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2016-12-08陆丽萍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幼儿教育

陆丽萍

摘 要: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告状行为 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在实习期间,我们一直会遇到小朋友告状的情况,不管大事还是小事,他们都会跑来找老师解决问题。“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老师,他刚刚打我了。”“老师,是他先说我坏话的!”“他刚刚弄我的衣服。”……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当“裁判”,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幼幼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做,有利于大家全面认识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规律,获得儿童行为发展特点的资料。

二、调查状况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告状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其中,玲玲小朋友以受害人的身份出现了3次,以举报者的身份出现了7次,平均2分钟出现一次,频率非常高。在成人眼中,表中发生的事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们眼中,却是多么严重。

以上表格,反映了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从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来看,家长重于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教师重于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以上表格,说明教师或家长单方面的重视并不能很好地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应通过家园共育更好地解决告状行为问题。

三、状况分析及引导策略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幼儿为打抱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看到某某小朋友被欺负了,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向老师检举。

案例1:区域游戏时,科学院的小“科学家”们都在认真钻研科学技术,这时,小林把玩具小枪从小美手里抢过去给了正在抹眼泪的小茹,然后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刚刚小美抢了小茹的手枪!”“我看到是小茹先拿到的。”小林看到小茹受欺负为小茹伸张正义,给她打抱不平。老师了解情况后说:“我知道了,去玩吧,以后别动不动就告状。”

案例分析:如果遇到幼儿告状,老师不要不耐烦,也不要截断幼儿说话,应耐心指导帮助幼儿,用微笑放松孩子和老师之间微妙的情绪。教师应重视幼儿告状,不要随便敷衍,让幼儿感觉到自己不被老师所喜欢,幼儿的心是很敏感的。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从幼儿的告状中,教师应了解孩子告状的缘由和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这样,幼儿会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也能使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得到很好的发展。

2.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案例2: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搭积木搭的都非常认真,这时,玲玲指着小伟说:“老师,小伟把不要的积木扔地上了!”“老师说过玩具是不能乱扔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很激动,这时老师说:“好了,小朋友们安静了,小伟以后不会扔积木了,大家继续玩吧。”孩子们这才把目光从小伟身上移开,不再说话了。

案例分析:案例中,玲玲是一个表现欲望挺强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告状,教师只是随便说了几句话,并没有作出很好的引导。因此,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只要向老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告状。

幼儿玩玩具时,时常会因为玩具的所有权而发生矛盾,矛盾多了,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

案例3:角色游戏时,娃娃家的妈妈思思和奶奶小苗因为娃娃的所有权而发生了矛盾,小苗把老师拉到她们中间做“裁判”“我是奶奶,应该在家抱孩子,妈妈应该在外面上班的。”于是老师开口道:“奶奶先抱娃娃,妈妈下班回来后再抱。”

案例分析:幼儿的依赖性较强,即使一点小矛盾也总想依赖成人帮助解决。因此,老师不要向上述案例中一样,听到幼儿告状就插手他们之间的事,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不能锻炼到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的,以后的告状次数还会不断增加,因为他们没能明白谁是谁非,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事后第一反应也不会是自己先想想办法看看能否解决。

4.幼儿爱告状原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案例4: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正在制作一张粘贴画,微微举手对老师说:“老师,剪刀是我先拿到的,小林要抢。”小林委屈地说:“我看他不用了我才去拿的。”这时,小天说:“小林,我的剪刀先借你用。”

案例分析:微微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个小皇帝,特别是爷爷奶奶老惯着他,造成了微微没有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少了同伴之间相互友爱的品德,变得任性、不谦虚。教师应让微微看到小天的表现,看到别人的长处,从别人的良好品质中进行自我评价,而不是借助别人的缺点评价自己,应善于挖掘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这样,幼儿的告状次数会逐渐减少。

5.幼儿为了报复别人或产生的嫉妒心理而进行的告状行为。

案例5:建筑区中,“小工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盖“高楼”,这时,小强的大门还需要几块砖,便向工人小静借砖,可是小静没有把砖借给小强,而是把砖借给了同样缺砖的好友小美。下班的时候,小强便向老师告状:“老师,小静没有把自己掉在地上的积木捡起来。”

案例分析:小强是个比较爱强的孩子,因为小静没有借砖给他,便向老师告小静的状,从而让老师批评小静解除自己心中的不满。幼儿的告状行为看起来事小,其实和幼儿的发展心理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必须用正确的处理方法解决问题。平时,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形式,让幼儿自己讲讲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用贬低别人的方法抬高自己,做谦虚的、懂事的、热爱集体的、有判断是非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的孩子。

四、启示与思考

教育者必须走进幼儿,和孩子多一点交流。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听之任之,并没有解决幼儿之间实际存在的问题,相反的,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发生得更频繁些。如果老师一味地批评,往往就会造成幼儿在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也会破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密情感。

1.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问题。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小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明辨是非,经常人云亦云,甚至会把想象与真实相混淆,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幼儿以暂时记忆为主,如果发生的事情没有及时解决,过后幼儿就容易忘记事情的经过,就会失去最好的教育依据,从而失去教育意义,甚至造成冤假错案,对幼儿的心灵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很脆弱,对成人的依赖特别强,碰到问题时无法解决,常常依赖老师的帮助解决问题。老师首先应该对幼儿间的矛盾进行一定的了解,先判断幼儿间的矛盾需不需要老师来解决,尽可能让幼儿自己解决事情。这样,既可以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幼儿不能养成对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老师的习惯。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管结果怎么样,教师都应给予幼儿教育及指导。

3.孩子的这种告状是一种倾诉,需要老师的安慰和同情。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和老师交流,鼓励孩子有事情和老师说,当老师对孩子做出积极的情绪和语言反应时,孩子的心理得到了抚慰,情绪就慢慢变好了。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甚至起着决定作用。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是单纯的,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简单的。告状作为与孩子的世界相矛盾的东西,应该让孩子正确认识它。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自己解决是非,参与管理,学到更多。我们既然选择了在幼教这份土地上耕耘,就必须了解、关注幼儿,从而理解、尊重、培养幼儿,一切从幼儿出发,寻求、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益阳市茂林科技幼儿园.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2]浙江省商业集团幼儿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策略.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幼儿教育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