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职业青年的生存现状、群体特征及对策建议

2018-10-23廉思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对策建议

廉思

摘要:本文基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自由职业青年的全国调查数据,总结梳理了自由职业青年在收入结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以及压力来源方面的四大生存现状,研究分析了自由职业青年在社会参与、从业方式、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上呈现的“四化”群体特征,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开展自由职业青年工作的四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由职业青年;生存现状;群体特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8)01-00041-07

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且少有研究的类别——自由职业者。所谓自由职业者是指那些不与用人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又区别于个体、私营企业主,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技能并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服务性劳动,从而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主要包括自由书画工作者、签约作家、独立演员、自由摄影师、网约车车主、SOHO一族、自由网页设计员等。该群体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势头与规模却越来越大,其社会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显现,而且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是青年。正视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研究其生存状况、行为特征和思想状况,提出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更加紧密地将该群体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共青团中央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自2016年9月启动了此次调研,调研历时近一年,选取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自由职业青年为调研对象,不采用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而是与自由职业青年面对面接触交流,保障了受访对象的同质性和调研质量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走访多个省市的统战部门和群团部门,听取他们关于自由职业青年工作的经验介绍,力求掌握从自由職业青年到工作职能部门各个层面的第一手资料。具体而言,此次调研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江苏、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的自由职业青年为主,选取了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学历、经济状况的人员为调查对象,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各职业类别中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座谈和访谈。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生活态度、职业倾向、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社会参与等方面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76份,回收率97.6%。深度访谈147人,举行座谈会18场。

对调查所得的问卷,课题组成员经过仔细核对后,对数据资料进行编码和录入,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占比为58.4%,女性占比41.6%,汉族占比94.3%。从年龄分布看,平均年龄28.7岁,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其中,人数最为集中的是20~30岁的年龄段,占比64.2%。从职业分布看,此次调查占比最多的是自由书画工作者,为23.4%;其次是自由撰稿人,为14.1%;紧随其后的是自由摄影师,为10.7%;独立演员、签约作家和流浪艺人占比分别为9.5%、7.4%和5.5%;最后,还有2.9%的职业为独立制作人。调查中占比为26.4%的其他职业类型中,较多的是按摩师、网约车车主、自由戏剧人、健身教练、自由音乐师等。

一、自由职业青年的四大生存现状

自由职业青年是指不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40岁以下的劳动者。从整体来看,自由职业青年是同质性较低、异质性较强的青年群体,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群体,呈现出有知识、有专业、无单位、无组织的生存现状。

(一)收入结构上,以中等收入和生计型支出为主

调查显示,该群体年均收入9.9万元。其中,年收入为5万~10万元的占比最多,为38.1%;其次,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和10万-15万元的,分别占28.9%和15.6%;再次是15万~20万元的,比例为7.5%;年收入在20万-30万元和30万元以上的较少,分别占比为5.5%和4.4%。整体来看,该群体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占71.1%,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年3.9万元,测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为每年6万~12万元。因此,该群体为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者占二成左右。

从该群体的日常支出来看,房租或房贷占比最高,为24.8%;餐饮占比第二,为18.0%;再次为应酬和娱乐,占比15.3%;然后为购置衣物和水电气及日常用品支出,占比分别为8.0%和7.9%。可以看出,排在前五位的基本上属于吃穿住用行,该群体的日常支出以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而学习培训仅占5.3%,整体呈现出“以生计型支出为主,发展型支出较少”的特征。

(二)居住条件上,较同辈群体优越,符合职业特性

调查显示,该群体有28.8%的受访者自购楼房或单元房,18.5%楼房独租,17.4%和父母同住,15.6%与别人楼房合租,还有6.4%为平房独租,其余选项比例均小于5%。从整体来看,该群体自购房屋占到三分之一(32.2%),加上与父母同住的17%,以及单独租房的25%,根据课题组之前所做的有关青年住房问题的调查,该群体居住条件明显优于大城市同辈青年群体。总体来看,该群体的居住条件在大城市青年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

