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初探

2018-11-05姚常华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

姚常华

【摘 要】

目的:本研究针对血液成分制备中采用冷沉淀制备技术的效果及作用。方法: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街头采集静脉全血400ml,共计20份,全血经过离心、冷冻、解冻、分离、冷冻等处理后,对其获取的血液成分情况予以研究。结果:冷沉淀制备最低容量为40.62ml,最大容量为48.75ml,中位冷沉淀容量为(46.37±3.51)ml。FⅦ最低121.35IU/袋,最高206.37IU/袋,中位FⅦ为(163.51±39.18)IU/袋。Fg最少214.30mg/袋,最多257.94mg/袋,中位Fg为(237.05±21.84)mg/袋。结论:通过冷沉淀制备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制备,能够获取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从而为临床血液类疾病治疗提供原材料,应予以推广。

【关键词】 血液成分制备;冷沉淀制备技术;凝血因子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6-088-0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针对血友病、纤维蛋白缺乏、严重外伤等疾病患者,给予其成分血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伴随输血、血液制备技术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当前采用冷沉淀制备技术对血液予以成分制备,其制备过程严格遵守成分血质量标准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保障其成分血有效性,加之该种制备技术效率较高,应用效果较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所需设备及材料包括离心机、水浴解冻箱、凝血酶仪器、电子称重设备、高频热合器、冰柜、分浆夹、四联袋。应用试剂包括凝血因子试剂、APTT试剂、质控血清。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街头采集静脉全血400ml,共计20份。

1.2 方法

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将其加以分离,得到血浆240ml左右,将分离后血浆放置于冰柜中冷冻。冷冻后对其实施冷沉淀制备,冰冻血浆放在水浴解冻箱之中进行解冻,解冻箱温度为4摄氏度[2]。新鲜冰冻血浆袋另一空袋悬于水浴箱外,箱内血浆高度高于箱外空袋,使两袋之间形成高度落差,随着箱内血浆逐渐融化,血浆在虹吸作用的影响下逐渐流入箱外空袋之中。此时箱内残留血浆之中存在尚未解冻的冰渣,大约在25ml左右,血浆带有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結结合蛋白等物质,快速将剩余血袋转移至冰柜中冷冻,冷冻温度为-40摄氏度[3]。

2 结果

冷沉淀制备最低容量为40.62ml,最大容量为48.75ml,中位冷沉淀容量为(46.37±3.51)ml。FⅦ最低121.35IU/袋,最高206.37IU/袋,中位FⅦ为(163.51±39.18)IU/袋。Fg最少214.30mg/袋,最多257.94mg/袋,中位Fg为(237.05±21.84)mg/袋。

3 讨论

冷沉淀所制备的成分血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其中的纤维蛋白,在创伤治疗中能够提高创面收缩效果,同时为其补充凝血因子。因此临床中对于成分血的需求量较大,冷沉淀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应用于成分血制备之中,随着多年的发展,当前冷沉淀制备技术应用效果较好,但在实际制备工作之中,需对其全过程予以重点关注,以提升成分血质量[3]。冷沉淀制备成分血质量主要受时间与温度的影响,时间方面,血液采集后6小时内需将其进行冷冻,至多不可超过8小时,超出规定时间会造成全血中凝血因子量下降,进而影响其制备质量。另外,在实施虹吸分离时,当解冻箱内血液剩余约为20ml至30ml时,即可结束该流程,一般剩余量不会超过40ml,剩余量过多会造成其成分血浓度不足等问题。时间也是导致成分血制备质量下降的主要方式,尤其在解冻过程中,其温度需严格控制在3至5摄氏度之间,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凝血因子活性造成影响[4]。因此,只有把握住冷沉淀制备技术操作中时间与温度,才能够有效提升血液成分制备质量。除此之外,凝血因子活性不稳定,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加强制备及操作书评,(1)采血过程中需要一针见血;(2)采血后尽早予以离心处理,避免混入血细胞;(3)所有制备的原材料均需在冷冻情况下保存;(4)运输及保管冷沉淀成分血需予以低温处理;(5)融化后需立即使用。上述几项就是保障冷沉淀成分血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上述处理能够确保成分血之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是保障成分血临床应用效果的重要措施。

冷沉淀制备的成分血安全性尤为重要,血液制剂最大的危险因素为细菌污染,极易造成临床应用效果下降等问题。对此,应针对成分血制备相关注意事项予以研究,笔者就当前血液成分制备相关学术成果予以分析和研究,其注意事项包括:其一,血液采集阶段,在血液采集前,应加强献血人员的局部皮肤清洁和消毒,防止因皮肤消毒不彻底而造成血液污染问题。同时,对于献血人员的血液情况加以筛查,尤其加强菌血症患者筛查,提高血液采集安全性[6]。其二,血液采集后,需重视病毒灭活处理,一般而言针对冷沉淀技术可采用有机溶剂方式予以灭活。有报道指出,有机溶剂灭活效果较好,且不会对成分血制备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予以广泛应用。其三,在冷沉淀制备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予以管理,并针对制备好的冷沉淀成分血加以抽样检验,针对检验不合格、质量不过关或病毒超标的成分血,需立即予以处理,并找出造成其不合格的原因,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冷沉淀容量为(46.37±3.51)ml,FⅦ为(163.51±39.18)IU/袋,Fg为(237.05±21.84)mg/袋。通过制备冷沉淀成分血,对临床中血友病、纤维蛋白缺乏症及外伤患者生命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方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靖.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90).

[2] 许清,徐洪卫.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控制项目的影响因素[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1):3414-3415.

[3] 陈江敏,李淑清,王裕红,等.制备浓缩血小板分离剩余血浆用于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可行性研究[J].健康周刊,2017(13).

[4] 李亚平.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运用[J].心理医生,2016,22(34).

[5] 石洁,贾璐,段志倩,等.血液成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的趋势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9):1057-1059.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
奇壬醇的结构修饰及其抗凝血因子FXa活性研究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间的相关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新规程施行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质检结果分析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1例凝血因子Ⅻ缺乏症个案分析并文献复习
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的质量对比
外科DIC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疗效观察
凝血因子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