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略选择意识性的争议及其加工模型

2018-09-28余姣姣魏琳郑强沈丽娜戚迪明

东方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策略选择

余姣姣 魏琳 郑强 沈丽娜 戚迪明

摘要:在人类社会中,个体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应对或完成各种认知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而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具有意识性一直存在分歧。本文试从策略选择的研究现状以及策略选择的模型,如元认知模型、联结分布模型、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策略选择与发现模型和认知龛理论等来对此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策略选择的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策略选择;意识性;外显;内隐

策略作为一种促进问题解决的手段和方法历来受到人们关注。学界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1.儿童虽然具备运用策略的能力,但往往不会运用这些策略来完成任务。2.幼儿也会运用策略,尤其是在儿童熟悉的情境下要求其完成熟悉的任务。3.有时儿童本应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却采用了效果不佳的策略。4.不通过策略教学,儿童也可通过反复完成一项任务来发现策略,虽然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策略并不必然会使儿童快速掌握各种(最有效)策略。研究者对此多从策略选择与使用的意识性方面来解释,但结论并不一致,归其原因是研究者对策略选择和使用是否具有意识性存在分歧。那么策略选择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又对此存在怎样的分歧,本文将着重从策略选择的研究现状及已有模型两个方面作出阐述。

一、策略选择中的意识性与无意识性

传统上认为策略是为了有意识的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或者一组)概括性的计划,需要意识调控。在策略教学研究中发现如告诉儿童某一策略是有效的,并在解题过程中得到成功运用,那今后继续使用该策略的可能性将显著提高。Ishida也认为[1]在一定程度上,策略的选择存在意识监测和控制,尤其当个体把任务当作真实问题来加工时,选择明显受到元认知知识及元认知技能(监测和控制)影响。有研究[2]进一步指出策略选择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可意识的觉察与精确控制的元认知加工进行调节。国内学者沃建中等[3]在解决加法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各种策略使用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有意识的使用更高级更简便的策略。学界普遍认为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是外显的有意识的活动,其受元认知的影响,需意识监控。但有些案例却不能用上述理论解释:如当儿童开始学习加法策略时须认真思考每一步,这时使用的策略带有目的性,是有意识的。但随着练习增加,儿童越来越熟练,使用策略时所需要的意识努力越少。

在策略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不能用意识来解释的现象:在解数学题时儿童出现的手势总是先于所报告出的策略,手势与语言的不一致暗示了策略可能在无意识中产生。Brown提出[4]策略选择或许由无意识的、自动化的、非理性的过程所主导。Siegler[5]推进了内隐策略的研究:通过给儿童提供a+b-b形式的简算数学问题,发现90%的儿童在能够报告出简算策略之前就已使用了这一策略,这表明策略获得在某些情况下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国内疏德明等人[6]在奇偶檢查策略内隐性质的研究中发现被试在实验任务中无意识使用了奇偶检查策略,这说明在某种情境中确实存在内隐学习策略。

综上,策略的选择是有意识,也是无意识的。因其存在分歧,杨治良[7]试图将两者整合,提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结构模型,认为外显的知识与内隐的知识相互独立,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即策略也可能是内隐和外显的连续体,既存在外显的策略,也存在内隐的策略,而更多的是两者混合。

二、策略选择模型

(一)纯外显的策略选择模型:元认知模型

元认知模型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策略选择模型[8]。其假设策略的发现和选择受个体对任务的理解、已有的经验与认知资源所决定。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受个体使用外显知识来选择最适合的策略;如没有适合的策略,就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可见元认知模型强调清晰的、可陈述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模型强调策略的准确性,能够较好的解释有意识的策略选择,但不能解释使用了但是不能口语报告的策略的出现。

(二)内隐的策略选择模型

1. 联结分布模型

1984年Siegler等提出联结分布模型。该模型假设策略选择受所习得的任务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决定。通常这些相关的知识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与另一个策略的竞争结果受他们与特定任务的特征和以往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的强烈程度决定。如果被选择的行为获得成功,他们与任务的联系将会加强,使其在将来更可能被选择。虽然联结分布模型解释了元认知缺乏时的策略选择,但其将策略选择看成一个固定程序,这与现实不符。Siegler与Lemaire在1997年提出了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Adoptive Strategy Choice Model, ASCM)[9]。

2. 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ASCM)

