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美国动漫的文化认同功能

2018-11-13◎牛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动漫漫画日本

◎牛 旻

动漫是美、日等文化输出国的意识形态高地。基于高度繁荣的动漫产业,美、日得以将本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大纲、经济文化战略进行有机结合与有序建构,进而持续输出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全世界形成了广泛文化认同。

美、日动漫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具有典型特征,即“确立国际化的文化发展模式——重视文化融合与创新——实现文化输出与认同”。

一、国际化文教策略

作为文化多元的移民国家,美国动漫一向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近一个世纪以来,通过吸纳、整合各国文化,美国先后诞生了取材于欧洲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1937年),融合众多中世纪欧洲神话与英国古典戏剧的史诗类动画《夜行神龙》(1994年),取材于北欧神话的《变相怪杰》(1995年),由中国古诗改编的《花木兰》(1998年),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冰雪奇缘》(2013年)等优秀动画作品。不难看出,正是以别国文化精华为载体,深刻植入美国核心价值观(例如寻找自我价值、个人英雄主义与救赎等),美国动漫实现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隐蔽、高效传播。早在2006年,美国动漫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美元,仅次于其计算机产业。

从现代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电影叙事语言引入漫画开始,日本动漫就被赋予了鲜明的国际化意识。日本动漫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两种途径,一是改编、翻拍世界名著,如《三个火枪手》《汤姆·索亚历险记》《苦儿流浪记》《罗宾汉》《三国演义》;二是以世界名著为素材,创作出全新故事,如以《海底两万里》为蓝本创作的科幻题材动漫《娜迪亚》,以《三国演义》为历史背景创作的穿越故事《龙狼传》等,昭示了明确的国际策略。

日本动漫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黄金期,成功占领海外市场,一举扭转文化产业逆差,极大助推了其文化输出国策。

促成日本动漫繁荣的主要驱动力,绝非市场的主导;恰恰相反,优秀动漫的井喷式生产与输出,正是源自其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教育、文化国策。

在1963年制定的教育改革政策报告《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中,日本政府将“国际交流”列为“发展人的能力”的四大内容之一,视之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民众的国际化水平,日本大力推行“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从小加深理解“世界和日本的关系”“培养国际协调精神”“培养世界意识”;在高中大面积推行三个月左右的“高中生留学”“海外学习旅行”“修学旅行”等项目,并鼓励大学生出国留学。

基于各种文化奖励、扶持政策,日本动漫长期与政府国策遥相呼应,紧密配合。在《天使之翼》《排球女将》等风行全球的体育题材动漫佳作中,日本脱亚入欧、追求世界强国地位的价值取向与时代主题表露无遗,尤其是1980年出品的《天使之翼》,曾直接配合日本的足球国策,推动了千万青少年投身足球,对日本足球的国际化起到了显著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日的大量国际化动漫作品所呈现出的核心观念、角色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都与其国家文化战略、教育纲要等基本国策保持了高度一致。正是基于政府的长期引导,美、日的动漫产业得以高度繁荣。

二、文化融合与创新自立

文化认同既包含外国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也包括本国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与一直处于世界经济文化主导地位的美国不同,日本社会在战后经历了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艰难重构。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动漫创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文化特征、为各国受众认可的角色形象,也一直处于“坚守本国文化”与“吸纳外国文化”的微妙博弈与平衡中,这也生动映射出日本文明和西方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

以角色形象的变更为例。

由于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早期日本动漫作者笔下的角色形象更接近迪斯尼动画风格:圆润可爱、大眼、身材小巧。这种画风可视作对美国动画的直接植入,或曰附庸(早期的日本动漫,其价值并非在于画风的创新,而是创造性地将电影中的景别、变焦等镜头语言应用到静止的漫画画面上,从而渐渐开拓出一种崭新的叙事艺术)。

随着经济恢复并腾飞,志在脱亚入欧的日本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更多碰撞与融合;同时,动漫产业的大发展也造成了画种分流,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开始有了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成年漫画等多种门类分野,并随之形成了迥异的画风。

在追求唯美画面效果的少女漫画中,即使角色是体格本应较小的日本男性,其身体比例也往往被处理成高大修长的九头身,甚至更为颀长,还拥有欧洲、北美白人的金发、高鼻梁;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在多以热血奋斗为主题的少年漫画中,作者则坚守着文化底线,主角多为性格倔强、黑发、鼻子小巧、下巴较尖的东亚人形象。

在被誉为国民漫画的《龙珠》中,男主角拥有施瓦辛格式的肌肉线条,却保留了较为小巧的体型;虽是一头黑发,却在变身时会变成满头金发。这种模糊的“文化混搭”,反映出日本社会在吸收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时的犹豫与暧昧:既向往西方文明(尤其是美国文明)中美好、强势的部分,又出于自立与自卑混杂的心态而对其保持疏离。

