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

2018-11-16陈永泉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作文教学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可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写作一定数量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作文,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过程中,训练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的薄弱点在读写方面。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所学课文研得不深,挖得不透,有时囫囵吞枣,满足于一知半解;在写作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调,结构混乱,语言不通,条理不清,且普遍存在着惧怕写作的心理。写作时大部分学生感到无处下笔,无话可说,于是就东抄一句,西抄一段,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干脆不交作文。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几年来我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那就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共同提高。

读写结合在传统的观念中是指学生读什么体裁或题材的文章,教师就教学生写同类体裁或题材的文章,主要指导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上,通过写作训练来激发学生钻研课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过程中,训练其写作能力。具体做法是每学期指导学生写作一定数量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作文。作文命题遵循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并举的原则,从有利于突出课文重点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角度出发,根据课文特点确定训练内容。

在讲授现代文时,从“读”的角度出发,主要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归纳、总结课文在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的特点;从“写”的角度出发,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取舍材料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在表达上采用了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些内容对学生写好记叙文大有益处。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次题为“祥林嫂小传”的作文练习,我反复告诫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就写不好这次作文。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提取要点。写作时要将倒叙改为顺叙,注意衔接,详略得当。要将原著中的许多生动形象的描写改为概括性的语言,人物对话也改成一般叙述,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在反复研读课文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要点,按要求顺利完成作文。讲评时我又把学生作文同课文进行比较,讨论了这样两个问题:倒叙和顺序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人物传记和小说有什么不同?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课文的結构、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理解得更透彻。

再如,鲁迅的小说《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双线结构,而学生对于双线结构及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不容易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此文时我没有生搬硬套地灌输抽象概念,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次题为“夏瑜在狱中”的作文练习,写作前结合课文重点对学生进行读写指导:根据作文题目,这篇作文的中心人物应是谁?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是“夏瑜”。我紧接着又问:夏瑜在课文中是不是中心人物?学生无法回答。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学生的读书热情很高,求知欲很强,不一会儿就弄清了问题的答案:夏瑜不是课文的中心人物,他的材料散见于课文不同的段落内,写作时要将零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这就需要吃透原文,弄清课文层次结构、主次详略,然后对原文的材料重新剪裁组织。要求学生改写时依据原小说中有关情节的提示,抓住夏瑜狱中斗争和英勇就义两个部分展开,并进行合理想象,添加一些对话描写和肖像描写,从正面表现夏瑜忠于革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作文完成后同课文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创作《药》的意图:作者将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安排为明线是为了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这个主旨。

在讲授一些内容难度较大的现代文时,教师也可以从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思想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写课文评论,引导学生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探索,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

执教鲁迅先生的《祝福》和《阿Q正传》时,发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祥林嫂太可怜,阿Q太可笑。学生容易把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命太苦,把阿Q的悲剧归结为性格的弱点,这样就没有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其实,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要通过展现祥林嫂屈辱的生活和被扭曲的性格来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者刻画阿Q 这个物质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摧残的贫苦农民形象,是为了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揣摩重点语段,然后要求学生以“祥林嫂悲剧之我见” “祥林嫂之死,谁之罪?”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从阿Q悲剧看辛亥革命”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题,学习写课文评论。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对课文主题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在讲授思想性、哲理性很强的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后,要求学生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写读后感;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后,指导学生以“祸患常积于忽微” “满招损,谦受益”为题写读后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后,要求学生写题为“先有齐王而后有邹忌”和“实话还得巧说”的读后感;学习荀子的《劝学》后,指导学生以“学习要有恒心”“学习知识要注重积累”“学习要专心”为题写读后感;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后,指导学生以“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不可轻信盲从”为题写读后感。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仅仅停留于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积累上,而是上升到了理性认知的高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写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阅读中,学生不再是抽象地归纳写作特点,机械地记忆概念,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提高了阅读效率和质量。反过来,学生对一篇篇成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揣摩,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修养。这样读写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作者简介:陈永泉(1962—),男,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作文教学
品读经典名篇,书写生活点滴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读写结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以写促读”教学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