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8-11-02莫自洪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语言表达能力反思

莫自洪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课例论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包括鼓励学生表达时发散思维,让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达,让学生在写法迁移中生成表达。

【关键词】反思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09-03

教学离不开反思。教师如果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进行反思,就能大大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跳出文本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笔者拟结合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鼓励在学生表达时发散思维

创新表达的前提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即便模仿痕迹很强的语言表达,教师也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体来说,可以围绕例句中关键词语、立意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语言表达空间。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有效内化阅读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实现对语言的理解;二是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将理解与运用有机结合。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在学生学习完课文第四小节,了解到樟树的外在美后,教师开始提问——

师: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能否换成其他词语?

生1:生机勃勃。

生2:生命力顽强。

……

师:请你们写一写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学生动笔书写)

生3:樟树的生命力真顽强,一年四季都是勃勃生机……

生4:樟树永远都是生机勃勃,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充满生机,拼命向四周生长……

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过分局限于语言分析,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本语境,导致学生不仅对课文理解形而上学,而且不能很好地发散思维。比如,通过对“蓬蓬勃勃”一词进行置换,继而结合这一句式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原本的教学设计意图为:一是加强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体验,进行多维表达;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总—分”结构进行语言训练。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由于学生对“蓬蓬勃勃”一词还处于片面理解层面,因而回答范围一直离不开“生命力顽强”“生机勃勃”等词语。可这样的理解是单一的,甚至是狭隘的,原因在于“蓬蓬勃勃”一词是对樟树外在美的概括,不仅包括叶子,还有枝干等,是全方面的总结。学生出现如上的表现,根源在于笔者用“置换”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反思,笔者认为对于如上问题的处理最好是不要用“置换”的要求限制学生,而应从全文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梳理词语,了解外在美的具体表现,继而获取语言理解与感悟,以便实现多维表达。以下是改进教学思路后笔者在其他班级的授课实录:

师:“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里的“蓬蓬勃勃”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1:体现在枝干上,比如樟树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生2:体现在叶子上,比如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

师:除了书本上这些,你们好好想想,樟树的蓬蓬勃勃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3:樟树的根系很发达,缠缠绕绕,一直延伸到地下。

生4:樟树的外形很美,像把张开的大伞,夏天给人遮阳,冬天给人挡雪。

……

改进后的文本教学比原来的教学效果好多了,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对“生命力顽强”“生机勃勃”等词语的片面了解,而是发散思维,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達自己的观点。

二、让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达

由于艺术表现的需要,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留白。对此,笔者历来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对留白进行拓展补充,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以及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率性表达,或者说是随心所欲地发表看法,有可能他们的发言漫无边际,甚至是离题千里,导致语言训练无法达到完整规范的效果,而且学生获得的感悟也是零星的。以下是笔者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的片段:

(师出示段落: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孩子们,徐悲鸿更加奋发了,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在奔驰,日夜奔驰,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这匹骏马是怎样奔驰的吧!

(配乐,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生1:徐悲鸿没日没夜地画画,饿了,啃块干粮,渴了,喝点水,继续画……

生2:徐悲鸿画秃的笔堆放在外面,成了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很高很高……

生3:即便是节假日,徐悲鸿也不休息,一天到晚地画……

……

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以徐悲鸿的“奋发”为语用训练对象,引导学生对徐悲鸿的具体发愤过程进行补白描述。由于课文中没有具体描述徐悲鸿怎样“奋发”(属于文本留白),还需要学生充分想象才能从中感悟“奋发”的力量,继而进一步了解徐悲鸿对待工作的态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有“画面场景”“画秃的笔”“节假日”等,说明学生对徐悲鸿的“奋发”有自己的理解。但是,由于教师完全放手,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达,导致学生的表达欠规范。如生2关于“小山很高很高”的回答就是自相矛盾。综合学生的回答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想象都是零散的,语言表达也多数是无序的、零碎的。

教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反思上述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的放手应该有度,最好给学生圈定一个大致的想象空间,同时能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体系,从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完整规范。

师:徐悲鸿“奋发”了,我们现在再来回到文本,找一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1: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2: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是的,徐悲鸿节假日去博物馆,那么不是节假日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白天,徐悲鸿 ____ ;夜晚,徐悲鸿 ____ 。

夏天,徐悲鸿 ____ ;冬天,徐悲鸿 ____ 。

师:还有,徐悲鸿的生活非常清苦,为的是把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绘画用品。对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补充想象:

几年下来,徐悲鸿买的画笔 ____ ;买的稿纸 ____ 买的颜料盒子 ____ 。

这样改进之后,学生能紧紧围绕文本进行想象,并且能结合教师提供的“想象填空题”,完整有序、规范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让学生在写法迁移中生成表达

阅读指向写作。语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挥文本例子的作用,以便引导学生从中习得写作素材和表达技巧。而要想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灵活运用所习得的表达技巧,除了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依赖于他们对新语境的理解与认同。可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迁移时,教师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容易使拓展运用这一训练环节变成生搬硬套的写法迁移,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厌恶这样的写法迁移训练,最终导致内化与迁移表达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天鹅的故事》这一课:

(学生学习第5、6自然段“天鹅破冰”场面)

师:这两段都是描写天鹅破冰的场面,既突出了点(即老天鹅),又描写了面(即整群天鹅),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在以后的场面描写中我们也要借鉴点面结合的写法。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写一写运动场上比赛的场面:“砰”的一声枪响,接力比赛开始了……请你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开头。

生:“砰”的一声枪响,接力比赛开始了。我班上拿着第一棒的学生像箭一般冲了出去,只见他眼睛注视前方,膀子用力摆动着,遥遥领先于其他几位选手……

师:你对运动员的比赛动作描述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想想,拉拉队是怎么表现的。假如胜利了,同学们又是怎样庆祝的。你们继续思考,采用点面结合手法完成这个片段描写。

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点面结合”这一表达手法。但过后笔者发现,这一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容易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游离于文本之外,与作文指导课没有区别。其实,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不是写作教学,我们的训练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写法迁移的同时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有鉴于此,笔者改变了上述的“让学生从文本的一个场面直接跳到另一个陌生场面进行写法迁移”的做法,而是回归文本,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的隐形语境,继而策划与之类似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生成表达。改进后的教学预设为——

师:这两段都是描写天鹅破冰的场面,既突出了点(即老天鹅),又描写了面(即整群天鹅),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其实,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场面,比如互相呼应、集体捕食等。现在请你们也采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手法,写一写天鹅的生活场面。大家可以选择下面一个表达提示,嘗试写写。

(1)在破冰后的湖面上,天鹅们在互相呼应着。你看,____

(2)小小的冰窟窿越来越大,一只天鹅纵身跳入水中,只见____

(学生练习略)

这样的表达训练促使学生围绕文本的具体句子和段落,自然而然地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可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方法的改进,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有大语文格局,不仅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还要敢于质疑,在反思和改进中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语言表达能力反思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析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