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教研机制的实践研究

2018-09-29

成才 2018年9期
关键词:园所公办普惠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求“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更明确了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公益普惠、区域均衡发展已成为学前教育的主旋律。

一、公益普惠教研机制概念的解读

公益普惠是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

公益普惠教研机制指区域学前教育的教研工作要秉承普遍、公平、公益的原则,面对全区所有公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体现教研服务的普及化、全免费、网络化和制度化,采取“公带民”的教研模式,实现区域有效教研的广覆盖和优质发展。

公益普惠教研机制由区域教研部门主管,在临近地域内,由一所公办幼儿园担任领衔园,负责带动一所或多所民办幼儿园的教研工作。公办幼儿园对民办幼儿园的园本培训、教研管理、教学研究方面进行指导、引领和帮扶,其行为特征是公益服务、个性服务、长效服务与持续服务。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自开展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教研机制的探索以来,主要探寻了强园引领、合作引入、优势引带、资源引通、效益引动的“五引式”公益普惠教研机制的实施,力求形成公益普惠教研的燎原之势。

二、公益普惠教研机制建设研究的意义

自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以来,各地不断推进公益普惠幼儿园的建设,纷纷建立了公益普惠园认定、扶持和管理体系,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投入上增幅明显,从中央到地方,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保障逐渐完善。但是,除了改善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区域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完善区域教研机制对保障区域教研实效,提升公益普惠幼儿园办园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创新区域教研思路,推进区域教研改革。目前,建立优质、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已成为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目标。为顺应时代要求,我们的教科研工作宗旨和要求应定位于“普惠”和“公益”,实施“普惠教研,公益服务”的战略,以发展优质公办园向发展优质民办园转型,以教研部门“1对N”的方式向“N对N”的方式转型,发挥优质公办园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公、民办园良性互动转型,形成区域教育整体变革的新思路。

2.创新区域教研模式,推进质量整体提升。在未来学前教育宏观发展战略背景下,改革我区学前区域管理体制,开创片区管理新模式,已成共识。为此,我区积极推进毗邻公办园与民办园教育研究互联互通建设,将“弱势补偿”作为重点,构建公益普惠“五引式”教研机制与内容,实施以校为本、差异均衡和资源整合的原则,有效推动区域教研的实效性,推动学前教育向公益普惠性方向发展,形成区域内学前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促进区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创新区域教研机制,推进区域均衡发展。随着人口生育高峰的来临,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入园难”“入好园难”是家长对学前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的一再呼吁。而片区内少之又少的公办园可谓是“一位难求”,因此,提升民办园的教育质量,以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是民生所望,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必然途径。

我区自2014年起,实施了“公、民办幼儿园片区同盟教研帮扶”策略,印发了《武昌区学前教育联园发展同盟建设实施方案》,选择优势资源,推动区域互通、合作、融合、共进的思想,以“公办”带“民办”的方式,构建了公益普惠教研的有效机制,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三、公益普惠教研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一)强园引领,建立点片连带机制

1.以片区优质公办园为中心,建立片区“引带”网络。我们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点”优先建设,选择有广泛共识的“面”大力推进,在区域范围内深化合作。自2014年起,武昌区教育行政部门印发了《武昌区学前教育联园发展同盟建设实施方案》,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各片以示范性公办园为领衔园,示范园园长为牵头人和管理者,采取“公办+民办”和“1+N”的方式组建了片区“公带民”联园发展同盟。各领衔园制定了《“公带民”联园发展同盟三年规划》,公、民办园间每年还要签订联盟协议。通过行政部门的“推”,公办园的“领”,民办园的“跟”,形成了片区“引带”网络。(如图1所示)。

图1:公民办园联盟网图

2.以民办园发展需求为核心,顶层设计合作计划。公益普惠教研机制是武昌区教育局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制度性公共“产品”,我们加强了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让公民办联盟园共商合作、统筹协调、制定合作计划。初步构建了实地调研——审视差异——集中问题——共定专题——拟定计划的实施步骤。

