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集小考(续)

2018-11-13李一飞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次韵苏辙苏轼

李一飞

(湖南科技大学 离退休处,湖南 湘潭 411201)

西昆酬唱集

与唱作者之一

刘秉

张秉

《西昆酬唱集》卷下《清风》和者第六人、《戊申年七夕五绝》和者第四人,明嘉靖刊本题名“秉”,佚其姓氏和官称,清康熙戊子朱俊升刻本臆作“刘秉”,其后各本皆沿朱本。今按:刘秉当是张秉,秉(961—1016),字孟节,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新安文献志》卷九四上、《宋史》卷三〇一有传。秉善诗,淳化中,知郑州,二年九月,王禹偁赴商州贬所过境,访于逆旅,作联句诗抒怀(《小畜集》卷八)。咸平四年,杨亿有诗和张秉,《武夷新集》卷二《坐中朱博士言:今荆南张谏议典襄阳日尝留意一妓,公颇畏内,终不得近,及移郡荆渚泣别邮亭乃为歌词流布巴郢,予感其事赓而成诗》中之荆南张谏议、卷七《诸公寄题建州浦城县清河张君所居池亭诗序》中的“安定大谏”,均指张秉。张秉还是参与西昆酬唱的作者之一,《清风》诗首倡者晁迥五世孙晁说之,宣和五年知成州州军事时,尝以《清风诗十韵七首》刻石,作《清风轩记》记其事,谓其祖尝倡作《清风十韵》,“属而和者六人”中,第六人为“张密学”,刻诗各署姓名、官称,有“左谏议大夫张秉”(《景迂生集》卷一六)。据史传,秉于真宗咸平至大中祥符间,先后“除左谏议大夫”“加枢密直学士”,知晁说之时传本《西昆酬唱集》中保留着张秉原名,当是以后在辗转传抄过程中,佚其姓氏,至清,朱氏妄推为刘秉。王仲犖《西昆酬唱集注》附录《刘秉疑是张秉说》,只据史传考谓“秉诗六首,作于大中祥符元年,时秉官给事中。秉太宗世,擢进士甲科,史称其属词敏速,盖亦能文之士,故与杨刘相倡和也”,故只能“疑”是张秉,今证之以晁《记》及石刻诗,王先生《说》之“疑”是可得以消释的了。

苏轼《百步洪》诗写作年月

苏轼名作《百步洪二首》(《苏轼诗集》卷一七),为历代诗坛推重,洪迈《容斋三笔》卷六谓其“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称其“联用比拟,局阵开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创之”。然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尚有模糊之处,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引《乌台诗案》云:“熙宁十年,知徐州日,观百步洪,作诗一篇。有本州教授舒焕和诗云……。当即所云同赋也。”孔凡礼先于《苏轼诗集》此诗后录冯注;继于《苏轼年谱》卷一七元丰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致简秦观,托道潜转致”条提及该诗序,而不系录该诗,致此诗写作时间尚在疑似之间。

今按:百步洪,在徐州城东南二里,苏轼于熙宁十年五月到知徐州任,元丰二年二月移知湖州,其间,两次游百步洪,均有诗。一为《次韵子由与颜长道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苏轼诗集》卷一五),苏辙原诗《陪子瞻游百步洪》,见《栾城集》卷七。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徐州任,时辙受南京留守张方平辟为签书应天府判官,与轼同行至徐州,中秋次日,始离徐赴南都,其间,与颜长道(名复,时令彭城)游百步洪,《陪子瞻游百步洪》为此游作。一为《百步洪二首》(《苏轼诗集》卷一七),叙云:“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已为陈迹,喟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此叙言及二次游百步洪,一为王巩与颜长道携妓游乐,一为王巩去后,苏轼与释道潜(参寥子)游,苏轼作诗。王巩,字定国,张方平婿,时在南都。《苏轼文集》卷一〇《王定国诗集叙》:“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栾城集》卷八《送王巩之徐州》有“高秋远行迈”“黄楼适已成”语,《苏轼文集》卷六六《书子由〈黄楼赋〉后》云:“元丰元年八月癸丑(十二日),楼成。九月庚辰(九日),大合乐以落之”,十五年后,轼有诗忆其事,诗题云:“在彭城日,与定国为九日彭城之会。今复以是日,相遇于宋。凡十五年,忧乐出处,有不可胜言者。……”知巩自南都游彭城在元丰元年重九前后,《百步洪二首》作于“定国既去逾月”,则为本年十月。《苏轼诗集》将上述冯应榴注置于《百步洪二首》下,与熙宁十年《次韵子由游百步洪》诗相混,误。

