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民族舞蹈对提升青少年审美观的研究

2018-10-21李哲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3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创作

李哲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前后,其审美能力各个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详尽的剖析与对比,如何掌握动作学习与舞蹈鉴赏之间的度,如何通过对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都是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后再进一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观明了的看出它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怎样的重要影响和对培养审美能力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民族文化;深入生活

民族舞蹈起源于民间,大多是在生活、劳动中创作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有着迥异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传承,在舞蹈上的表现也大相径庭,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目前,我国舞蹈界对“民族民间舞蹈”一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一些人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民间舞蹈是指存在于民间的、与专业舞蹈相对的舞蹈形式,而民族舞蹈可以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兼容专业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形式,即只强調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本文采用舞蹈界比较主流的意见,即所谓民族民间舞蹈,是指舞蹈艺术家们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取其特有的审美特质而重新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有56个兄弟民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资源。这些艺术资源与精神财富无不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从而为我们进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舞台演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舞创作观念和训练体系的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界像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受到剧烈的冲击。“中国民族舞蹈失去了市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何在”的呼声越来越紧迫的压在民族舞蹈工作者的身上。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难以表现当代的都市生活。怎样把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如何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两点建议。知能力、认知能力都会在未来生活的实践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幼儿可以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促进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圈子里各个民族自身孕育出的古老而又独居特色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生活的行为里提炼出艺术的美。然而现今文化趋同于世界全球化进程里,如何保存本民族的特质,如何教导传承则又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旨在通过民族民间舞蹈如何培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角度,尝试探索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和传承的渠道。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对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的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从而找出教学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需弥补的地方,进而找到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方法,最终做到促进提高协调发展,并提升审美能力。

在梳理出民族民间舞的审美特征的同时对各民族民间舞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寻找归纳民族民间舞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所能具备的可行性和影响性。通过这种理论的总结归纳,为今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提升审美能力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教学依据。最终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育领域的视角,并充实这方面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在查阅、整理、梳理有关民族民间舞的理论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目前已经形成的主要论点及其成果,以及各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系统的剖析和阐明民间民族舞的学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关系,提出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创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有深刻的意义与作用。

二、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前后的情绪与审美感知能力的变化

舞蹈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它通过舞者的形体动作来传达情意,因此构成舞蹈审美的诸多要素中,形体美是第一位的。但是对于情绪来讲也是对舞蹈审美的一个条件。一般来讲对舞蹈的形体美的感受是需要对舞蹈有较高的欣赏水平,有了较高层次的对美的感知才能够有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好的审美体验。而对舞蹈形体的教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到如何用外在的“力”来表达内在的“情绪”,通过学生对这种民族民间舞蹈形体的学习,和情绪的抒发提升学生对形体美感和舞蹈形体美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通过对代课的舞蹈“小老师”的聊天可以看出,在备课的时候,他们往往只重视了舞蹈动作的编排,对舞蹈的意义内涵不甚了解,也基本没有要求学生去了解。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普遍对民族民间舞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内涵认识不够。学习民族民间舞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与意义内涵就像鱼儿没有了水就会变得死板不生动。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的掌握各民族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及舞蹈的意义与内涵,准确的用肢体表达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使学生更透彻的了解民族文化,掌握舞蹈动作。

三、结论与建议

(一)重视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的情绪以提高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完整的准确的示范动作,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这个舞蹈创作的背景、它蕴含的意义以及它想要表达给人们的思想,既要让学生听懂理解又要使学生走进这个舞蹈的情境中去。这对老师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髙的要求。在教法上,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整体水平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方法或许千变万化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不断地身心发展,学生本身的自我感知和个体意识。这种个体性的强化,能够有效在自我审美创造活动中,转化为创造结果的独特。

(二)重视各民族文化背景的熏陶以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没有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就不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由此可见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之前,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知其意再学其神。首先是教师的讲述,这也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魅力。其次,利用多媒体进行各民族文化背景的熏陶。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是最直观的教学方式,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让学生席地而坐,闭眼聆听,从音乐感受不同民族的不同旋律。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教师要提前备课,在教授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之前都要准确又生动的向学生讲述该民族的文化历史、地域特征以及该舞蹈所要表达的意义。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与劳作的体现,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民族民间舞蹈具备直观性、可创性等特点,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生活特色。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同时有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査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 赵铁春.舞蹈鉴赏[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顾永芝.美学原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鑫,沈畅.简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审美观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6] 王敏.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

(作者单位:宁波市青少年宫)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创作
Jazz
浅析技巧训练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