自由职业青年通常无固定工作单位、无固定工作内容,根据自己的技能自主地寻找服务对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自由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地,该群体拥有“工作时间自由支配”“工作环境自由支配”“工作内容自由支配”的特点。因此,其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服务对象,也都因需而变,很多自由职业青年的住所即是办公场所。因此,居住条件的相对优势,有利于自由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社会保障上,制度保障缺失,社会风险较高

当前我国制度性保障体系仍不完善,难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有效缓解区域失衡和城乡失衡问题仍需时日。这一现状使“体制外”自由职业青年的社会保障水平总体滞后于“体制内”。从自由职业青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来看,现存的几近温饱式的社会保障很难满足其实际需求,同时,社会保障的体制化、属地化、户籍化特点,又制造了许多天然瓶颈。在对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中(满分5分,均值3分),该群体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都低于一般水平,为2.91分和2.79分。在深访中,很多自由职业青年都表露出了对此问题的关心。现在有些地区和城市已经出台了自由职业者的医疗保险政策,自由职业青年可凭个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加社会保险,以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养老保险按缴费基数的20%缴纳。然而自由职业青年社保意识淡薄,参保比例并不高,他们认为自己尚且年轻,不需要缴纳保险。同时,其对现行的社会保险政策不了解和保险费的较高标准,使他们很少主动选择参保。

(四)压力来源上,经济工作压力、预期发展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并存

调查显示,自由职业青年压力感知水平适中,41.7%认为压力一般,只有10.1%认为压力非常大,8.9%和7.4%的认为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在对压力来源的进一步调查中,有39.7%的受访者表示压力来源主要是经济方面,另外还有30.2%的来自工作方面,其次是生活/保障方面,占比9.3%,其余方面占比均低于5%。可见,经济和工作是压力的最大来源,总占比达到近70%。其次,预期发展的压力也较大。调查显示,该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有31.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展提升方面。由于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既有知识和技能迅速贬值,导致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由于缺少单位和组织的保障,自由职业青年普遍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对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程度的担忧。最后,在深访中发现,该群体还面临社会文化认同的压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流社会成员对他们从事的职业缺乏理解和宽容,甚至产生一种普遍的歧视,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务正业者”。

二、自由职业青年的“四化”群体特征

(一)社会参与上呈现“逆组织化”选择

自由职业青年脱离组织机制的束缚,运用自己的技能,而不是某种物资,来换取金钱,获得生存的自由。他们的“逆组织化”行为能够透视出现代组织形式的利弊,同时也昭示了现代组织发展的新特点与趋向。

1.组织参与程度低

该群体组织参与意识低,在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参与度都很低。在政治面貌方面,占比最多的是群众,为41.7%;其次是共青团员,占比为31.8%;再次是共产党员,占比为19.5%;而无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分别为5.4%和1.4%。在宗教信仰方面,无宗教信仰的占82.2%,除去本土佛教信仰较高(13.2%)外,其他的比例都很低,信仰基督教和道教占比分别2.2%和1.3%,信仰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占比为0.3%和O.2%。在参加了相关组织或团体的受访者中,有近一半(46.1%)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偶尔参加组织或团体举办的活动,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虽然加入了某个组织但从不参加活动;另外,有14%的受访者参加活动频次为每月1次,8.7%每月2次,5.6%每周1次,而参加活动较频繁,每周若干次的仅为3.5%。可以看出,该群体参加组织活动的频次不高,参与程度低。

2.参与类型为“兴趣型、行业型、志愿型”

该群体中有五分之一左右(21%)参加了兴趣类的社会组织,比例最高;其次,有18.6%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任何组织或群体;再次,有15.8%的受访者参加了行业组织,15.4%参加了公益志愿组织;另外,还有12.3%参加了同学组织,9.4%参加了网络组织;其余组织参加人数占比较小,均低于5%。由此可见,该群体参加组织较为分散,占比较多的组织类型为“兴趣型、行业型、志愿型”。在对参与组织的原因调查中,43.3%的受访者表示参与原因为丰富业余生活;其次,获得精神寄托和社会支持的分别占比17.8%和17.0%。

