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2018-11-05许柳青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许柳青

【摘 要】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中西医治疗该病均有多种治疗方法。针灸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针灸的理论、针具、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临床可选择面大,在降低肌张力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缺少对其他影响疗效的基础病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缺少治疗刺激量化标准等问题,有待在未来的临床试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关键词】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112-01

引 言

中风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死亡率第一的疾病,而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现代疾病诊断和抢救技术的发展,中风的病死率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存活下来的患者中,约 80% 的患者后遗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约 90% 的偏瘫患者出现肌痉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中风后肢体痉挛发生机制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是以牵张反射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脑卒中后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 a 运动神经元和 r 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 r 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动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临床上多出现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高,所谓的 Wernickce - Mann 体位。根据 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分为 6 个阶段。一期为弛缓期,起病数日到 2 周。二期为联合反应期,肌张力逐渐增高,约 2 周后出现轻度痉挛。三期为共同运动期,肌张力明显增高,痉挛显著,四期出现脱离共同运动活动,五期分离运动期,而到痉挛期后,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则限制病情恢复。

2 针刺治疗脑中风后患肢痉挛的常用针灸方法

2.1 体针

2.1.1 经筋刺法

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气血流通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生拘急,从而出现肌张力升高,这个阶段属于“本虚标实”,“急则治基标”,当以缓解患者筋脉拘急为主要矛盾。《素问·调经纶》:“病在筋,调之筋”,因此经筋病的治疗,主要是以痛为腧,即在患部或压痛处取穴。外,由于阴阳筋之间有拮抗作用,可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或阴阳经筋互调。

2.1.2 平衡肌张力刺法

中风痉挛瘫痪治疗,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平衡为重点,根据现代神经肌肉生理,手法刺激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效应,一侧优势为拘急,一侧劣势为弛缓。谭氏等以肌张力平衡针法将治疗组 30 例和传统针刺法 30 例作对照治疗中风痉挛偏瘫,治疗组选穴:上肢屈肌侧均取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均取血海、梁丘、照海,均位于主动肌群,采用弱刺激,上肢伸肌侧均取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均取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均位于拮抗肌群,采用强刺激。对照组在患肢常规取肩髃、合谷、曲池、手三里、外类、髀关、伏兔、足三里等穴位,经过 4 疗程治疗后,结果显示在痉挛指数、偏瘫功能、肢体活动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中,张力平衡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1.3 调和阴阳刺法

赖氏等以调和阴阳经针刺法为治疗组 30 例和常规针刺法组 30 例作对照,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结果显示在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能力、四肢运动功能、综合功能评分等方面,调和阴阳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1.4 通督调神刺法

程氏等将脑中风痉挛期 91 例患者分为药物组30 例、康复组30 例及通督调神针刺组31 例,通督调神针刺穴位为百会、上星、风府、哑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治疗后结果显示,通督调神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康复组。

2.1.5 其他刺法

李新红等以针刺夹脊穴为治疗组治疗中风后痉挛偏瘫状态,与常规针刺作对照,结果显示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worth 评定、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徐氏运用阴经透穴法治疗中风后期肢体拘挛,比运用传统阳明经穴位,疗效要好。

2.2 腹针

腹针是以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为基础,并以神阙布气和生物全息律为核心,结合八廓辨证取穴为特点,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周氏等将 60 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和体针组各 30 例,腹针组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病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滑肉门旁 5 分上 5分),上风外点(滑肉门旁开 1 寸),下风湿点(气海旁 2.5寸),下风下点(石门旁开 3 寸)。健侧商曲、气旁(气海旁 5分)。体针组取穴,上肢屈肌痉挛:曲池、手三里、外关。腕指屈曲:阳池、中渚、合谷。下肢伸肌痉挛:殷门、委阳、三阴交、合阳、承山。15 次后观察疗效,腹针组痉挛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3 头针

头针可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使脑血管扩张,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促进凝血块血栓转化,改善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加快症状及体征好转,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解除瘫痪肢体痉挛。王氏等用头针加恢刺疗法治疗中风痉挛瘫 36 例,并与体针疗法组 30 例进行对比观察。治疗 2 周后比较,头针加恢刺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体针组(P <0.05)。

3 結束语

近年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一定进展,针灸具有疗效明显、价格低廉、方法多样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针刺时间、强度、穴位选择、针刺手法、疗效评价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没有进一步探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病因病机。因此,统一规范的针灸治疗、临床评判标准和病因病机的迸一步研究有待开展。

参考文献

[1] 何勇.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治疗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线,2006,12(6):863

[2] 徐振华.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针灸临床杂志,204,20(2):4 ~5

[3] 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164 ~262

猜你喜欢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面瘫的传统与现代康复治疗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