张舜民《郴行录》记时

张舜民为北宋中后期著名诗人,字芸叟,《宋史》卷三四七有传,著有《画墁集》一百卷。舜民尝因事谪监郴州酒税,赴贬所途中作《郴行录》纪行,今存《画墁集》卷七、八。该文上承李翱《来南录》、欧阳修《于役志》,下启陆游《入蜀记》,沿途朋会揽胜说诗,同为纪行名篇。观全文均以干支纪日,未明署年、月。兹略考于下:

《东都事略》卷九四张舜民传:“元丰中,朝廷方讨西夏,五路出兵,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遵裕败,谪监郴州酒税。”知事在元丰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〇载:元丰五年十月庚午(二十三日),“降授承务郎新监邕州盐米仓张舜民监郴州茶盐酒税。”是为命下之日;其赴郴时日,《郴行录》纪云:“戊子,是夕中秋。《八月十五日夜清溪舟次》诗云:‘清溪水底月团圆,因见中秋忆去年。旱海五更霜透甲,郴州万里桂随船。昔看故国光常满,今望天涯势似偏。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检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元丰六年,岁次癸亥。八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与《录》记次日“己丑,与沈遼饮于齐山,观理浮桥,谒余为《齐山桥铭》。……元丰癸亥仲秋,沈遼施桥,张舜民为之铭曰……”合;又《画墁集》卷四有《元丰癸亥秋季赴官郴岭,舣舟樊口……》诗,即《郴行录》“丙寅,招苏子瞻游武昌樊山,……移舟离黄州,泊对岸樊溪口”事,凡此,均可证其赴郴在元丰六年,中秋过池州齐山。再循此逆、顺推检,可考知舜民此行日程:五月“丁丑(二日),拜双庙”于宋州睢阳;六月“辛亥(七日)见徐积”于山阳;闰六月过扬州;七月“庚戌(七日),晚次江宁府”;八月“癸未(十日),入池州溪口”,十五、十六日,会沈遼于州南之齐山;九月“壬戌(二十日),早次黄州”,会苏轼于雪堂,同游武昌樊山,时“子瞻坐诗狱谪此已数年”;十月“丙戌(十四日),次岳州。……辛卯(十九日),登岳阳楼”;十一月“甲子(二十三日),发潭州”;十二月“丁丑(七日),朝谒岳祠”;十二月戊子(十八日),尚在衡阳,其抵郴当在年末。

由此可见,《郴行录》的干支纪日,大体上是准确可信的;《清波杂志校注》卷四《张芸叟迁谪》,以为“己丑立秋”“系元丰五年七月十日”,“癸酉十月朔”虽合元丰六年历,然计日“可怪”,进而疑今本《郴行录》,“乃后人掇拾舜民《南迁录》遗文而妄题甲子且予增窜者”。其实,《校注》实未注意到六年有闰六月,乙亥朔,“己丑立秋”为元丰六年闰六月十五日,是日立秋。“癸酉十月朔”一段则为错简,该段所记武口、青山矶,皆舟过黄州将达武昌黄鹤、白云之境况,当移前,置于“丁卯,会食李令,射于县圃”“丙子,群会登石城”二段之间。看来,今本《郴行录》文字虽偶有错乱、残缺处,然还不能因疑而遽断为系后人“妄题甲子”者。李之亮《张舜民诗集校笺》附《张舜民行事》系舜民郴行于元丰五年,亦误。

刘攽、孔武仲诗中的“三舍人”

元祐二年,刘攽(贡父、叔贡)、苏辙(子由)、曾肇(子开)、孔武仲(常父)同官中书舍人,以诗唱酬,朝官参与者甚众。诗中屡言及“三舍人”,而史料对三舍人所指颇有歧异,兹考证之。

唱和诗可分两组。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二有《三月十七日三舍人宴集西省,刘叔贡作诗贻坐客,席上走笔和呈》《重次前韵,奉酬子由、子开、叔贡三舍人二首》,共十三首;陆佃《陶山集》卷二有《依韵和呈刘贡父舍人三首》《用前韵呈苏子容尚书》;苏辙《栾城集》卷一五有《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二首》;《苏轼诗集》卷二八有《次韵刘贡父省上》二首。知此次为刘攽首唱,苏辙、曾肇酬和,传开后,苏颂(子容)、苏轼(子瞻)、陆佃(农师)、胡宗愈(完夫)、邓忠臣(圣求)相继次韵。今刘攽原唱及胡、邓酬和诗均佚。