3.现实空间游离,网络互动频繁

在政府公共事务参与方面,有27.3%的受访者通过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占比最高;其次,通过所在社区和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参与的分别占比18.1%和17.7%。总体来看,公共事务方面参与不多,存在“体制外游离”状态。同时,该群体在网上看到群体性事件时,有47.7%的受访者表示会点击浏览此新闻,与身边人讨论新闻的占比14.5%,在线发帖或跟帖参与讨论的占比4.9%,提供与此新闻相关线索的占比3.5%,转帖并传播此新闻的占比2.9%,可见,该群体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比现实空间中要活跃得多。在对网络相关经历的调查中发现,有26.2%的受访者有其他类型的社交经历,24.6%的受访者在博客/論坛中所发文章或帖子曾被大量转载或回帖,18.6%的受访者在微博中评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另外,自己制作的视频被大量下载或浏览的占比12.0%,通过代理服务器浏览境外网站的占比11.2%,担任某知名论坛版主的占比7.3%。总体来看,该群体对于网络的运用非常娴熟,网络社交相关经历也比较丰富和多样化,在网络中发声较多。

(二)从业方式上呈现“专业化”生存

调查发现,该群体所从事的行业多数是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中都有存在,如果按照受教育情况来分析,理工科及经济等专业的多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人文社科等多为生活性服务业。他们以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发展。

1.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调查显示,该群体中本科生人数最多,比例为53.7%,占总体的二分之一;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比为23.1%;再次是研究生学历和高中学历,比例分别为10.9%、10.3%;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较低,分别为1.5%、0.5%。因此,该群体专科以上学历占比87.7%,反映该群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呈现“受教育水平高,以本科为主”的状况。

2.具有社会需要的技能

该群体的“自由”建立在专业特长的基础之上,具备了某种专业特长,无须与单位签订长期的契约关系,能在社会中不断发现新的工作机会、真正做到职业的自由。深访中发现,“知识就是力量,奋斗成就梦想”是自由职业青年普遍认可的价值准则。他们笃信知识的价值,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大多是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运用知识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并且大多通过专业知识在所处的领域得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这些专业特长既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如自由作家、自由撰稿人等,也可以通过某些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如健身教练、动漫创作人等等。

3.以专业性劳动获取报酬

该群体提供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含量、精神性、服务性的生产劳动,根据所需技能的不同获取相应报酬。由于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谋生,所以该群体对个体发展的诉求比较强烈。该群体期望得到的帮助类型,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为期望提高收入;其次,有18.0%的人期望稳定的生活;另外,期望得到人脉资源、平等的发展机会、丰富的就业信息等分别占比6.6%、6.5%和5.6%。

(三)社会结构上呈现“边缘化”形态

自由职业青年重视个人的自由与个性,追求工作的创造性和成就感,工作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与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该群体尚未处于社会的中心,受社会关注度不高,主要集中在党外、体制外,共同的组织难题是人难找、人难统、人难聚。

1.社会政策中的“盲点”

调查发现,很多城市的医疗制度、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都把该群体排除在外,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向谁求助和如何求助。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该群体占比最高的维权途径是法院、检察院、公安等司法机构,为39.9%;其次,是本地政府,占比16.3%;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占比较少,仅为4.3%。总体来看,多数的维权途径是通过司法机构,虽然是一种合法的维权渠道,但缺少弹性的沟通协商机制,采取这种终端维权手段,也显示了他们的无助和无奈。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会把单位、老乡、家人等作为首要选择,通过社会力量来达成问题的解决,只把法律手段作为最后途径,以降低自身的维权成本。

2.社会交往上的“内循环”交流

自由职业青年在社会交往上以专业性较强的“内循环”为主,群体内形成了一个个认同度较高的小圈子。除了职业圈,各种基于学缘、趣缘的圈子也比较活跃。在圈子内部,以线下交往为主,经常以沙龙、茶叙、座谈、乐跑、穿越等形式聚会,抱团取暖,组团取乐,对团组织的活动参与不多。实际上,自由职业青年的“圈层化”不仅仅依托于表面的家族和地缘等关系,更是内化于这一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具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自觉行动力。