一是实地调研。公办园深入到联盟内的民办园,对民办园教研现状、师资水平、办园条件等进行了解,实地调查园所情况。

二是审视差异。针对公、民办幼儿园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开发差异间蕴藏的教育资源,找到公、民办教研工作的“结合点”。

三是集中问题。联盟园管理层根据前期调研和问卷调查情况,梳理和集中几所结对的民办园面临的共性问题。

四是共定专题。同盟园共同协商通过剖析“盲点”找到“生长点”,达成共识,确定每学期联盟教研的主题。

五是拟定计划。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由公办园设计制定每学期的联盟计划,并征求民办园的意见进行完善。比如,A公办园下到联盟的民办园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A公办园发现民办园普遍教研活动比较低效,大家对教研活动有很多困惑。民办园A教学园长提出教研活动到底要研什么,我们很难把握;民办园B老师提出教研活动中,不知道怎么去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民办园C管理者提出,对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流程不是很清楚,目前自己园所开展的主要形式就是上一节观摩课,大家评议一下,感觉这样的教研活动不规范,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展等等。公办园的教研管理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而归纳出“民办园对于开展教研活动都还在起步阶段,对其基本的结构设计和流程都不清楚”的共性问题,最终形成了合作计划框架。

图2:公、民办园制定合作计划案例图

3.创互通互融模式,建片区开放格局。区域协作秉持的是开放的区域主义原则。因此我们片区公、民办联盟教研涉及到了片区内每一所民办园,不设门槛、没有壁垒,并且采取有效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进区域互通互融教研模式。

定期座谈机制——从“纠错”到“究错”。每学期开展一次“手拉手、话教研”幼儿园园长、教学园长教研座谈会:一是营造轻松的氛围,消除园际间、园长间的陌生感;二是明确联盟教研工作的宗旨;三是领衔园园长从以前座谈只找问题“纠错误”的形式转变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形式,公办园与民办园园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帮助民办园分析出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提高民办园园长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认识。

定“点”送教机制——从定“地点”到定“生长点”。“送教上门”“送教下园”是我们常规的帮扶模式,但以往的这种帮扶活动是公办园有什么课就送什么课,送教的内容比较广泛,没有针对性,没有根据联盟教研计划中的主题开展。“五花八门”的送教课让民办园老师没有对一个问题或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思考,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尝试由以前只定送教的地点扩展到定研究点、切入点、困惑点等关系民办园教育质量的“生长点”,将这样的送教活动融入到民办园日常的教研工作之中,切实让民办园教师受益。

图3:公办园确定公益送教活动流程图

定园交流机制——从“只定公办园”到“轮定交流园”。在公、民办园的联盟教研中,我们不是总以公办园为交流基地,而是采取了轮流接待交流的机制,每学期在计划中确定好交流的园所,由确定的园所承担相应的联园教研任务,一方面促进了民办园在联盟教研中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片区相互连通的开放格局。

(二)合作引入,实施项目推动机制

为了引导民办园教师学会观察、思考、解决教学问题,领衔公办园开辟了研究项目,带领民办园一起做,努力改变他们“教研难”的局面。

1.公办园提供参与项目,让民办园成为“合伙人”。依托项目专题研究,民办园教学园长、保教干事、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走进公办园,一同参与学习讨论,在实践的案例中“悟道”,内化教育理论。我们采用了参与合作式的项目研究,并在活动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变单一模式为“说、学、观、写、研、思”一体的“研究式”教研活动。教研形式多样:既有“头脑风暴”,又有“团体游戏”,还有“参与研讨”。民办园教师们有时是“参与者”,有时是“合作者”,有时还是“主讲人”。例如:武昌区5片区“公带民”联盟教研,有一所省级示范园成立了“养成教育项目研究”,他们所引带的3所民办园也纷纷参与其中,围绕养成教育的研究主题,既有团队合作,也有独立承担;既有同盟教研,也有半参与式的观摩教研,形式不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平等对话,互通交流。