随着日本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渐成经济文化大国,国民在体格、文化素养、衣着打扮、文化自信上显著提升,整体国民意识和价值取向投射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也就发生了明显变化。20世纪90年代起,动漫中的日本人更像日本人(当然是平均身高已超过70年代,面对西方文明时不再焦虑失措的日本人形象),西方人也更像西方人,对外国人形象的刻画细致、多样、丰富、真实。摆脱了尴尬、复杂的文化心理束缚之后,在形形色色的作品中,作者们不再拘泥于角色的国籍和民族,用缤纷多彩的发色、发型、瞳孔、脸型、体态、服饰等元素,创作了大量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的角色形象。

从早期较为直接、简单的模仿,到与本国文化元素结合,日本动漫已具有高度成熟、完整的价值体系,能将原本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以自身的价值取向为主导,进行再创作。从对美国动漫和价值观的向往、仰望与依附,到最终实现价值自信、文化自信,凭借文化传承与创新,获得了本国民众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了文化输出。

三、文化认同与输出策略

与日本动漫不同,以迪斯尼、梦工厂的大型商业片为主导的美国动漫早已形成了固定的叙事公式和价值观定律,剧本模式高度固化。因此,其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十分明确,即以标准的美国话语来重新诠释各国文化。

无论是取材自中国文化的《功夫熊猫》《花木兰》,还是翻拍自日本的《阿童木》,这些在本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故事母题,精神内核都被置换成了美国价值观:美国式的救赎与个人英雄主义,寻找自我价值,建立珍贵友谊等。这种文化内核的置换产生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加上细节的创新、角色关系的重组所形成的新鲜感等,共同构成了美国动漫的创新与文化认同策略。

如果将美国动漫的文化策略比喻为“请进来”,日本动漫的策略则可喻为“走出去”。日本动漫的文化创新与认同策略与美国迥异,更倾向于融合创新,而非吸纳诠释。无论亚洲还是欧美读者,都能轻易、直观地在日本动漫中找到一些本国的文化元素、传统价值观念。宫崎骏的许多影片就醉心于描绘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欧陆风情,如《天空之城》再现了蒸汽机时代初期欧洲社会昂扬而充满冒险主义的精神内涵,将欧陆城镇的生活气息描绘得栩栩如生;《红猪》则是以欧洲人的价值取向和视角讲述了20世纪早期的地中海传奇,喜爱中国文化的漫画作者小川悦司的《中华一番》(《中华小当家》)则干脆将故事舞台放在中国,以中国少年为主角,讲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料理”——中国饮食文化,堪称动画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日本动漫乐此不疲地改编各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大量借鉴各国各民族文化元素,不但极大丰富了本国动漫的文化艺术内涵,还逐渐通过动漫作品建构起一种融合了本土意识和多国价值观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价值体系,纵观日本动漫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日本向欧美等先进工业文明学习、不断塑造和改进核心价值观与精神面貌的社会集体心灵史。

因此,在文化融合、创新与认同方面,无论形式与内容,日本动漫都更加多元。

1.装饰性的引用

《名侦探柯南》是日本重点输出的长篇动漫,其故事舞台覆盖全球,主角时常奔走于充满怀旧感的英国雾都,或是沧桑的沙皇遗址,或是美国的喧嚣都市,主角们的侦破对象也不限于本国罪犯,而是经常与美国FBI、英国情报局等国际组织合作,与形形色色的跨国犯罪组织和恐怖主义团伙做斗争。男主角江户川柯南的名字,则取自《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以及日本知名推理作家江户川乱步,意在同时向外国与本国推理文学的鼻祖致敬。

1997年连载至今的《海贼王》在世界范围引起的阅读热潮始终不减。对世界各国、各时期文化符号的吸收和改造是其一大特色。

例如,书中的女王博雅·汉库克是以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女战士为原型的角色(也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类似),博雅即“BOA”(蚺)的音译,也即蚺蛇,是南美洲热带地区蛇类,与书中的九蛇岛对应。汉库克(Hancock)则来源于“橡胶工业之父”Thomas Hancock,这一暗喻,与女王挚爱路飞(橡胶人)的情感吻合。

再经过各种漫画式的性格塑造,博雅·汉库克这一脱胎于古老神话、又糅合了现代文明符号的角色焕发出全新魅力。《海贼王》中依据此类巧思来设定而成的角色比比皆是,大多是糅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且巧妙隐喻了角色情感、性格、命运的架构,不仅起到文化传承作用,还每每能有所创制,显示了日本动漫极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2.灵活的化用