3.群体认同中的“小众”群像

该群体的边缘性还体现在群体认同上。调查中很多人表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为社会大众所理解,访谈中很多自由舞蹈工作者提及了被社会歧视的问题。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该群体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千差万别,造成了群体自身认同的缺乏,使得整个社会感受不到群体的力量和群体的存在。自由职业青年在自己的空间中生活、工作,单枪匹马地闯天下,表现出较弱的群体性。缺乏共同的群体利益、普遍认同的群体文化、共同的群体意识、比较完善的群体组织(工会、协会)和群体代言人。

(四)价值观念上呈现“中立化”摇摆

调查显示,自由职业青年对党和政府有信心,对主流意识形态较为认可,例如,对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强大的评分为4.05分(满分5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大于引发的问题评分为3.89分(满分5分)。对于本届党和政府的最大特点的感受,有32.6%的受访者表示为更有力的反腐手段,其次认为有更强烈的改革意愿的占比23.9%,认为有更亲民的执政姿态的占比20.7%;另外,认为更严格的依法治国、更强硬的外交话语的分别占比9.0%和6.4%。但在深访中我们也发现,自由职业者对手中的财富有较强的不安全感。由于不具有“体制内”的身份,他们担心政府的某一个决策会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威胁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对社会现状带有一定批判性,尤其是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制度设计极为关注,如司法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社团注册制度以及新闻制度等,并需要更健全的法治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他们欢迎渐进式的改革,期待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希望中国的发展始终在良性的轨道上稳健运行。

1.对党和国家发展充满信心

调查显示,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该群体对于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存在差异,但该群体最信任的信息来源均为政府信息源。对于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有近半数(49.3%)受访者的态度比较有信心。在中西方治理体制的比较方面,占比46.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吸收西方体制的一些优点,中国的治理机制更有前途,仅有5.3%的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最好的治理机制。此外,对于2013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有34.9%的受访者认为党和政府的作风有很大改善,相信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好;29.7%认为有很大改善,但长期效果还有待验证;另外,还有20%的认为有所改善,会变得更好;10.2%的认为只是暂时有所改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反弹;只有少数人认为没有改善或恶化。

2.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存在担忧

在对宪法认识上,该群体有24.3%认为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需要加强;23.1%认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需要加強;此外,认为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需要加强的占17.1%。此外,该群体很多人认为在我国基层政府机构和政治运作中,超越规章制度的“潜规则”比较普遍(总分5分,评分3.53分)。在对不公平现象的看法上,有37.0%的受访者表示存在因权力导致的不公平,其次有24.9%的受访者表示存在因职业导致的不公平现象,再次有15.8%的受访者表示存在因行业导致的不公平现象。权力、职业、行业的不公成为自由职业青年最看重的方面。

3.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认知存在错误理解

对于政党执政基础的认识方面,47.7%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绩效上,排名最高。深访中也发现,自由职业青年对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趋向于用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来评价。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深,对于两者优劣的评价也主要是从当前的发展功效出发,更多地将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合理性及优越性归结为共产党现在“搞得还不错”,并没有真正从历史、现实、理论的角度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建立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判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三、开展自由职业青年工作的四条对策建议

(一)摸清合理诉求,为开展自由职业青年工作创造有序政治参与条件

一是多数自由职业青年希望建立能代表自身利益的行业协会。可以通过这种团体组织来加强与党和政府的联系,反映他们在政治方面的诉求。要积极引导、支持、鼓励自由职业青年群体建立一些能够真正代表自由职业青年群体的民间组织,如演艺人员协会、自由撰稿人沙龙等。二是在继续做好自由职业青年精英参政的同时,更加关注自由职业青年草根参政的需求。为那些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深、社会影响好的自由职业青年草根人士参加各级人大、政协、青联等创造机会,进行适当安排;对确有专业才干而又符合任职条件的,积极推荐他们到相关政府部门或群团组织任职挂职兼职,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三是推动政治资源由“增额供给”向“议事供给”转变。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在国家现有政治制度框架下,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实现的。在这一前提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等名额相对有限,按照简单增加名额的配给方式赋权自由职业青年,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可以尝试探索议事政治资源的供给模式,即以议题为核心的申请式政治参与,扩大自由职业青年的政治参与渠道,推动政治资源供给模式的转变。四是要保障自由职业青年表达合理诉求的权利和渠道。要不断丰富协商民主形式,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咨询听证、协商谈判、议事票决等制度,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为自由职业青年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

