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康复模式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观察

2018-11-02吴龙飞周榕慧林秀如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9期
关键词:常规腹腔镜康复

吴龙飞 周榕慧 林秀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目前在临床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预后良好等优势,患者接受能力较强。但腹腔镜手术仍旧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临床中应对围手术期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快速康复模式(fast track surgery ,FTS)指的是以循证为基本原则,对患者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以促进患者康复[1]。快速康复模式属于跨学科的合作模式,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避免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预后[2]。本次研究在腹腔镜肝切除术围手术期中采用快速康复模式进行护理,效果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共224例因“原发性肝癌”于本院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即根据住院号末尾数的单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112例。研究组中男性61例,女性51例,年龄47~62岁,平均年龄(53.84±5.22)岁,术前体温35~37℃,平均术前体温(36.19±0.46)℃,出血量175~231 ml,平均出血量(203.16±25.67)ml,手术时间55~123 min,平均手术时间(88.64±31.51)min;常规组中男性59例,女性53例,年龄46~63岁,平均年龄(54.03±4.93)岁,术前体温35~37℃,平均术前体温(36.18±0.49)℃,出血量170~248 ml,平均出血量(209.64±36.69)ml,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92.36±26.49)min。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术前肝功能为Child-Pugh A级,无远处转移;(2)患者接受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且切除范围小于半肝;(3)术前未进行肝癌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和免疫治疗等;(4)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者;(5)未合并心、脑、肺、肾等重大疾病者。

1.3 排除标准

(1)术中出血多而输血者;(2)腹腔黏连严重中转开腹者;(3)术中合并其他脏器切除者;(4)生活不能自理、精神障碍者。

1.4 护理方法

常规组在围手术期中进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禁食禁水、留置胃管导尿管、术前常规灌肠、术后补液护理等。术前叮嘱患者禁食12 h,禁饮8 h,术前1 d晚间行普通灌肠。手术当日清晨常规放置胃管及导尿管,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导尿管术后留置2~5 d。术后给予患者常规镇痛,若患者疼痛难忍,则可适量肌注止痛剂。当患者肛门排气后,先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转变为正常饮食。术后5~6 d,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下床活动;研究组在围手术期中根据腹腔镜肝切除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3]采用快速康复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FTS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培训及考核,并由护士长进行监督。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向其发放 FTS-CNP 表,详细讲解路径的内容及患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缓解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指导、检查、治疗、护理、饮食活动指导、出院宣教等为横轴,制订计划表。告知患者术前2~3 h可饮清液,但不得超过400 ml。术前不进行肠道准备。不行常规放置胃管、导尿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若需要放置,则应在手术结束后立即拔除胃管,术后1~2 d拔除导尿管。术后镇痛采用PCA联合切口浸润麻醉,输液时,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法。为了降低血栓的形成,给予患者间歇性充气压缩泵,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术后4~6 h可少量饮水,术后1 d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术后24 h可引导患者下床活动。

1.5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由责任护士记录并对比两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6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如下表1所示。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如下表2所示。

3 讨论

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无明显疤痕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但腹腔镜手术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临床中为了保证手术的疗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开始强调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通过快速康复模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促进术后脏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5]。

本研究在结合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及个体的实际情况,观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肝切除中应用的方法,采取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效果评价,以进一步优化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临床应用中的实效。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证明按快速康复模式护理,第一,可以明显减轻传统禁食方案给患者带来的应激作用,减少因长期禁食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快速康复模式在术前2 h给予碳水化合物或电解质溶液,达到了缓解患者口渴、饥饿感的目的,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6-7]。第二,不主张行肠道术前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第三,根据容量监测指标,进行围手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保证患者的血液循环以及电解质平衡,利于促进患者体力恢复,保证患者身心健康;第四,快速康复模式采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也减少了不合理药物的应用,安全性较高[8-9]。第五,快速康复模式鼓励患者术后24 h下床活动,有利于术后恢复,预防肠粘连。第六,间歇性充气压缩泵对双下肢进行按压及放松,能促进下肢血运循环,降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

?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汤赫男[10]等研究发现,腹腔镜肝切除患者经快速康复模式护理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h疼痛评分、24 h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这与本次研究相符,证明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中应用快速康复模式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速率,改善患者预后。王晓琼[11]等研究发现,患者经快速康复模式护理后,体重下降高于常规护理(P<0.05),而两组治疗成本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快速康复模式能有效保证患者的营养平衡,且经济压力较小,患者依从性高。曾鹏飞[12]等研究发现,快速康复模式护理组中转开腹6例,常规护理组中转开腹7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快速康复模式护理安全性较高。

快速康复模式护理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并且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中,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了治疗的临床效果。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模式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常规腹腔镜康复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常规之外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别受限于常规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