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意识形态下的大学生“记者团”工作探析

2018-10-20李孟悦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记者团人才培养

李孟悦

【摘要】:高校记者团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高校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的重要补充;是高校宣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宣传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大学生“记者团”,如何将大学生“记者团”与人才发展相结合,如何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如何把握互联网阵地的正确导向是日常工作需要时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记者团 新闻素养 人才培养

一、序言

自“互联网+”的提出,各行各业也迅速开拓了自己在互联网中的“疆域”。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自媒体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新出现了 “新媒体运营”的岗位,而高校也越发重视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网络媒介的宣传,大学生“记者团”也逐渐成为了新兴的学生组织,成为了高校网络门户背后的“推手”。

“记者团”作为当代高校重要的学生宣传组织应当被给予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如今学生“记者团”是隶属于校党委或校团委宣传部的重要团体,而在一些院校,团委或分团委宣传部是作为“学生会”的一个部门而存在,更有甚者是作为一个“社团”而存在,因而记者团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但是从“记者团”的工困难程度和重要程度等方面来说,以往的行政级别不再等同于校园、社会对它的“需求”。所以,将“记者团”作为独立的学生组织,而不是作为某一学生组织的下设部门,同由校党委或校团委管理似乎更契合新意识形态所赋予它的责任和工作地位。

二、大学生记者团的内部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在“九个坚持”的指引下,如何建设大学生“记者团”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

1、以“人”为本,重视培养业务能力。因为校园新闻具有种类多、时效短、专业性强、主旋律突出的特点,因而培养“一专多才”的新媒体记者一方面更能保证校园新闻的覆盖,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个人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在招兵买马的时候,要识“良将”。大学校园里藏龙卧虎,能让学生将原本的特长尽可能施展,将兴趣爱好得到专业的培养,将学生组织与人才培养衔接是创新工作思路的第一步。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素养提升。新时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记者团这只学生队伍的个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这条鲜明主线;深入把握正确导向这个本质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根本立场;深刻认识遵循规律这个实践逻辑。大学生记者作为大学校园的新闻工作者,作为高校网络门户的“推手”,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传播信息的法纪、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端正使用宣传媒体的态度;自觉接受主流媒体所提供的积极、有益信息,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促进工作、服务社会;避免陷入道德焦虑的漩涡,不将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的讨论变成一种激情的道德陈述;增强对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有效识别消极的媒体信息;杜绝滥用、错用媒体信息的行为,自觉地对消极有害的媒体信息进行抵制和批判。”[]

3、建立督导机制,维护官方新媒体的绿色和谐。建立内部奖惩机制,加强管理、激发成员的热情和潜能。从对话题和语言的敏锐度、政治思想敏感度等方面考虑,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党政类别的新闻更需要在审核流程最终环节中加入成熟的教师乃至党团负责人。但是由于新闻的特殊性,从选题-采编-新媒体编辑,最重要也最需要审核的环节就在于“头”和“尾”。

三、大学生记者团的创新培养探析

大学生记者团的人员构成及发展存在着特殊性和局限性,问题主要源自于学生的升级、实习、学习压力、兴趣转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变动而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困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而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核心问题。同样,如何培养出能与社会对接的有思想、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大学生记者也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培养人才。

1、鼓励有热情、有责任、有能力的大学生记者竞选、留任。建立“师徒制”,由老人带新人,尽可能给予大学生记者一定的发挥空间,给予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

2、大学生记者团的工作实质其实就是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幕后“推手”。为什么要建立大学生为主体的记者团?其初衷是,“以学生视角报道的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以同龄人的平行视角进行解读, 相对于长辈的教化、管理者的灌输, 其报道更有可读性和易接受性, 效果更明显。”[]因此应让校园记者加入到思想政治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团体参观学习、讲座、汇报、案例分享等形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提升他们的技能;

3、开设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记者深入电视台、报业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实习、磨练。高校就好比巨大的温室,在“四季如春”的和谐的氛围里是很难培养出真正有思想的记者的。只有让他们回归记者的真实环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思想的独立。因此与社会媒介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大学生记者利用课余时间实习、实践,能够在增强他们个人能力的同时与社会建立联系;

4、组织大学生记者开展短期支教活动,培育有责任心、民族情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件真实事情:一位同学经常会在半夜啼哭,而开学三月后才有同宿舍的同学向老师“告状”,觉得该同学精神失常影响宿舍其他人睡觉,要求老师介入。问其余5人是否了解过该同学啼哭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原因是觉得夜晚哭不正常,因此害怕不敢问。对待舍友亦如此,对待无交集的人会如何?让大学生记者深入贫困地区支教,有助于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四、大学生记者团工作内容的思考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到新闻工作要“善说家常话,会讲贴心话”,新闻无论何时何地都讲究真实性,而高校的新闻宣传更应与师生密切相关,坚持师生至上的基本立场。笔者认为,高校记者团在当今的网络语境中更加注重以下两点:

1、思政和文学素养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喉舌,大学生记者团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主旋律,将新闻工作的重点点放在宣传教学成果、毕业创作、科研成果、专业推荐等资源推介的分享上,做典型教师和优秀学生专访,在给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资源分享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所关注的;

2、开展“全媒体发布构架”,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增加新闻的针对性和联动性,增强宣传效果。大学生记者应该关注新闻点,充分利用校园平台,扩大宣传力度,以小见大,形式多样,真正做到新闻的润物无声,做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大学生记者团。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探析[J],向来生、王洪禹、姚昌,思想教育研究,2013(1)

【2】论大学生记者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蓝开宝,广西中医学院院报,2009(03)

猜你喜欢

记者团人才培养
白宫记者团专机因蝉延误近7小时
美国白宫记者团被蝉“劫机”
新时代非传媒类高职院校记者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小记者、小科学家找到组织了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