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曲易得,知音难求

2018-11-07李杰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俞伯牙钟子期伯牙

李杰白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在古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只有在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中,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什么是知音情怀,当然也离不开朗读。

【关键词】朗读 感悟 成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042-01

近期,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伯牙绝弦》一课,课堂上,学生除了接触课文内容之外,还学习了王安石的《伯牙》和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片段。现在回想起来,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似乎仍在耳畔回荡,我越发感受到语文阅读注入在课堂上的强大生命力,也越发觉得一节充满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称得上高效语文课堂。

一、会读书是学语文的有效方法

全国小语会秘书长崔峦先生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教学,就应该简简单单,大道至简,简单到什么程度,一个“读”字而已,一个读字了得。

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始终以读为本,当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每一次朗读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初读课文,只要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读出古文的节奏就可以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出示读书要求,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就整堂课来说,学生的读书水平停留在这个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到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要旨,全面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读出情味,充分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个性。学生如何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比如:教材中对“峨峨兮若泰山”中的“峨峨”一词的解释仅仅是简单的“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课文并没有过多解释,学生仅凭注释无法深入领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我运用图片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课件出示泰山图片,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描述一下泰山,因为图片带给学生的视觉效果远远比简单的文字叙述所带来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学生很自然想到“雄伟险峻”“高大巍峨”等词语,教师再及时引导,课文用哪个词形容泰山,学生就会找到“峨峨”一词,同时把它与自己想到的词联系起来,这样,就对“峨峨”一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种通过反复品读来感受关键词句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某个词或某句话,还适用于整篇课文甚至其他阅读材料。在这样的方法指引下,学生不仅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这种见解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那样学生就将知识真正内化为素养。

二、引用材料到位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

一直以来,人们大力倡导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语文阅读恰恰就是帮助学生学语文的平台。不过,与广阔的阅读世界相比,学生的课堂读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把所有的阅读材料呈现在课堂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这也与语文学习的目的相悖。语文课堂学习好比一把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转动这把钥匙从而打开阅读世界的大门。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这里的所谓“针对性”指的是所选择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对学生理解知音之情能够起催化作用。

1.选材要经典、精炼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久,相关材料也浩如烟海,本节课我选用王安石所作的诗歌的《伯牙》和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片段,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这样再加上课文,三篇文本分属春秋、北宋,明代三个时代,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让人感受到“伯牙绝弦”的故事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一直流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选取的小说片段是俞伯牙祭拜钟子期这部分,这不是随意摘选。因为课文有这样一句话:“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是说俞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不再弹琴。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主观,那么世上再无知音究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是俞伯牙自己的主观推断,我择取的小说片段有一处细节描写:“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这处描写告诉读者世上再无知音不是俞伯牙的主观猜想,而是客观现实。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课文空白,有助于學生进一步体会这种难能可贵的知音之情。

2.力求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主题教学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形式的多样化。本节课中,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外阅读材料包括一首古诗和一篇小说的片段,这样就避免学生因形式单一而产生厌烦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

我们讲求打造生本课堂,那么学生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能将习得的方法,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迁移运用到广阔的阅读世界中,那么学生就实现了语文学习中的有所悟,这种感悟其实就是学生的精彩之处,就是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情感的激发。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即仿照课文的形式(伯牙鼓琴,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兮若_____。”),想一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钟子期对此会作何评价。学生经过思考,根据自己的积累,展示了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虽然只是简单的填写词语补充句子,但这一环节展示的是学生厚积薄发的语文素养,因为既说明学生充分理解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又能有助于理解接下来的课文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而这一切,离不开主题阅读这一高效的语文学习平台。

总之,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内在的,但它又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转化为外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但就语文学科来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构成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链条,而朗读水平则是这个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离开了读,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就是在这一遍遍的朗读中打开阅读世界的大门,体会知音之情。

猜你喜欢

俞伯牙钟子期伯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向大自然学艺
知 音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