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思考

2018-11-10韩荭芳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时代培养核心素养

韩荭芳

摘 要: 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当今科技变革和多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当代及未来社会与个体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三个途径,可以更好地践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新时代 核心素养 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由来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成为一个流行词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标志性的事件是1997年由OECD(经合组织)和瑞士联邦统计署(Swiss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SFSO)赞助的一个国际跨界项目,即“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的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首次提出素养这个教育概念,相继在1999年、2003年、2005年出版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报告。欧盟核心素养的研究继承了经合组织的衣钵,于2002年发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报告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正式发布了8项核心素养。2010年,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了《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

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使人们对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方向。2002年,美国成立了21世纪技能委员会(Partn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Skills),拟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内含1+3类、11项技能,在2007年重新改进了版本。对于“21st Century Skills”这个概念,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在具体内容上如出一辙,大多对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力等进行了阐释,并将其视为未来的学生生活、生存的必需核心技能。2004年,芬兰颁布了《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将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2007年,英国修订的《国家课程》对核心素养有了更全面、明晰的表达;2009年,澳大利亚提出了四类十项技能;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21世纪素养”;2013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了《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2014年,我国台湾提出了三类九项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研究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更明晰地确定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个人成功与社会健全所需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

通过这些定义、术语的变化可以发现,在近一个世纪中,不同时代的学者基于对核心素养的不同理解,一直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断演变完善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这些都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国际视野、交流与团队合作、社会与公民素养、自我管理等素養,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适应时代挑战,注重人性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与人生的完善。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意义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日渐得到全球的重视,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的教育部门制订政策、进行改革的基础,都在思索如何培养出更好地适应工作与生活的未来公民。

大学教育应是培养有责任感、有高尚情操、有创新创造力的人,而不是会工作、劳动的机器。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影响个人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要素,它是一个延续一生的过程,早期在学校与家庭中培养,之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它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是大学生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

1.学生自身价值的追求

大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对人生更具有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于基础性素质的培养,在大学这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大学生不仅开启了真正的专业知识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快速形成,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和人生平台的选择。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作岗位要求的提高,在此社会环境之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在科学信息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要求大学生拥有持续增加、补充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跨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会学习的能力,一个会学习的人才能应对这个知识生产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只有敢于尝试新事物,善于学习,完善自我,才能促进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的满足。

2.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时代性是指事物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时代性,大学培养目标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变动,培养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及时更新。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进依靠发展质量和发展特色决胜的阶段,这就需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素质的人才对社会进步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多元文化、信息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把大学生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在大学生成长之中,提升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全方位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全球化3.0的时代,世界进一步的缩小,个人成为主角,将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全球化竞争和合作将成为常态。早在2005年,托马斯·费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的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3.0版本时代,继国家、跨国公司之后,每个个体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要应对未来激烈的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就必须拥有竞争与合作、创新与发展的能力,有全球战略性的人才。

三、实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

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智能制造成为这个新时代的特点,对各行各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给教育环境、方法等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大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本文认为应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学校教育路径

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意味着教育应当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要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改变重理轻文、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盛行的状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创造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情。

一,学校的管理层要思考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努力地践行核心素养这个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在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促进教育教学的实践结合,把这个教育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和活动中,糅进学校的显性和隐形的文化中,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多元化地科学评价;二,要把学生的“个性”和社会的“时代性”结合起来,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把握“个性”和“时代性”,将各学科教学实现统筹整合,把学科教学转向教育,注重知识向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转化,加强教师的课程研究意识和实践意识,着重提高教师的理论建构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实施课程能力。编制符合核心素养的校本教材,通过相关研究实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三,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我教育路径

当前的大学生通常为“90后”“00后”,当代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多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但良莠信息并存,如果缺乏引導,就会在网络世界迷失自己。一方面,通过微信、微博、QQ、贴吧等社交媒介,虚拟沟通交流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使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种虚拟人格,产生精神上的空虚感,表现出依赖、敏感,喜欢独处,倾向于空想,对社会规范不服从的性格特点,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危害身心健康。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追求真善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将越发成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随着各种网络设备的开发应用、国内外在线课程的开放,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学习方式和时间变得非正式化和个性化,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新要求,就是要有主动建构相关交叉学科的跨领域性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力是指主动调动积极性对已有知识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理论的能力,这需要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培育下,以九大素养为目标方向,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

3.社会教育路径

正如朗格朗所言:“教育是集体的事业,光靠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无法向前推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支持与参与。”也就是说教育事业已经逾越传统的限制,因此,此时的人才培养不再是学校、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研究解决。

把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在其构建和运作过程中必须通过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各种措施,将体系中的各类利益相关者与教育的目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成为利益共荣的共同体。要积极合理地利用社会的多元载体,依据我国的国情,把民族的、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华以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打造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平台。

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各个大学会以新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遵循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利用多元化、多渠道的载体,切实践行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新时代培养核心素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