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大构建基础

2018-11-10万和来刘丹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

万和来 刘丹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理论渊源、中国文化理论沉淀、国外思想理论借鉴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分析这一思想的现实基础,从国情认识与发展阶段、国际环境与国际地位、经验与教训的角度掌握这一思想的实践基础,从而准确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 实践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方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首先应该从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三个方面理解和掌握。

一、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的梳理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从马克思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沉淀、国外先进思想借鉴方面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人民中心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确认人民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主要表现在:人民是社会社会活动主体、历史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习近平立足人本质学说的思维框架,从人的现实性、现代性、文化性发展和升华了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学说,在价值取向上传承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关注和解放人”为价值追求,以“为大多数人服务”为价值立场,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内容和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沉淀。

深入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起点,习近平抓住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本质,汲取“重民”、“爱民”、“富民”等思想中人民性的精髓,摒弃“君为主体,民为从属,民为君用”等思想中的封建性的糟粕,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国外先进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借鉴。

西方资产阶级崇尚和张扬人性——人本主义,在歌颂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个人的独立性增强的同时,又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出现道德观和治国理政的具有“二重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人民”,是具体社会规定性的人民。提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克服“人本主义”缺乏社会整体责任意识的散沙与分立等缺陷[1]。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主体,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主人,把人民的权力由书面转向实际生活,使人们真实地感到社会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

二、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基礎

现实基础的梳理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中介,从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执政政治依据方面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历史背景。

一定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都是人们从现实历史中凝练成像和总结抽象而成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特征[2]。

(二)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历史规律。

人民群众作为首要的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建构符合历史规律,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的规律性,突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系统性,全方位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中和性,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性[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主要表现在治国理政的客体是属于人民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使命要靠人民来实现、成效要由人民来评价[4]。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人民为中心”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线,从毛泽东同志坚持的“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从人民的实践中寻求改革开放的伟大动力,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中国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逻辑框架的红线。

三、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基础

实践基础的梳理是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终点。从国情与发展阶段、国际环境与国际地位、经验与教训方面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进行探讨。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呈现出阶段性是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从总体性和根本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来说,其服务对象是中国人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生产关系、统筹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和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等构建[5]。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内在联系的转化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战略布局。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日益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6]。党中央对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国际环境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正确理解。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现阶段中国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思想[7],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8]。

习近平以“和为贵”为基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把握人类整体发展趋势上,着眼于人类社会持久和平与繁荣,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倡导共赢主义,主张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化交流、生态体系五方面的国际利益融合点。习近平正是依此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国际主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运用。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建设经验和教训的系统总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9]。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贯穿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又是根本目的[20]。在中国建设与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了“一个基本立场、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最终结果”的逻辑体系,以人民地位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以人民作用为中心的基本动力,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最终结果[21]。

四、结语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现实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践基础而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體,理论基础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特质规定性和理论前提,现实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属性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展开,实践基础是保障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方向性规范和必然性准则。

理论越接近实践,理论的实践作用和力量越大,越能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立场,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始终以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理想信念,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价值标准。因此,我们深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能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上依据,而且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2017(07):26-33,159.

[2]严书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7(04):11-19.

[3]宋俭,凌琦.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建构特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06):13-18.

[4]邸乘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基本内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7-30.

[5]巫文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用市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兼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7(03):75-8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20.

[7]刘玉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前沿问题探析[J].学习论坛,2018(02):26-32.

[8]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光明日报,2014(04):01.

[9]黄锡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宗旨[J].改革与战略,2017(04):1-5,20.

[10]张帆,李少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兼析苏共执政失败的教训与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17(01):48-52.

[11]张富文.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7(04):25-29.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
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微视频在化学教学中的调查、实践、反思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