在早期作品中,日本动漫的借鉴主要体现为戏仿。

《阿拉蕾》(1980年)是一部充满童趣的漫画作品。书中傻乎乎的话梅超人明显是对美国漫画《超人》的戏仿,但与保卫世界和平的美国超人大相径庭,话梅超人只是一个身穿超人服饰的滑稽配角,其精神内涵更接近日本社会上好吃懒做的闲汉,与超人这一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本意相去甚远,在这样一部欢快活泼的闹剧中,话梅超人的存在,是为了化解英雄主义的崇高感,烘托出快乐生活的主旨。

这种文化的嫁接与改造,已远远超出基于单纯商业目的对别国文化所作的引用,而是基于对外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将其中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再将其纳入本国文化的话语系统里进行重新诠释,是向世界性文化符号致敬的借鉴之作,也是日本文化产业为实现其对外输出目的而有意为之的尝试,戏仿和解构的意味较为明显;在其后的一些动漫作品中,作者们渐渐达到灵活化用、任意创新的程度。

作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态连环杀人犯“开膛手杰克”,因为身处风云际会的19世纪末,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文化扩张,成了被世界熟知的现代都市罪恶符号。多年来,这个典型形象不但活跃在美、英等大国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也活跃在日本动漫作品里。

从南美古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的活祭传说和面具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的《JOJO奇妙冒险》,是连载逾二十年的长寿作品,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有深入挖掘,用写实和虚构杂糅的手法讲述了“隐藏在宏大历史之下”的英雄传说。在《JOJO奇妙冒险》中,开膛手杰克向吸血鬼出卖灵魂,为了满足自己虐杀的本能欲望而作恶。为配合该作的诡异风格,开膛手杰克往往用明晃晃的手术刀切开牲畜躯体,藏身其中,向主角们发动突袭,给故事营造出十分惊悚、残忍的氛围。

在《黑执事》(2006年)中,开膛手杰克则一分为二,由隐匿在人间的死神,以及决心报复社会的“红夫人”共同组成。命运悲惨的红夫人曾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在经历了夺爱、丧子、灭门等惨案之后,原本善良开朗的性格彻底崩溃,沦为变态杀手,并与偶遇的死神结成同盟,共同行凶。

3.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

得益于“脱亚入欧”政策,日本较早融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因此,西方奇幻文学、推理文学、骑士文学等体裁很早就得以进入日本,并培养起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以及较为成熟的创作体系。

由于对欧美各国文化的长期浸淫,日本动漫对各国文化的嫁接并非徒具其形,而是能深入理解、把握各国文化的精神内涵,继而进行改编、再创造。

《娜迪亚》(中译《蓝宝石之谜》)的制作团队是GANIX,其主创人员出自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因此在创作方式和价值取向方面部分承袭了宫崎骏的人文主义情怀。

该作改编自凡尔纳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为开端,将工业革命伊始欧洲国家朝气蓬勃、精神昂扬的人文气息描摹得十分细腻生动。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小说中的潜艇改成一艘潜行深海的飞船,并依托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迷人传说虚构出一个隐匿的外星文明,将原著所关注的伦理主题提升到更高层面,围绕文明与种群间的生存伦理展开故事,用更加宏伟的科幻形式探讨了日本动漫的传统主题。

1989年开始连载的《圣传》是开启少女漫画新时代的重要作品。故事取材于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天龙八部传说,创意新颖,也打破了少女漫画千篇一律的欧美格调。该作以印度神话和民间故事中浓厚的命理观念为核心,演绎出了一连串极富印度文化特色的悲剧情节。

虽然该作情节较为松散,但在漫画技法方面有所创新,且将印度传统神话元素做了创新性演绎,将印度神话中古老的神祗、图案、古国风情等元素与日本动漫华美细腻的风格结合,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应。随后,在90年代初,日本少女漫画作者们相继推出了《不可思议的游戏》《天是红河岸》等同类题材作品,将视线投向中国、土耳其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以多元创新的故事形态受到了各国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为日本动漫文化走向全球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基于长期的国际化策略,美国、日本动漫对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了深入吸收、学习、传承、创新,从大量翻拍改编,到借鉴创新,再到灵活化用和再创造,已形成基于动漫的庞大、独立文化体系。

尤其是日本动漫,驾驭各国、各时期的故事题材时,都显得得心应手。无论是描绘西方的中世纪城镇,还是现代都市,抑或古代中国的王城风貌,均能在人文气息、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的描绘方面达到极高水平,更难得的是,还能将具有本国特色的角色形象、性格特征、价值取向进行巧妙融合。

文化的嫁接,使日、美自身的文化土壤更加肥沃,并产出了新的文化果实,进而向全世界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这种软实力的成功输出,为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文化大国制造了重要突破口。

猜你喜欢

动漫漫画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