ASCM模型在联结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有关策略加工的特征,即策略的速度与准确性。在儿童头脑中有一个信息库,存储着已有经验中学习策略解决问题时的速度和准确性。儿童可根据该信息库做出具体的策略选择。有关策略加工特征的信息包括在策略使用过程中获得的有关策略的速度与准确性的信息与根据事实信息对策略在某种问题上所具有的速度与准确性推测信息。新策略则被赋予新奇性的特征,新策略所具有的新奇性使新策略在已有信息库中缺少有关其加工特征的情况下仍能被采用。随着策略的新奇性消失,儿童获得了有关新策略加工特征的信息,这样新策略就被推广运用到其他问题情境中。ASCM模型虽然对内隐策略的选择做出了较好的解释,但它与联结分布模型一样忽略了元认知的作用。事实上策略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元认知调控的;并且ASCM模型无法解释最初的策略获得,而策略发现与策略选择往往联系在一起,当个体发现了一个更好的策略,那么该策略用于解题的可能性将更大。

(三)内隐与外显相结合模型

1.策略选择与发现模型(Strategy Choices And Strategy Discoveries Simulation, SCADS)[10]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再纠结于策略的选择是外显还是内隐,而是趋向于将两者结合,发展出更贴合实际的模型。SCADS包括ASCM的所有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三种成分:策略的模块式表征、有关策略操作的短时记忆追踪、元认知系统,三种成分协同运作最终产生出新策略。SCADS在增添了元认知成分后,关注的不仅是策略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准确度。这也体现了外显的元认知知识在策略选择中的调控作用。然而SCADS没有注意到策略选择中使用每个策略个体所需要作出的努力是不同的,儿童在作出决策时,还会考虑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值得。

2. 认知龛理论

认知龛指策略可使用的情境,体现了策略使用的可能性。由于认知系统能同时加工的策略有限,学习者并不会从所有可能的策略中选择,而是缩小可用的策略集合以简化决策过程。那么策略的可用性如何决定呢?对于认知龛没有重合的情境,即适合特定情境采用的特定策略,学习者会采用启发式来使用策略;对于认知龛之间有重合的情境,个体会通过权衡执行策略所需的努力程度以及使用策略的速度和准确性,来估计策略的可用性。该理论认为学习者会从执行策略的速度、准确性和所需付出的努力三个方面来进行权衡[11]。

三、总结与展望

策略选择一直是策略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面对同一问题,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个体所需要付出时间、所达到的效率是不一样的。选择并运用一个好策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策略的选择是否具有意识性这一问题,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然而从上文可发现,策略选择既存在意识性的部分,又有无意识的过程,并开始倾向于将内隐与外显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的策略选择研究方法的局限,研究者大多关注可被意识到的策略,从外显的层面寻找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等,希望通过外显的知道,来增强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强行将内隐的策略外显化并不能使策略使用的正确率和频率增加,策略在内隐或外显状态下使用具有同等效力,策略内隐使用具有高效性和高潜力。由此可见,内隐策略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策略研究中,可偏向于内隐学习策略的发现、使用与选择,并探讨其内在的机制,以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于学校教育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Ishida, J.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ir strategies when they find several solution method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2002: 21: 49–56.

[2]Verschaffel, L., Luwel K., Torbeyns, J., & Van Dooren, W. Conceptualizing, investigating, and enhancing adaptive expertise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09, 24(3): 335–359.

[3]李峰, 張宏. 5~10岁儿童策略优越性及策略选择的个体差异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1] 沃建中): 26-30.

[4]Brown, A. L., & Reeve, R. A. Reflections on the growth of reflection in children[J].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86, 1: 405-416.

[5]Siegler, R. S. Conscious insight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 9(3): 79-83.

[6]疏德明, 杨会会, 刘电芝. 奇偶检查策略的内隐性质与使用特点[J]. 心理科学, 2010, 33(6): 1381-1384.

[7]杨治良, 高桦, 郭力平.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J]. 心理学报. 1998, 30(1): 1-6.

[8]刘电芝, 杨会会. 几种策略选择模型的发展轨迹与比较[J]. 心理科学, 2008, 31(1): 156-159.

[9]Siegler, R. S., & Lemaire, P.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s strategy choices in multiplication: Testing predictions of ASCM using the choice/no choice method[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 71-92.

[10]Shrager, J., & Siegler, R. S. SCADS: A model of childrens strategy choices and strategy discoveri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 (9): 405-410.

[11]张俊, 刘儒德. 学习策略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21-29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2018SCG132):基于具身认知视角的大学生身心合一学习的策略转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余姣姣(1991-),女,浙江衢州人,衢州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魏琳,女,浙江衢州人,衢州学院讲师,发展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郑强,男,山西大同人,衢州学院教师,发展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沈丽娜,女,安徽安庆人,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硕士。

戚迪明,男,浙江余姚人,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策略选择
浅谈商业银行如何提升高端客户服务价值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民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策略选择
探析高校俄语教学策略选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