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地理教学中的“综合思维”意识养成与行为指向

2018-11-06陈金文

地理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积雪素养

陈金文

摘 要: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思维的培养需要闻道在先,提升教师的自我综合思维意识;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需要多端思维,养成发散思维习惯;需要整体思维,提升地理学习的视野。综合思维培养的关键是地理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思维意识,并能多角度着力,将其渗透在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地理教学;综合思维;意识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是从意识到行为的过程体现。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教师必需具备综合思维的素养,在教学中有足够的综合思维意识养成与行为指向,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情境、多种参与方式、多维的学习空间,多样的思维条件。

一、闻道在先:提升教师综合思维意识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课标(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在各个场合都应强调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地理教师的综合思维意识强弱显得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讲,地理教师的综合思维素养高低,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效果。

闻道在先,教师先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苦练“内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中学阶段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要做到耳熟能详。同时,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征还要求教师对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极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指向习惯。

其次,根据地理学科具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属性,要特别注意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的内容,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到热力环流,再到大气环流、气候的形成,层层递进、前后因果关联严密,同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综合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全盘设计、前后呼应,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一节课而言,要首尾呼应、逻辑严密;对一个内容模块或是一本教材而言,也应做到脉络清晰、层层递进、整体综合、纵横联系,切忌将知识碎片化。

再则,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力扩展学生视野,发散思维方式,避免“地理快餐”式教学,为学生呈现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力的课堂盛宴。

二、学生主体:提供多种参与机会

学习是学生主体参与、形成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过程。我们常感觉不少学生综合思维素养不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包办太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在新课标实践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综合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路径,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1.开展“地理论坛”

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地理课前五分钟全面推行“地理论坛”,即由学生讲解课外准备的与地理有关的内容。主题由学生自己定,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典型性和时事性。共同的要求是,书上有的不能讲,重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得超时等,可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由学生評委进行评定。

地理论坛评比细则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地理论坛的质量,提高课前五分钟的效率,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特拟定以下相关规则,进行评比(满分10分)。

(1)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每超过1分钟扣1分);

(2)不得与课本上内容重复(可以是细化或拓展,如果重复扣5分);

(3)重点突出,条理明确(扣分不超过1分);

(4)讲述时声音洪亮、富有激情(扣分不超过0.5分);

(5)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性、趣味性(扣分不超过0.5分);

(6)脱稿讲述加1分,念稿为主扣1分;

(7)PPT上图片清晰,每页上字数不多于50字。(超过每屏扣0.5分);

(8)电子文档按格式要求发送至各班地理教师邮箱(A4页面,标题黑体三号居中,标题下署班级、姓名,楷体五号,正文宋体五号;不按要求提交电子文档扣1~3分);

(9)评委由各班地理教师确定;

(10)期中、期末各表彰一次,9分以上为优秀,6分以下为不合格。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既踊跃参与讲,也非常愿意听。长期坚持,学生在选材、归纳、动手、表达等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都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自主进行习题评讲

最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在引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上已然做了一些铺垫,逐年提高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平常可以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对代表性试题尤其是近年高考真题进行分析和评讲,对他们的地理综合思维品质和能力是一个全面考查和提升的机会。因为学生要把一道题讲清楚,他必须清楚前因后果,还要思考如何通俗易懂,且规范地表达出来,这种训练的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比拟的。当然,在初期学生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进行指导和把关,避免学生走弯路和误导其他学生。

3.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多年来,我们坚持利用暑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选取具有研究性的课题,如某区域典型的农业生产活动,或是某家工厂,或是其他与地理相关的事物,然后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培训,使学生领会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实施,并要求写出包括研究方法、过程、结论及反思在内的综合实践报告。学生关于湖北清江水质状况的研究报告曾获“ITT杯”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大赛优秀奖;关于湖北宜昌农业生产调查的系列报告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寒假相对较短,通常安排学生进行习俗、风土民情的特点及成因调查,有时也会结合相关竞赛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表明,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

