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重构

2018-11-07李黎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话题。欧美各国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展开研究并初步构建其发展体系。无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职前教育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当前,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承担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构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职前教育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重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师核心素养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E02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00-02

一、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别称即“21 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鄄petences)或“21 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经合组织(OECD)对核心素养提出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的指标框架。总结核心素养有三个基本特征:超越所教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的本质——反思性;在变化的情境中各个核心素养是联结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进入21 世纪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开始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陆续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之而来,教师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话题。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理论在新时期的体现,是对“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升华,它强调培养教师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关键知识与能力。

新时期中国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核心素养:第一,教师应有执着的教育情怀。教师职业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具有大爱情怀和执着精神。第二,教师应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只有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教师都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质:爱读书、肯钻研、勤反思、善合作、乐奉献。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第三,教师应具有娴熟的教育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认真研读教材、课标、大纲,悉心备课,科学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第四,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如今,课堂教学改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应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和创新精神是教师的四大核心素养,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最本质的特点。

二、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培养人才的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描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全体人民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明确了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就学校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对于课程目标的确定与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课程目标的层级来说,它是最高层即教育目的层。

(二)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成为当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无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职前教育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当前,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承担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构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职前教育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重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三)我国教師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中国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教育,始终存在学科学术本位与专业职业本位的争论,百年来,学科学术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优势状态,专业职业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学院派教育学者制造的思潮之中,未能得到实施。

20世纪初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始确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一直是按照“老三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来培养教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没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教师的培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也正处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时期,要真正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最终举措必将落实于教师教育的内核——课程改革之上。通过重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职前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是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主渠道之一。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重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一)进行教学内容重构,讲最有用的知识

讲最有用的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紧扣《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专题式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注重实践取向,所讲的理论都是将来做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不同内容把课程划分成专题,便于学生化整为零的理解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并将学习的这部分专题内容集中的进行见习。在讲授方式上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提要式、引导式、答疑式等方式讲授。或先敘述案例再进行精讲,或先精讲观点,再进行启发式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入脑入心,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而不呆板, 鲜活而不枯燥。高深的理论大胆的舍去,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获得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构高效课堂

教会学生学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教材内容,并对不解之处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分类,共性的问题课堂精讲,个性的问题通过个别辅导答疑为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绝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时时互动,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有价值的、共性问题提交到课堂进行讨论,真正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

(三)实践取向,引导学生有效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最有收获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体系中包含着教师的“做”,学生的“做”,教师基于学生的需求指导学生的教师和学生合作的综合的“做”。教和学源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因此,实践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进步,反思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研究教法学法,所以“好的教师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在教学中不是实践越多越好,而是在实践中获得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思、行”的有机融合。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四)以评促教,进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跟进式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及时地做出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发展性评价。其目的用评价体系带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爱因斯坦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一位哲人说过: 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离不开未来教师。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发展必将促使教师教育课程重构逐渐走向深入,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1.

[2]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7.

[3]王杰文.中小学教育技术人的困境与超越中国教育学刊,2015(5):17-21.

[4]李黎波.基于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类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7):35-36.

作者简介:

李黎波,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