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2018-11-07陈昊郑奕

继续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育人模式实践育人

陈昊 郑奕

摘 要:梳理实践育人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们明确了实践育人的内涵与价值,归纳总结出了各种实践育人模式,探讨了实践育人机制。然而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薄弱、实证研究缺乏、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深化实践育人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提高实践育人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实践育人;育人机制;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丰富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然而,当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实践育人依然是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研究以实践育人为研究对象,从实践育人的内涵、价值、模式、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前期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为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研究与工作提供启示。

一、概述

实践育人是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统称,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笔者以“实践育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进行初级检索,检索出1987-2017年30年间“实践育人”研究论文共18330余篇,通过对数据库文献分析,描绘出1987年以来中国实践育人研究的基本情況和态势。

就研究数量而言,自1987年以来,实践育人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05年左右开始出现较大涨幅,当年“实践育人”研究文献数量增加到381篇,较2004年的263篇上涨了近44%,此后实践育人研究文献以每年近150篇的速度快速增长。就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们对实践育人的模式进行了较多探讨,其中关于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有5519篇,占30.1%。专门探讨实践育人内涵的文献较少,研究者对实践育人工作现状的关注多于对实践育人理论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实践育人内涵研究

不同学者对实践育人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可以概括为“本体论”“中介说”“理念观”。

1.“本体论”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教育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这种特殊性突出体现在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不但是具有意识的人,而且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2.“中介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途径,发挥着中介作用。有学者基于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关系,认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实践环节,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中介。……大学生在参加各类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运用以及发展,从而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从‘知识人到‘能力人的转化”。

3.“理念观”

基于现代教育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实践育人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学者认为,“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一种理性的、与时俱进的思维观念和教育观念。实践育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凡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教育过程,由学生自主开展的,能够逐步形成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都属于实践育人的范畴。”

(二)实践育人价值研究

实践育人价值是指实践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

就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言,这是实践育人最为显性的作用。有学者从课内外两方面分析,认为实践教育通过课内实践习得间接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外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创新而言,“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所以,实践是根本,是高素质的根本,是创新的根本。”。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实践促进了人的道德、价值观等形成,塑造了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学者认为“一个人修养的提高需要一种实践精神,因为文化育人的效果在于内化。要把教育的施力点放置于促进知识内化的环节,强调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直至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文化自觉。”实践教育塑造了完整的、健全的人。

就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来说,实践育人作为理念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学者认为,“由于实践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确立起来,必将带来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实践教育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由于实践教育架起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学校积极回应社会需要与时代要求,因此实践教育成为学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切入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育人也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

(三)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学者们对实践育人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实践模式的进行了划分和阐释。

从实践育人的目的来划分,有学者将实践育人划分为四种模式,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等);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模式(“四进社区”、环境治理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学生社团发展的实践模式(志愿活动、奉献爱心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模式为例,有学者提出“‘三层七类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以“生活化”为切入点, 以“知行统一”为总体目标,逐步形成基于合格公民、个性化人才、领军人物三个培养层次而搭建的思想品德行为、创新创业、社团文化、校外实践、志愿服务、心理拓展以及学生骨干培养等七类课外实践平台。

从实践育人的载体来看,有学者总结归纳出项目化运作模式、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化模式等四大模式。以校企合作实践模式为例,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将真实的企业(一般为现代服务业) 与先进的经营模式引入学校,并通过企业经营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全面营造真实实践环境,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在价值创造中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课堂、实训中心、“校中企”或“校中店”等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育人的方法来说,有学者则基于理论与实践组合提出了“基础+创新研究”“基础+研发训练”和“基础+生产实践”三种育人模式。还有学者综合育人要素提出“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实践育人模式,认为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为问题中心,以通识教育和导师进书院为路径,以社区社团活动促进道德一体化为平台,以“双院制”(二级学院和书院) 下第一、二课堂联动为纽带,构建以生涯规划大赛提升学生就业品质为引领的实践育人体系。

(四)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证。关于实践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实践育人要素构建机制,有学者主张从学校、学生、社会三方主体来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里应外合”,既要调节好校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又要调节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同时高校之间也要互帮互助。有学者提出创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将社团作为实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的建设,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构建互信、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二是基于实践育人运行方式來构建机制,有学者提出建立“双效型”实践育人机制,即通过过程与机制建设,驱动学生主动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通过稳定的结构保证学习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通过创新灵活的机制去支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渠道的实践创新。

三是基于实践育人的保障来探讨机制,有学者认为应当组织领导完善风险和保障机制,强化评估考核并制定相应规则,保障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权利,从而保障实践育人正常运行。还有学者提出通过以实践育人合格证为引领,以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实践育人网络管理平台手段,构建具有可操作和有时效的实践育人机制。

三、问题与展望

纵观近30年实践育人研究的历程,总体上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研究者们明确了实践育人的内涵、价值,归纳总结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提出了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我国实践育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实践育人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专门的实践育人基本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已有实践育人理论探讨多是就实践论实践,缺乏相应的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里学基础等基础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践育人长期属于从属地位。大多实践教学被当作理论教学补充或当作实现某种教育目的的手段,未能够正确深刻地认识到实践育人的本体价值。只有打牢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进一步夯实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育人理论体系,为实践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实践育人研究方式多为质性的经验总结,量化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一方面,研究者多是基于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论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基于数据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较少,研究视角缺乏新意,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的深度明显不足,结论的科学性有待提升,这不利于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运用转化,也无法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在后续研究中,实践育人工作者要大力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总结和反思,将实践育人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同时,实践育人理论研究者应加强量化研究,更加注重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实践育人研究结论较为泛化,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一方面,研究者多从宏观层面理性分析,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出较为抽象的研究结论,较少关注实践的具体内容,使研究结论较为泛化。另一方面,缺乏对不同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针对性研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在各学科类别实践教学课时要求占比中,人文社科类学校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不少于50%,而研究者们对此较少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深入到实践育人的内容层面,考察基于不容实践内容的实践育人方式差异。同时,要基于不同学校类型、学科专业类别,进行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差异化研究,提高实践育人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瑞.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2]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3]吴刚,高留才.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多位解读[J].教育探索,2013(8).

[4]李鹏飞.对深化高校实践育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0).

[5]孔繁森,王瑞.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9).

[6]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7]赵军霞.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中国人才,2011(11).

[8]王正明,范玉芳.对实践教育内涵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2).

[9]迟涛,韩巧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

[10]陶伟华,刘秀丽.“三层七类”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11]罗双发.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教育,2013(4).

[12]殷世波.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生产性实践育人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13]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王春潮.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14]单德伟,唐善梅.“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

[15]王晓勇.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16]文霞.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5).

[17]刘吕高,陈烈.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的“双效型”实践育人机制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

[18]张桂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2).

[19]孙凤涓,陈堂敏.管理、评价与监督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3).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育人模式实践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