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痤疮外用中药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2018-10-10刘子君王亚兰李绮玲庄恒纯杨柳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频数连翘外用

刘子君,王亚兰,李绮玲,庄恒纯,杨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好发于面颊部,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痤疮不仅仅对患者身体健康有着影响,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痤疮患者自信心降低,社交活动受影响。亦有研究表明,痤疮患者会产生抑郁或易怒等心理变化。目前较为常用的痤疮治疗药物为局部使用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全身使用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糖皮质激素等[1]。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有探讨其用药规律[2],但均以内服中药为主,外用治法研究较少。现收集近20余年治疗痤疮外用中药方面的专利,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分析,总结符合中医理论与实际用药的证治方药规律,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指导及支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专利来源及纳入排除标准 通过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高级检索输入“痤疮”或“粉刺”和“中药”或“中成药”,检索1993年3月—2017年5月收录的痤疮相关专利。排除内服治疗及与西药联用的专利。

1.2 资料处理 将上述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专利,以专利名称、方药、药物归经、功效、中医证型录入Excel 2007,统计出各味中药出现的频数,由高到低排序,取前20味,根据单味药物的名称、药物归类、归经等内容制成表格,用SPSS22.0对该统计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专利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487条相关专利,结果中的360条为口服治疗专利;146条为外用治疗专利;其中19条专利既可用于口服,也可以用于外用。根据《中药学》进行药物分类、归经统计,汇总后用软件Excel 2007进行降序排列,取频数为前20名的中药,计算应用的频率。具体结果如下。

2.2 中药使用频数统计

2.2.1 单味药物频数统计 见表1,图1。外用治疗专利中共涉及321味中药,用药频数1362。外用中药专利的用药频数,取前20名的药物,依次为:白芷、菊花、黄芩、甘草、金银花、冰片、黄连、丹参、连翘、苦参、蒲公英、黄柏、当归、茯苓、大黄、白附子、芦荟、三七、珍珠、防风。并将该20味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三类,依次为:苦参、珍珠、大黄、蒲公英、芦荟、白附子、三七、黄柏;当归、茯苓、防风、丹参;黄芩、黄连、菊花、连翘、金银花、冰片、甘草、白芷。其中属于治疗肺经风热证的常用中药有:白芷、菊花、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防风;属于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常用中药有:黄芩、黄连、大黄、芦荟;属于治疗痰瘀凝结证的常用中药有:丹参、冰片、大黄、白附子、三七;属于治疗血瘀证的常用中药有:丹参、当归。

表1 前20名药物使用频数分布情况

图1 前20名药物聚类分析情况

2.2.2 药物分类情况 见表2。将频数前20名的中药按照《中药学》[3]分类,对药物分类进行频数统计。其中清热药225次,频数最高,占总频数44.20%;其次为解表药62次,占总频数的12.18%;攻下药36次,占总频数7.07%等。使用频数最高的20味中药分类排名依次是清热药、解表药、攻下药、补气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温化寒痰药、息风止痉药、化瘀止血药。从治疗痤疮的用药清热药居于首位来看,痤疮的发生与“热”的关系最为密切。

2.2.3 药物归经情况 见表3。在使用频数排名前20的中药中,药物归经频数出现最多的为胃经,共308次,占总频数18.17%;其次为心经,共298次,占总频数17.58%;肝经,共235次,占总频数13.86%;脾经,共204次,占总频数12.04%。痤疮的发生主要与肺、肝、脾三脏最为密切,在专利药中,痤疮的外治也紧密围绕肺、肝、脾三脏进行。

表2 外用中药功效分类及其频数

表3 药物归经情况

3 讨论

从药物的频数及药效分析,本研究选出符合要求的专利共487条,根据对其药物功效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出基本符合中医理论的实际用药证治方药规律。专利中外用中药的用药频数最高的前20名中药依次为:白芷、菊花、黄芩、甘草、金银花、冰片、黄连、丹参、连翘、苦参、蒲公英、黄柏、当归、茯苓、大黄、白附子、芦荟、三七、珍珠、防风。

使用频数最高的20名中药中药物分类排名依次是清热药、解表药、攻下药、补气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温化寒痰药、息风止痉药、化瘀止血药。

药物归经主要以胃经、心经、肝经、脾经和肺经为主。一般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肺、脾二脏最为相关,因肺经风热而使颜面腠理开合失司,风热之邪郁滞于面部不散而发痤疮;因饮食不节内生湿热或湿热之邪侵袭,湿热之邪循阳明经上蒸面部,发为痤疮;因现代不良生活规律或五志化火,化为心火或肝火,耗伤肾阴,阴虚内热郁于面部化生为痤疮。

