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比较阅读

2018-11-14闻田硕马丽平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闻田硕 马丽平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对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比较阅读

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在教育领域被人熟知和提及的热门词汇,也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围绕着在教学环节中添加“比较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来展开分析。

一、 阐述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样定义素养:“所谓‘素养,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我们每个人在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核心素养。

作为教我们母语的语文学科,因其传承着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学性、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及语言性等等而有着其特殊的位置,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属于工具性的领军式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他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核心依据。

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要素便是语言理解与运用,语文教育最应重视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与教学。语言文字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并学习好运用好是身为一名学生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开发,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意义,实现对语文学科的思想上理解与实际上的运用,做到在理解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此外,语言与思维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是语言的内化,语言离不开思维的支撑。语言的逻辑性与缜密性需要依靠思维的整合,而思维的提升又要靠语言的一次次检验与锻炼。语文学科的特质之一就是与审美活动挂钩,做好语文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刷新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即使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提升。”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语文教育就是以汉语文化为依托,以人类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过程。“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比较阅读

(一) 比较阅读的定义及方法

比较阅读是指,将内容或形式或风格或作者相同或相近的两篇文章或两个片段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将其中需要对比的部分反复地阅读思考斟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可以丰富眼界、开拓思维,又可以使我们对文章的认识更加的充分,深刻,对把握其特点,看到其差别有显著的效果。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整合之后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比较阅读

拿高中来说,高中语文课本分为必修和选修,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选修课本的运用而只关注必修课本。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文章的单一化。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这样做既重点突出又节约时间,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与此同时就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穿插“对比阅读”这一环节来弥补所学文章单一这一劣势了。

文章不应一篇一篇地读,而应一组一组地读,这就是所谓的比较阅读了,其实“文”也不应仅限于文章,而指的是文本。教师应抓住机遇,在课文中寻找有意义的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部分,然后整合起来展示给大家,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精读分析、随机练习等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对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文本的异同。如语言特点的异同、意义思想的异同、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手法的异同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来的学清“一篇”走向读通“一类”。这种阅读方式一方面可以丰富阅读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并且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阅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与思辨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穿插“比较阅读”这一环节或者说是有所涉及有所体现,实际上是非常容易操作的。在课前导语、文本赏析、拓展提升、课后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酌情添加比较阅读的内容。以此来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那么具体可以从开始提到的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来进行分析阐述。

在“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众所周知,所谓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凭借教材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获得认识的提高,思想的熏陶和情意的感染,同时学以致用。能够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它们的作者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载道。所以我们所选取的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进行对比教学的文本,首先要保证能给学生带来“同中有异”的语言的多样性,较之单篇课文的学习,它能够使学生对“同类”事物获得更宽的阅读视野,通过对多文本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对这类事物的认识,从而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

在思維的发展与提升方面,比较阅读一方面要能求同存异,既能够将思维聚合,又能够将思维发散。思维如果不发散那就不可能再造出任何创新性的火花。所以,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比如,杨万里曾经写过两首著名的咏荷诗:《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者是从微观角度进行描写,后者则从宏观角度。微观描写细腻准确,见微知著;宏观的描写大视野、大手笔、浓墨重彩。这样的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无疑是有力的促进。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是指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有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这时可以拿出不同版本的两句话或者换一个字好不好这种形式来让学生进行赏析。如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清代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朱彝尊,汪森编《词综》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这两句话进行比较,突出原文描写石壁高险怪奇和浪花气势非凡的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语文本就是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立足根基,做到使學生能够初步具备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能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对比阅读拓宽眼界,同时还能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往单篇阅读的教学会涉及文化,但同时又容易将文化割裂产生“碎片化”现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涉及文化知识的比较阅读,如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对比等,通过对他们文章的分析来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样做必将会比单篇的课文教学要更加有效果。

比较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当代教师需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合理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

[4]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36-38.

[5]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

[6]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7]吴中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16-21.

作者简介:闻田硕,马丽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