另一组为孔武仲首唱,《清江三孔集》卷六有武仲《三舍人题名于后省,皆赋诗,因寄呈刘贡父》,和之者有刘攽《次韵孔常父》(《彭城集》七),苏辙《次韵孔武仲三舍人省上》(《栾城集》卷一五),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苏轼诗集》卷二八)。又据孔武仲《曾子开示诗再用前韵》,知曾肇亦有和作,但佚。轼诗题下自注:“三月二十九日作,明日驾幸景灵宫。”

两组诗均称“三舍人”,苏颂诗指明为苏辙、曾肇、刘攽;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却见三贤起江右”句自注:“曾子开、刘贡父、孔经父,皆江西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以为曾子开、刘贡父、孔常父;孔凡礼《苏轼年谱》《苏辙年谱》以为曾肇、刘攽、苏辙。今按:上述两组诗虽同为咏三舍人事,但时间前为三月十七日,后为三月二十九日;前用上平声齐韵,后用上声有韵转下平声阳韵;前为刘攽原唱,后为孔武仲原唱;前为宴集西省,后为题名后省。视其时有先后,用韵不同,原唱有异,事由非一,则三舍人所指亦未必尽同。《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舍人四人,旧六人。掌行命令为制词,分治六房,随房当制。……元祐元年,诏舍人各签诸房文字,其命词则轮日分草。”据史传,时中书舍人为曾肇、刘攽、苏辙、孔武仲。上诗所云三舍人,为轮流当直三舍人,据苏颂诗,三月十七日为苏辙、曾肇、刘攽无疑;三月二十九日当直三舍人,其中曾肇、刘攽无疑,另一人似当为孔武仲,盖苏轼自注“曾子开、刘贡父、孔经父,皆江西人”,“经父”为“常父”之误;“皆江西人”,不当再误,更不至于将弟辙称作江西人,故王文诰案是。

“三舍人”之称,前此多有。白居易《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诰与王十一、李七、元九三舍人中书同宿话旧感怀》(《白氏长庆集》卷一九),作于长庆元年,三舍人,指王起、李宗闵、元稹。王禹偁《贺三舍人新入西掖》(《小畜集》卷八),指吕祐之、钱若水、王旦;梅尧臣诗谓《韩子华、吴长文、石昌言三舍人见访》(《宛陵集》卷五四)。名最盛者,为封还除李定御史词命的宋敏求、苏颂、李大临,世称“熙宁三舍人”(《宋史》卷三三一《李大临传》)。及至元祐初,诸舍人及同僚以居此职为荣,反复以诗唱和,可谓盛况空前。时官吏部尚书兼侍读、充实录院修撰的苏颂,名在“熙宁三舍人”之列,引以自豪,尤为属意。

张耒《送秦观从苏杭州为学序》为送秦觏作

《张耒集》卷四八《送秦观从苏杭州为学序》:“秦子善文章而工于诗,其言清丽刻深,三反九复,一章乃成,大抵悲愁凄婉,郁塞无聊者之言也。……子方从眉山公,其以予言质之而归告予也。”诗题“观”字误,盖苏轼守杭时,观正为蔡州教授;熙宁间,轼判杭州时,观虽从其游、学,然轼时为通判,不当称之“苏杭州”;观,当作觏,觏字少章,观之弟。《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一《送少章从翰林苏公馀杭》、《后山居士文集》卷一《送秦觏二首》,任渊注均系于元祐四年,据施宿《东坡先生年谱》:是岁三月,苏轼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时秦少游之弟觏少章,从先生学于杭”。知耒序为送秦觏作无疑。

