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透析及教育对策

2018-10-21郝均倩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

郝均倩

摘  要: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除了遭遇经济上的贫困以外,其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文章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究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探索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透析  教育对策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已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除了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以外,我们更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

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出现不适应。较之非贫困生,贫困学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更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压力磨炼着他们的意志,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变得自强,社会资助使他们学会感恩。

(1)独立性强,意志坚强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于经济落后、生活相对闭塞的地方,艰苦的环境使他们较早目睹了生活的艰辛,经受了生活的磨炼。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在自律性、意志力、独立性等方面均优于非贫困生;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继承了父辈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2)自尊心强,成就动机强

多数贫困生需要克服较差的经济条件和恶劣的生存条件获得读大学的机会,他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不甘落后、争强好胜,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希望通过自己的成绩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被人同情和关注。进入大学的贫困生不想像父辈一样奔波劳苦,所以他们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积极向上,坚韧独立,希望通过读大学努力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命运。

(3)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

经济方面的匮乏使得贫困生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加上大学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更加多样化,仅靠成绩带来的优越感越来越少,贫困生更容易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波动,越来越敏感。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感觉跟比自己优越的学生不在一个世界里,有意识地封闭自己,拒绝别人的善意,缺少情投意合的朋友,感情变得脆弱,而且消极情绪得不到倾诉,久而久之变得孤僻,人際关系较为敏感。

(4)仇富敌对,嫉妒心强

有些贫困学生内心过于敏感,思维狭隘,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将这种想法迁移到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身上,产生仇富嫉妒心理,怀疑对方“故意显摆”,甚至还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

另外贫困大学生生活相对拮据,与非贫困生相比相形见绌,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加之目前贫困生评定过程中不断有“假贫困生”现象出现,“假贫困生”使得真正的贫困生落选,这样有些贫困生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产生敌对心理。

(5)文饰心理,痛苦压抑

文饰心理是指在遭受挫折或无法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时,为了缓解由于失败而带来的不安,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以达到受挫“合理化”的目的。

贫困生的标签让他们认为贫穷是他们最大的弱点,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就产生了掩饰自己贫困生身份的心理企图,故意装作很富有的姿态,趾高气扬,对许多的人和事都表现出不屑一顾。他们企图用自己的出类拔萃来掩饰贫穷,表面上可以使其保持心理平衡,其实他们内心承受着痛苦和压抑。

(6)紧张焦虑,悲观迷茫

很多贫困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导致他们经常处于紧致焦虑状态。一方面,他们为学费、生活费、贫困的家庭焦虑,害怕因为经济的负担、家庭的变故而失去读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他们便用消极、焦虑和紧张的心态来面对,这种习惯性的受挫心理会对贫困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接受社会资助的同学,想要更好地回报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这种精神压力也会使其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家庭条件差、学历低、综合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加之就业环境严峻,改变自己命运困难等因素使得高校贫困生变得悲观迷茫。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方面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

家庭是子女最先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经济落后的家庭,经济贫困造成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学生个体发展得不到满足,本身又背负家庭经济负担,导致自卑等心理问题;家长自身封闭、敏感、抱怨等不当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导致学生对贫困形成错误的认知,自我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中;家庭中秉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只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忽视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因素----学校关注不够,朋辈影响

学校对参评贫困生的学生情况进行的公示,“贫困生”身份的标签效应,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贫困学生感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关爱,进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学校对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在处理过程中表现的力不从心,不能给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如果这些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

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这对贫困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有些贫困生因为囊中羞涩害怕被同学瞧不起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相互攀比和吹捧的风气也给贫困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仅仅是为了迎合他人、融入消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自我表现与真实自我失调,虚荣心、嫉妒心由此产生。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现象和就业压力

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社会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现在很多人都抱有“金钱至上”的态度,做任何事都明码标价,导致贫困生很难融入一些团体和人群,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生,但在资助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的大肆的渲染和附加的广告宣传让贫困生感觉自己是资助单位邀功争名获利的载体,他们感受到的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施舍与怜惜,虽然经济上得到资助,但自尊心却受到极大伤害;此外,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就职过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高职贫困生对高薪酬的渴望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的矛盾,就业市场中存在的非公平竞争现象,以及贫困生占有的有效社会资源的有限性,都易使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4)个体因素----个体认知和自我调整

在面对贫困、自身能力不足、家庭条件差等问题时,有的学生把这些归结为家庭出身问题,有的归结为社会的不公平,有的归结为国家政策的欠缺,错误的归因导致他们生活态度消极。尤其是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时,会引起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强烈的振荡。有些人开始不断否定自己、嫌弃自己,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不平衡的心态;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自信心,敏感多疑,人际沟通能力也较差,而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多数贫困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试方法,不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常识,不知道怎么宣泄不良情绪,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资源,合力采取多种措施全力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真正关注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

(1)国家层面

国家应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扩大对于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比例,完善“奖、助、贷、补、免”多元资助体系,可以考虑设立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学习进步奖学金、精神文明奖学金等,更好地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2016年实施的对国家精准扶贫家庭的子女设立助学金的举措,很大程度地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减轻其心理压力;建立金融信用系统,对于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学生,建立个人征信档案,屏蔽其一切金融业务,以此作为对所有贷款学生的警示,从而保障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转,更好地发挥其资助作用。

(2)社会层面

在国家积极完善贫困生政策和加大资助范围的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设立扶贫助学基金,给贫困生提供物质资助,关注、接纳、支持贫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援助,放宽限制,挑选合适的岗位,接受贫困学生到本单位就业,另外,尽可能为贫困生提供求职补助、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等,缓解其就业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3)学校层面

学校要做好贫困生的评定工作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评定标准,全方位调查和评估学生的生活消费和家庭收入情况,一年一申请,一年一评定,动态管理,保证评定的公平公正性,减少学生因不公平不公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活动为载体,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门的贫困生档案,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眼光发现自身的优点,认识到自身价值,指引他们学会自助和他助,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工作,提供合适的岗位,引导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自身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精神;优化育人环境,树立贫困生励志典型,构建积极向上、艰苦朴素、互助互爱的校园文化,培养贫困生积极乐观的性格。

(4)家庭层面

家长是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员,父母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在各方面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努力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子女的的學习、生活,多肯定和鼓励,少批评和责备,培养子女乐观、自信的性格,给予他们最大的社会支持。

(5)个人层面

首先贫困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不是耻辱,贫困不是命运,要将贫困看作财富和考验,正视贫困,让它成为磨炼自己意志、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其次,要有正确的消费观,不盲目攀比,抵制享乐和拜金思想,把金钱和精力用到提升自我、促进个体发展的事情上去;牢记感恩和诚信,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悦纳自己,树立正确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强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耐挫折能力。

综上,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相互配合,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帮扶和心理援助,并做到他助与自助相结合,使其真正脱离“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从而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身心健康成长,进而实现高校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

[2]刘和忠,赵贵臣.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究,2010(01).

[3]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5]周燕琴,王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7).

[6]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7]杜长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 (12).

[8]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01).

[9]刘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1(09).

[10]靳贤胜,高成庄,李军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
高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情况调查与教育对策
高中理科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新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农村职校留守女生的典型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