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肌筋膜触发理论应用刃针治疗跟痛症临床研究

2018-10-10盘庆东曾文璧罗岚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痛症压痛筋膜

盘庆东,曾文璧,罗岚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东 顺德 528300

跟痛症是足跟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为多种慢性疾病引起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的足跟部的急、慢性疼痛。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及爱好运动者,男性较女性多见,一侧或两侧均可发病。跟痛症虽然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出发,探讨刃针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跟痛症患者共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0.45±12.089)岁;平均病程(0.955±0.9156)年。对照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05±9.146)岁;平均病程(1.076±0.5691)年。若患者存在双侧足跟疼痛,则每侧足跟为1例,两侧分至同一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骨伤科辨病专方手册》[1]中关于足跟痛的准断标准:①起病缓慢,多为单侧发病,可有数月至数年病史;②常在刚行走时足跟疼痛,行走片刻后疼痛缓解,继续行走时疼痛可加重,病程日久者可呈持续性疼痛,在行走、站立过久或行走后疼痛加剧;③查体见足跟着力部软组织坚韧,足跟部侧面或跖面有压痛,局部无明显红肿;④若跟骨骨质有较大增生可触及骨性隆起;⑤X线片初期无异常改变,后期可有鹰嘴样骨刺形成。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一侧或双侧足跟疼痛;②足跟部存在压痛点,年龄20~65岁;③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处有痛风、骨结核、骨髓炎、骨折、骨肿瘤、软组织化脓性感染者;②合并有脑血管、肝肾功能衰竭、造血系统及自身免疫系统等严重疾病及恶性肿癌患者;③对针刺及酒精过敏者;④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者;⑤妊娠期妇女;⑥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予刃针治疗。操作:在腓肠肌上部、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有明显压痛点或条索、结节点进行定位,先用2%的碘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涂擦,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碘酊涂擦的部位进行脱碘,消毒直径以腧穴为中心点,直径为5 cm左右。用0.5 mm×75 mm的一次性刃针(乐灸牌,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刺入所定部位,行纵向及横向切割,每个部位切割3~5下,入针深度及方向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针刺时注意避开胫神经、腓动脉等相关神经及大血管。间隔3~7天治疗1次,治疗3次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予洛索洛芬片60 mg口服,每天3次,1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跟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对跟痛进行评分:在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上,直线的两端分别代表无痛(0分)和无法忍受的剧痛(10分),患者在其中作标记以表示疼痛的程度,用0~10分来表示,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重。

3.2 Maryland足功能评分 参照《常用骨科分类法和功能评定》[3]进行Maryland足功能评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占45分,功能评价占40分,包括步态、行走距离、稳定性、支撑工具、跛行、穿鞋、上楼梯及行走时对地面的要求,外观和活动度分别占10分和5分。分数越低者说明功能越差。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各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及临床实际拟定。临床治愈:跟痛消失,无压痛,可自由行走;显效:跟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行走无困难;有效:跟痛轻度,压痛不显著,部分恢复工作,尚不能久行;无效:跟痛无好转,甚至加重,行走困难。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08,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试验组对照组n 2021治疗前6.30±0.926.19±1.13治疗后2.05±1.19①②3.62±1.47①

4.4 2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2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表3 2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试验组对照组n 2021治疗前47.70±8.4350.52±10.26治疗后80.35±9.86①②63.19±10.85①

5 讨论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足跟局部解剖结构的慢性劳损和退变,引起局部软组织发生充血性水肿或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痛觉神经,或病理结构压迫并刺激痛觉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引起疼痛[5~6]。在治疗上主要有口服止痛药物、物理治疗、封闭疗法、体外冲击波、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等,各有其优缺点[7]。而中医学认为,跟痛症属于痹证范畴,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及外敷、中药熏洗、针灸、推拿及小针刀等,各种疗法也有其优缺点。总体而言,目前尚没有公认治疗跟痛症的特效疗法。因此,仍需寻找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的跟痛症治疗方法。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Dr.Tvaell在1952提出的,定义为“在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索条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机械刺激引起牵涉痛和局部肌肉颤搐是“激痛点”的两个重要特征[8]。近年来,触发点理论得到众多学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其成为诊断和治疗骨骼肌、组织疼痛的主要手段,并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该理论认为由于急性伤害或慢性劳损,可导致患者肌肉痛点的变化与缺血、氧适应性降低和代谢障碍等,并通过神经传导到疼痛中枢,引起疼痛的感觉。从肌筋膜触发点来阐释跟痛症,则可认为跟部疼痛是由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筋膜触发点的引起的牵涉痛,通常在这些位置上有明显压痛点,并可触及紧张带或收缩性结节,深压还常出现牵涉痛[9]。在治疗上主要以消除或灭活骨骼肌内的疼痛触发点为主,可采取针刺、推拿按摩、理疗、肌肉牵张、整脊、运动训练和药物等[10],这也与中医学“不通则痛”的理论相符。有实验研究认为,针刺触发点结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致痛因子及代谢产物的排出,启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抑制机制,并可使持续收缩而变硬的肌腱弛缓、放松而逐渐缓解疼痛[11]。因此,本研究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用刃针治疗跟痛症。

刃针是是传统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一种特色疗法,在针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结合具有穿刺功能的“针”和切开功能的“刃”,具有激发感传及致敏应激、松解周围肌群、解除软组织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使用刃针在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上治疗跟痛症,主要借助其松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加快局部致痛因子排泄。另外,刃针针体直径较细,操作时疼痛较轻,无需麻药,可多点治疗,且操作方法较简单,安全性高,不易引发离断神经、肌腱等不良反应[12~1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刃针治疗跟痛症可明显降低跟痛VAS评分,提高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与口服洛索洛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刃针治疗较之洛索洛芬更能减轻跟痛症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足功能,其总体疗效优于洛索洛芬。综上所述,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刃针治疗跟痛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足部功能,并具有安全、疼痛较轻、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为临床治疗跟痛症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痛症压痛筋膜
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症经验浅析
中医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述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吴中朝 他用一根银针直击“痛症”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金铃子散复方治疗痛症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