陈舜俞等生卒

比读《全宋诗》《全宋文》作者小传,生卒或有异、缺处,兹就其中数人略为辨证、补考如下。

陈舜俞,字令举,北宋中期著名诗人,有《都官集》。《全宋诗》卷四〇二小传作(?—1075),《全宋文》卷一五三四作(1026—1076)。今按:《都官集》卷一二《枫桥诗》云:“二十送上乡老书,白髪堂上欢愉愉。……明年偶中崇政第,赤城山下欣迎扶。”《都官集》附陈杞《原跋》载舜俞“以庆历六年贾(黯)榜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一,推知其生于仁宗天圣四年(1026)。其卒,《宋史》卷三三一本传云:“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青苗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奏上,责监南康军盐酒税,五年而卒。”似卒于熙宁八年,然释契嵩《镡津集》附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末署“熙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记,尚书屯田员外郎陈舜俞撰”,又似不当遽没于该年。检《苏轼文集》卷六三《祭陈令举文》:“予与令举别二年而令举没。”其与令举别,指自杭州赴密州任,与舜俞相别,即卷七一《书游垂虹亭》所记熙宁七年九月“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吾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事;《苏轼诗集》卷二四《王中甫哀辞》叙记“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中有王中甫、钱子飞、吴长文、陈令举及苏轼、苏辙兄弟,“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甫于密州,作诗弔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轼、辙于嘉祐六年(1061)制科入等;元丰七年轼自黄州量移汝州,则轼中科第后十五年、自黄移汝前八年,均为熙宁九年,是舜俞卒于熙宁九年(1076)无疑。

冯山,字允南,北宋中期诗人,有《安岳集》三十卷。《安岳集》卷首附刘光祖《原序》谓其“卒于绍圣元年”,无异说。其生年,《全宋诗》卷七三四小传存疑,《全宋文》卷一七〇八小传作1031年。今按:《安岳集》卷一〇《丁卯除夜》诗云:“明朝五十八,消息近休官。”元祐二年(1087)岁次丁卯,明年五十八,知其生为天圣九年(1031)。《全宋文》是。

黄履,字安中,邵武人。其生卒,《全宋诗》卷六二七缺,《全宋文》卷一七九〇作(1034—1101)。今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〇六:元符二年甲戌,“是日,尚书右丞黄履乞罢政,……(曾)布又言:履虽长于臣两岁,然极清健,无可去之理。”据《宋史》卷四七一《曾布传》“大观元年,卒于润州,年七十二”语,知曾布生于景祐三年(1036),亦知黄履生于景祐元年(1034)。《宋史》卷三二八黄履传:“徽宗立,召为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未逾年,……提举中太一宫,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建中靖国元年十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黄履”,知其卒于是年(1101)十月。

林希,字子中,能诗善书,与苏轼、米芾等交游、唱和。郭祥正《青山集》卷二二《赠子中修撰》:“试问行年俱乙亥。”同书卷二〇《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云:“六十明朝是。”知祥正生于岁次乙亥的景祐二年(1035),林希亦同年生。《东都事略》卷九七、《宋史》卷三四三《林希传》载希“卒,年六十七”,知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全宋诗》卷七四八录林希诗,小传缺生卒;《全宋文》卷一八一一希小传生卒(1035—1101),是。

孔平仲,字毅父,临江军新淦人,与兄文仲、武仲俱有名于时,号“三孔”。《全宋诗》卷九二三、《全宋文》卷二二七二小传未具生卒。今按:李春梅《三孔事迹编年》庆历四年(1044)引《临江西江孔氏族谱》谓“平仲生于是年乙亥月己亥日丙寅时”,可信。《宋史》卷三四四本传:“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党论再起,指崇宁元年(1102)五月诏贬元祐党人已故者司马光等官、在世者苏辙等“不得与在京差遣”、立党人碑于端礼门。(《通鉴续编》卷十一)《清江三孔集》卷二九孔平仲《谢宫观表》有“备员关外,况洙泗乃先祖之乡”语,明为“主管兖州景灵宫”。九月,立党人碑,时平仲已卒,是知平仲卒于本年五、九月之间。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擅诗词,与苏轼交往甚密,相与唱和,有《姑溪居士集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其生卒,《全宋诗》卷九五〇小传未具,《全宋文》卷二四〇九小传未具生年,谓“卒于重和元年以后,年八十余”。今按:其《姑溪居士集后集》卷三《寄耀州毕九》云:“我初与子未束髪,长我一岁今皆翁。”耀州毕九,毕仲游,《永乐大典》卷二〇二〇五陈恬撰《西台毕仲游墓志铭并序》:“改秘阁校理、知虢州,未行,改耀州。”“宣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西京,享年七十五。”推知仲游生于庆历七年,亦知之仪生于庆历八年(1048)。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五一《姑溪三昧序》载:“政和四年秋七月,始见公于姑孰,……后三年而公亡。”似卒于政和七年;然《姑溪居士集前集》卷三五《祥瑛上人字序》自署“戊戌三月六日姑溪老农书”,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岁次戊戌,则其卒在是岁,享年七十一;或卒于稍后。

猜你喜欢

次韵苏辙苏轼
姚泉名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苏轼吟诗赴宴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玉楼春·次韵易安居士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