业;产学合作;传统工艺振兴

[Abstract]Taking the arts and crafts in Jiangsu as an example, 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arts and crafts.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 widen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Arts and crafts industry;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由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历来受到民众的关注。在我国工艺美术的璀璨星河中,江苏地区的工艺美术一直闪烁着十分耀眼的光芒。尤其是从明清至今,江苏地区的工艺美术以众多的品种、典雅的风格、精巧的技艺、辈出的人才在全国占有突出位置。

一、江苏地区工艺美术优秀传统

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工艺品类中,江苏地区涵盖较多,如“四大名绣”之苏绣,“三大名锦”之云锦、宋锦,“三大名作”之苏作(木工),“四大漆艺”之雕漆嵌镶,“四大名陶”之紫砂陶,“三大木版年画”之桃花坞木版年画,“四大泥塑”之惠山泥人,等等。这些无不让人推崇和青睐。

纵观江苏地区的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其发展离不开历代从业艺人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历代文人、学者们的支持和参与。在传统手工艺创造活动中,身怀绝技且具有艺术修养的能工巧匠是行业发展的主力军,明代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曾记述:“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壁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1],从中可见当时手工艺人高超技艺的影响力;明代后期,江苏紫砂陶器行业能人辈出,先有“万历四家”之董翰、趙良、元畅、时鹏,后有“三大妙手”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他们的业绩与影响,文献中都有详尽的记载,其中时大彬更得“宜兴妙手数供春,后辈唯推时大彬”[2]的赞誉;清未民初刺绣家沈寿,另辟蹊径,吸收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创造出明暗关系变化的仿真绣,在当时享誉海内外,至今乃影响着刺绣业界。

另一方面,历代文人、学者们的关心和推动,甚至亲自参与设计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江苏地区工艺美术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明代文人文震亨的《长物志》记载了许多工艺设计构想和理念,对当时手工艺人的创作起到启发作用。明清时的一些书画家,喜欢在素面扇上题诗作画抒发情感,有的还参与扇骨的装帧设计,这种润物无声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治扇艺人水平的提高。

艺人受文人的启发与点化,对艺术的提升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明代紫砂圣手时大彬的制壶,“初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后成‘大雅之作,前后诸名手不能及”[3];清代文人陈曼生亲自设计紫砂茶具,与杨氏兄妹合作,留下历史经典茶具“曼生十八式”;清未状元张謇以其文人的学识和素养,协助苏绣艺术家沈寿,总结自唐宋以来的各种刺绣针法,编纂了《雪宦绣谱》,至今传用;近代艺术家陈之佛参与云锦的恢复生产与作品创新,后经众多艺术家不懈推进,今云锦织造技艺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等事例,不胜枚举。艺人与文人的紧密结合 ,是推动工艺美术创新与发展的最好动力和最佳途径。(图 1、2、3、4、5、6)

二、江苏地区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与机遇

当前,工艺美术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国家文化工程来实施,并提出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2017年7月,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尊重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绿色发展等。这些内容和要求,都与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休戚相关,也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传统工艺振兴的语境下,如何做好积基树本、加强合作、精进不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课题。

客观分析江苏省的工艺美术产业,在经过前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几年与全国一样,也面临周期性调整的新挑战,以往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或被掩盖的“重技巧轻内涵、重材料轻设计、重欣赏轻实用”的弊端如今凸显出来,这个“三重三轻”归根结底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深究其原因是工艺美术从业者自身或多或少存在学养不深、思维不广、眼界不宽、能力不够等问题,与新时代、新环境、新需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现时单纯靠一己之力求突破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产学合作寻求突破

面对江苏工艺美术发展的这种现状,历史上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借鉴,前面所讲的艺人与文人的合作,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今天所提倡的“产学结合”即行业生产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艺人与文人合作模式的延续与发展。

曾有经济方面的专家提到信息经济时代下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模式,三分之一依靠高等学府,三分之一是依靠业者自身,三分之一是依靠“极客”“创客”。这虽也是见仁见智,却非常贴切地阐明了创新的方法可以是多样性的,创新的渠道也可以是多种融合的,其中高等学府的作用非常关键。联系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实际和自身短板,现今的创新发展的确应在“产学合作”方面去着眼、去探索、去实践。

就江苏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工艺美术行业的产学合作,还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产学合作机制。在传统工艺振兴的大背景下,无论从行业自身的传承、发展需求也好,还是学院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责任也好,产学合作无疑是最佳的方式。问题是怎么将“产”与“学”各方的积极性和优势整合起来,这不仅仅是形式的合作,更是要“连筋连心”地结合。相关的行会、学会、商会、生产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实实在在地组织校企合作,共同谋划贴合行业、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合作内容与重点,共同实施相关的计划和项目,最终以求得产学双方的共同发展。

“校中廠”与“厂中校”方式也值得探讨,也就是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或大师的工作室、工作坊,将行业的一些生产方式、技艺标准、实践要领融入到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对行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都会起到有效的作用。现在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实事求是地讲大多还是传统的传承方式,即师徒传承、父子传承、地域传承。这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现在需要经过学校系统培养且具有文化基础、艺术修养、职业素质的人才。在行业中形成社会传承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局面,这对我们工艺美术的创新也好,发展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具有设立产学合作措施的长远目光,确立产学合作的项目和方式时要有重点。在建立合作的体制、机制基础上,认真规划具体项目的实施模式和方法,针对行业和企业创新、创造的阶段性需要,在自身投入实施项目,争取各级政府各类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例如可以以学院为主体,以培训行业、企业创新人才为目标,共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除自我投入外再争取国家级、省市级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扶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为抓手,争取国家级、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孵化平台资助等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经费上有可靠保障,以解决现实的成本开支。

第三,加强院校与行业间的互动合作,对接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高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听取企业和行业的意见;同时,学院中的教学人员也要主动了解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产品的制作流程和工艺。对工艺美术行业而言,行业内的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要积极配合,参加一些学校课程的开发,乃至参与一些教学活动。

结语

我国工艺美术行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目前,全国工艺美术整体的销售收入,据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在一万亿元以上,规模以下的中小微企业也有近一万亿的销售收入。今后行业还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有更大的市场需求,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特别需要有文化基础、艺术功底、职业素养的人才来充实我们的队伍,这是我们行业所急需的。这寄希望于产学合作平台,能为振兴和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萧元编.明清闲情美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253.

[2]张仃主编. 中华民间艺术大观[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259.

[3]吴骞.阳羡名陶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从模式研究到国家制度建立的探索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政策变迁: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分析
产学合作环境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海高校创新合作演化路径分析
加拿大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合作创新框架
创建21世纪日本私立综合大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