4.常态化进行双向拓展、对比分析

进行双向(上、下游)拓展,是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方法。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趋势有深刻的理解。

例如,学习“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多问“为什么”。从人为原因来讲,为什么毁林、使用矿物燃料会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气体主要来源是什么?温室气体仅有二氧化碳吗?通过多问“为什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避免对知识只停留于表面的平面记忆,而是强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记忆。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实只是完成了知识掌握的一半。“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很好的地掌握“前因”,还要他们清楚“后果”,如全球变暖的影响,可以设置为什么海平面会上升?为什么会对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可能导致那些极端天气?还有没有其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等问题,这种延伸探究的思考,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方式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除向知识的上游和下游双向拓展应该成为地理教学常态以外,比较分析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方法。包括同类事物的比较分析和同一事物的正反比较分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地球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但是从某个角度而言,相似的区域却很多。多让学生比较分析相似地理事物,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细节差异,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对事物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例如,学生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和综合整治已经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振兴措施。

同一地理事物的正、反比较,也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形成大有益处。如某年地理高考设问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三角洲。此题看似比较简单,其实很多学生却在这道题上吃了很大的亏,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能力欠缺所致。我们教师在平常授课中,肯定或多或少都讲过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但是当试题反其道而行之时,学生竟无所适从。我们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事物的重要性。

三、多端思维:利用多样学习空间

地理即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处处是地理、时时学地理的习惯,进而形成较为敏感的地理综合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看世界

生活中的任何现象,几乎都可以用地理思维来看待。例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当我们端起饭碗,可以思考主食为什么是米饭(面食或其他),联想相关农业区位条件和特点;当学生放学回家时,可以思考城市道路规划是否合理、公交线路布局是否科学;当到某地旅游时,可以对当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进行评价。这些思维过程对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看事物的习惯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很多重要事件发生,要培养学生以地理视角去思考的习惯。例如,十九大,一年一度的“两会”,会释放出许多关乎国策民生的信息,要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类似“三农”、“二孩”政策、“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京津冀协调发展等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思考。不带功利、甚至带有消遣意味地谈论和思考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综合思维品质益处颇多,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地理问题的敏感性。

3.倡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是抬头看电脑,就是低頭看手机,接收到的多是不靠谱、虚无缥缈的东西。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知识面极其狭窄,甚至缺乏许多基本常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发展。

倡导学生“读万卷书”,养成多读有益书刊、杂志的习惯,如《中国国家地理》、《读者》、《青年文摘》、《百科全书》等,以此提高他们的知识积累,提升地理思维品质。鼓励和引导学生“行万里路”,节假日要走出去,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了解和接触真正的大自然和人类生产生活。丰富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基础,避免因基础知识或常识的缺乏导致的综合思维滞后。

四、整体思维:学会多种思维视角

近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对地理试题的各种评价和议论声音不绝于耳。有一种说法是:这哪里是考地理?然后列举出哪一题是考物理的,哪一题是考生物的……甚至有人给很多试题扣上“不正经的试题”的帽子。这些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深入思考后可发现,这些命题趋势不是偶然现象,正逐渐成为常态。学科之间的渗透、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越来越成为常态。地理试题中出现其他学科知识,或是其他学科试题中考查地理知识都属正常。当然,这种渗透并没有对其他学科知识有过高要求,而是要求学生对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应该知晓。

日常的地理教育教学中,涉及其他学科的常识性问题,不能回避,而要把它作为解决地理问题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综合思考,从而更完整地解决相关问题。下面举一例说明。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高山积雪是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研究高山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规律,对区域水资源规划、融雪型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积雪覆盖变化率是指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

材料二: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如图1)。

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 8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风速越大),积雪升华量越大;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它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升华”是很典型的物理用语,尽管材料有所涉及,但很多文科学生仍无所适从,当然本题的得分就“惨不忍睹”了。由此可见,具备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培养地理综合思维有多么重要。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中的“综合思维”意识养成与行为指向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路径,需要地理教师付出持续的努力,只有将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实践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积雪素养
阿尔卑斯山积雪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我们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积雪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