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理念下高等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2018-11-07周小云贾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去中心化扁平化互联网+

周小云 贾岛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存在很多模式,但却有着共性特点:教学中心转变、信息化程度加深、沟通多元化、扁平化等。伴随着特点,教师也面临相应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去中心化 信息化 扁平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035-01

“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李克强总理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战略方向。同年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将“互联网+”与教育进行联立,鼓励“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互联网+教育”实质是运用互联网技术,秉承互联网精神,通过互联网资源共享,改革传统教育模式[1]。早在“互联网+教育”这一名词诞生前,拥有互联网精神、使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服务的教育模式存在。

1996年,美国开展了“E-Learning”理念和技术研究。随后涌现出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基于或借助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热点。

“互联网+教育”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种“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基础、使用资源、教育对象、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绝大多数具备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如教学中心转变、信息化程度加深、沟通多元化、扁平化等,这些被认为是“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共性。

1.“互联网+教育”理念体现教学去中心化趋势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近乎绝对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分析等,最终决定开设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可供自主选择扬弃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少之又少[2]。传统教育模式在客观上给予教师更大决定权,将教师摆上了教与学的中心位置,并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打击了学生积极性[3]。

而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则拥有更多主观能动性。从学习时间、空间选择,到学习内容、学习成果选择,再到课程和学校、教师选择,“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各类选择的权力,更有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作用。通过“互联网+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控制权再分配,教学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驱动教师更好向学生服务,将原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多中心化、去中心化转变[4]。

2.“互联网+教育”理念迎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深度信息化。如今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获得远胜于过去的信息总量和教学资源,更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个人信息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远胜于过去的信息依赖现象,并在传统教学单元中日益体现,进一步结合教学去中心化趋势,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解构。

针对这一趋势,“互联网+教育”采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模式进行应对。“互联网+教育”理念打破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将原本以上课时、课堂内、教师面对面指导下进行正式学习为主,其他非正式学习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课堂外、教師远程非即时指导的非正式学习为主,或两者并重的学习模式。通过打造富含各类教学资源,方便各类终端,包括移动终端访问的云平台,满足学生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需求[5]。将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分解,形成碎片式的学习元,以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通过暂停、回放、多次访问等形式,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学节奏。

3.“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师生交流更加多元化、扁平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交流以课堂沟通为主、课下沟通为辅;同时空沟通为主,异时空沟通为辅;教师单一信息源向学生“广播”信息为主,学生多信息源反馈、教师针对性“窄播”信息为辅。“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技术的发展,极大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下沟通、异时空沟通。尤其透过WEB2.0技术,令学生作为信息源成为可能,增强了学习过程的共享性和互动性[6]。结合教学去中心化趋势,使原本一对多的沟通模式,拓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甚至多种沟通模式同时存在、相互杂糅,使得师生沟通进一步扁平化[7]。

“互联网+教育”技术虽使师生之间的异时空交流成为可能,但却需要软件和硬件的介入,与传统面对面交流的课堂相比,反而层级多、不直接、不便捷、信息损失大[1]。相对于课堂讲解,文字、视频、微课等借助互联网教学手段在信息传递上更为单向,教师难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管控;学生也难以及时反馈,获得针对性指导。

“互联网+教育”存在的挑战

教学去中心化意味着学生可以主动选择教师、选择课程,教师必须主动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法以满足学生需求,而非学生被动适应教师的教学供给。深度信息化意味着教师必须适应学生强信息依赖的趋势,非但不能刻意阻止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反而应该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延长的特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但碎片化的知识传递常使信息断续、凌乱、甚至自相矛盾,如何将其整合是教师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多元化、扁平化的沟通模式则进一步挑战教师对教学的掌控,学生主导的沟通、学生主导的教学、甚至学生成为教与学中“教”的一方将是“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

另一方面,仅仅使用互联网教学技术以取代传统教学技术,而没有融合“互联网+教育”理念,不能体现其特点,不肯面对新兴挑战的教学方式,也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互联网+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浩.“互联网+教育”内涵及其与传统教育融合探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8-13.

[2]谯小兵, 黎忠文, 张志强.“互联网+”学习环境下教师信息角色的嬗变——从“看门人”到“守望者”[J].中国电化教育, 2017,(8):25-32.

[3]周文娟.智慧教育:“互联网+”视阈下的教学系统重构——基于O2O法则的教学变革思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3-159.

[4]郑世良.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J].教育传播与技术, 2001,(4):7-10.

[5]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1, (11): 69-73.

[6]梅虎, 詹泽慧.基于小世界网络的Web2.0教育传播网络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6):102-105.

[7]刘晓慧,韩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J].理论建设,2015,(6): 83-87.

猜你喜欢

去中心化扁平化互联网+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扁平化的球星Ⅱ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