(二)完善政策机制,为开展自由职业青年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开展自由职业青年的工作中,一方面应完善补充法规政策的缺位,另一方面应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建议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并完善自由职业青年人才流动、职称、户籍、薪酬、保险、培养、激励等一系列政策,为自由职业青年成长提供制度保障,提高自由职业青年的职业归属感,增强自由职业青年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在人才流动方面,要完善各类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机制,结合事业需要使自由职业青年有更多元化的流通渠道;在职称评定方面,将自由职业青年纳入当地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化评审范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在户籍管理方面,打破身份、所有制限制,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自由职业青年高级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属地管理原则,将自由职业青年纳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并研究制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社会保障产品;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自由职业青年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依托各类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团校、高等院校等开展对自由职业青年的培训,组建“根基在我”的舆论场、联谊群和朋友圈。同时,实现政府对自由职业青年培养的持续投入;在表彰奖励方面,探索建立专门针对自由职业青年的表彰奖励制度,将自由职业青年纳入政府奖励范围,在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的时候,给予自由职业青年相应的名额和比例。

(三)积极改善环境,为开展自由职业青年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切实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营造有利于支持自由职业青年成长成才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平等的政策环境。在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对于政府奖励、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要统筹合理安排;在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教育培训、人才信息库等要考虑自由职业青年各类人才;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支持和鼓励自由职业青年参与项目申请、课题招标、成果申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使自由职业青年有钱做事,以事兴业,以业育人。二是强化积极的服务环境。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培育若干专门的自由职业青年人才代理服务机构,提升其服务自由职业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专业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方向,从自由职业青年的需求出发,积极为其提供信息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招聘、智力合作、柔性流动等服务。三是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自由职业青年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分歧,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非原则性问题,应给予宽容理解;对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应及时化解。要充分认识到,自由职业青年的工作既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人情味很浓的工作,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耐心细致、和风细雨、以理服人。当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或出现思想反复时,不能急躁埋怨,不能急于定论,仍要满腔热情地做好教育引导。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加强自由职业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各地自由职业青年工作的先进经验,对自由职业青年的创新创业精神予以鼓励,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充分肯定,对其中优秀代表人士的先进事迹大力表彰,让全社会都能够关注自由职业青年的发展。

(四)坚持放管并重,加强自由职业青年的规范管理

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既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积极培育扶持,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自由职业青年健康有序发展。尽管有相当部分自由职业青年具有流动性,但是他们在社区居住,与社区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社区里蕴涵了丰富的联络资源,要发挥社区在自由职业青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要增强自由职业青年的社区认同感,使自由职业青年在社区得到组织的关怀和社会的理解,使其有家的归属感。应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沟通交流、生活服务等综合性信息平台,实现工作信息和居住地信息无缝衔接,打造“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提高自由职业青年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探索自由职业青年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新机制,支持自由职业青年在服务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团体标准、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管理部门要将自由职业青年纳入各自管理范畴,加强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配合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做好对本领域自由职业青年的登记造册,实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建立自由职业青年的“异常名录”和“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对自由职业青年中的重点人员建立等级评分制度。民政、外交、公安、网信、文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对自由职业青年涉及本领域的事项事务履行监管职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实行双重管理的业务主管单位,要对所主管自由职业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财务和人事管理、研讨活动、对外交往、接收境外捐赠资助、按章程开展活动等事项切实负起管理责任,每年组织专项监督抽查,协助有关部门查处自由职业青年中个人或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自由职业青年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建立行业性诚信激励和惩戒机制。支持自由职业青年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自由职业青年建立活动影响评估机制,对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重要事项应事先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探索建立自由职业青年各领域行业自律联盟,通过发布公益倡导、制定活動准则、实行声誉评价等形式,引领和规范自由职业青年的行为。

编辑:郭晓东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对策建议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城市盲人组织生存现状调研的大学生纪录片创作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