综上病因,痤疮的发生与邪气“热”关系密切。外用药频数较高的20味药物中,菊花、黄芩、金银花、黄连、蒲公英、黄柏、大黄、连翘、苦参等中药均有清热作用,治疗痤疮外用药中,以清热为首。

用药频数居前的白芷、菊花、黄芩、甘草、金银花、冰片、黄连、丹参、连翘以祛风清热活血为主。中医学认为,白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芷外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黑素的生成[4],可预防痤疮后炎症色素的产生;菊花疏风清热解毒,可治疮疡肿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5];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痈肿疮毒;黄芩提取物对痤疮致病菌丙酸痤疮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6];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痈肿疮毒,可缓解药物的毒性、烈性,可缓解其他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已有研究证明甘草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通过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上调淋巴细胞数量从而调节皮肤局部的免疫功能,同时有抗炎及抗变应性炎症的作用[7~8];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对痈肿疔疮有较强的散痈消肿作用,对丙酸痤疮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冰片可散郁火,消肿止痛,有抗炎、抑菌的作用[10];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其有效成份对痤疮丙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11];丹参可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有效成份丹参酮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杀灭作用,同时可通过降低局部皮肤二氢睾酮抑制皮脂生成,通过降低IL-1α、IL-6抑制局部皮损炎症,并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11];连翘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连翘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炎作用[12]。因此,从用药类型和用药频数可推断出痤疮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风热、湿热、瘀血、痰凝等因素相关,这与我们原来所认识的痤疮病因病机风热外袭、肺胃湿热、痰瘀互结、冲任失调基本一致,体现了治疗痤疮的专利药中外治药物是临证用药的选择。

痤疮的中药外治相关专利常使用较多生僻中药,在此全部列出,供临床应用或开发新药作参考:大风子、蓖麻子、金沸草、一枝黄花、珊瑚姜、七叶胆、紫珠叶、石楠叶、月桂子、甘松、桂叶素馨、漆大姑、矮人陀、鸭皂树根、白屈菜、水仙花、白千层叶、紫苜蓿、蛇莓、假大薯、泡泡草、卜芥、卤地菊、罗锅底、红头草、铁筷子、蓬子菜、管南香、竹林兰、多花八角莲、鬼针草、粉苞苣、蛇葡萄根、斑叶兰、山楂核、铧头草、牛筋条、石柑、地柏枝、地枫皮、洗碗叶、石椒草、竹节参、宝盖草、红梗草、兔毛蒿、鼠妇、鸡屎藤、铁冬青、林蛙、翼首草、酒饼叶、黄瓜仁草、苤蓝叶、抱树莲、小飞扬草、鸭脚木皮、鹰不泊、风箱树根、脱力草、红毛走马胎、白梅肉、三色堇、牡荆叶、裸花紫珠、千里光、虎耳草、苦地胆、天仙子、马蜂子、黑蚂蚁、木兰皮、李子花、梨子花、桃子花、樱桃花、白莲花、木瓜花、木芙蓉叶、飞扬草、凤尾草、野仁、山奈、丝瓜叶、半枫荷、沙棘、瓦松、蚕沙、马鞭草、蜂房、芜菁、铅粉、黄蜡、还阳根草、狗尾巴草、阳雀花、天香炉、羊角草、地稍瓜、九仙草、荔枝草、莴苣、秦皮、儿茶、鹿衔草。以上中药用于外治痤疮的疗效并不确定,仍有待更多的研究考证。

从辨证规律分析,痤疮的主要中医证型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冲任不调证[13~14],对应的治法分别是疏风宣肺、清热散结,清热利湿、通腑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调和冲任、理气活血。关于外用中药治疗痤疮的文献研究暂时缺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频数前20名的中药中,属于治疗肺经风热证的常用中药有:白芷、菊花、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防风,属于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常用中药有:黄芩、黄连、大黄、芦荟,属于治疗痰瘀凝结证的常用中药有:丹参、冰片、大黄、白附子、三七,属于治疗冲任不调证的常用中药有:丹参、当归、川芎等。具体根据整体辨证以及局部皮损辨证,选择相对应的中药外用治疗。

近二十余年治疗痤疮外治中药相关专利用药大部分遵循痤疮的发病规律,能根据临证具体辨证用药,在痤疮临床外用药治疗和新药开发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频数连翘外用
饮一杯尧羽连翘茶 品太行山河之精华
关于连翘茶你知道吗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蒙药内服外用结合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观察
频数和频率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