2.依托项目研究,开辟公、民办网络“项目直播间”。我们开辟了“公民办”项目网络交流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创新项目研究形式。在实施中,我们运用了“千聊”“直播间”等手机软件,开设了“优课推送”“直播研讨”“邀请嘉宾”“远程授课”“举手发言”等板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培训、教研。例如“直播研讨”,就是公办园在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用手机视频功能现场直播教研活动,民办园教师可以在园所通过手机观摩,并运用“举手发言”的手机软件功能,参与到研讨活动之中,让联盟教研的形式更加灵活有效。

(三)优势引带,实行精准对接机制

武昌区十个片的“公带民”联盟教研中,我们充分发挥领衔公办园优势师资、优势团队的作用,与民办园发展需求对接,努力做到精准帮扶。

跟班培训机制。为了让民办园教师能了解、观摩公办园骨干教师常规工作的开展,深入到班级学习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我们采取了民办园轮流派教师到公办园蹲点、跟班培训的方式,学习的同时,比照自己的做法,寻找自身的班级管理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

个别引带机制。个别引带机制是我们针对公民办园中层管理者实施的一项联盟机制,主要是从教研管理方面,让教学园长带教学园长,教研组长带教研组长,针对他们岗位工作职责的同一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例如,公办园教研组长与民办园教研组长结成师徒对子,分别在班级工作、教研工作和特长带教方面进行了相互学习和交流。学年初,制定“师徒结对”计划,“徒弟”随时随地可以去“师傅”园所参与研训活动,然后进行分析,交流,同时“师傅”也可以随时到“徒弟”园所进行教研工作的指导、个别引带,让教学相长。

对口帮扶机制。为了让帮扶工作更具实效性,在帮扶人员分配上我们秉承“分层指导、精准帮扶”的原则,让年轻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不同能力与经验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如图4)

图4:公民办对口帮扶工作结对图

(四)资源引通,形成“双开放”资源共享机制

武昌区“公带民”联盟教研机制倡导“双开放式”资源共享机制。“双开放”一是指公、民办两种不同性质园所之间的开放,二是指通用性资源与专用性资源的开放。通常在片区内可共享的园所资源一般包括∶信息资源、知识(理论)资源、制度资源、设施资源、师资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家长资源等,这些共享资源按性质又可分为通用性资源与专有性资源两大类。通用性资源通常是一般的、公开可得的、独立于幼儿园特定的资源主体之外的;而专有性资源通常是具体的、与园所本身密切相关的、为自身园所所拥有的资源,需要共享园所具有相同的高度,而且能为各方所领会。

图5:资源共享机制

片区资源共享模式由两类主体构成,即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公民办园均是资源的使用者和共享者。在资源共享中,公、民办幼儿园均可运用资源需求——查找资源——调用资源——反馈建议——提供资源的循环模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其成为动态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享用资源的同时也提供好的资源,实现互赢,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

图6:资源共享循环模式

(五)效益引动,建立激励再生机制。

公益普惠教研中同样也需要“教学相长”“互惠互利”的格局。因此,我们以“效益”激发公办园“输血”,民办园“造血”,保障“公带民”联盟教研长效可持续发展。

1.宣传奖励机制。每学年区行政部门会对民办园实行绩效考核,通过飞行检查、下园视导、年终考评等方式,对民办园的教研情况进行评先评优。评出来的“优胜单位”,不仅授牌奖励,同时请电视台、媒体免费对民办园进行宣传,提高他们的影响力,以此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联盟教研活动,提升自己教研能力,提高保教质量。

2.自荐展示机制。公益普惠教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幼儿园的主体性,发挥园所管理者的主动性。每学年区教研行政部门会在全区工作年会上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由十个片联盟园自行申报,自我推荐,在全区进行展示交流,将他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进行展示,增强公民办联盟园的合作信心和成就感,以便更好地开展联盟教研工作。

猜你喜欢

园所公办普惠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利用园所周边资源开展园本活动的思与行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